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第3版)

[美] 亚伦·T.贝克(Aaron T.Beck) / [美] 丹尼丝·D.戴维斯(Denise D.Davis) / [美] 阿瑟·弗里曼(Arthur Freeman)

心理学

心理学 心理

2018-11

人民邮电出版社

目录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和临床方法
第 1 章 人格障碍认知行为疗法概述//2
针对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取向//3
CBT 治疗人格障碍的实证支持//10
结论//15
第 2 章 人格障碍理论//17
人际策略的进化//19
遗传与人际间的交互作用//25
失功能信念的起源//27
信息加工与人格//28
图式的特性//30
2
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
人格与模式//32
情感在人格中的作用//34
内部控制系统//34
转变为人格障碍//36
认知的变化//37
认知侧写//38
发展过度及发展不足的模式//39
特异性的认知侧写//44
思维风格//54
特点总结//56
结论//57
第 3 章 人格病理评估//59
正式定义//59
概念问题//62
替代性的 DSM-5 特质取向//64
评估工具与策略//66
认知系统//69
结论//73
人格信念问卷 - 简版//75
第 4 章 人格障碍适应不良图式及模式的神经机制//79
人格障碍的功能性神经网络异常:选择性概述//80
认知行为治疗:当前应用与未来方向//85
结论//87
第 5 章 人格障碍认知疗法的一般原则和特定技术//88
基于资料的个案概念化//90
识别图式//91
目录
3
明确患者的潜在目标//94
强调治疗师 - 患者的关系//96
特定的技术//99
认知策略与技术//100
行为技术//106
体验法//108
结论//113
第 6 章 与人格障碍患者的治疗联盟//114
治疗关系上的困难//117
针对患者适应不良的信念与行为的概念化//118
识别和解决治疗关系问题//121
治疗师的信念及对患者的反应//123
通过治疗关系来达成治疗目标//124
结论//126
第 7 章 多样性、文化与人格障碍//127
文化和诊断的准确性//128
文化与疗效//130
对人格障碍特定临床组的误诊//130
特定群体对心理健康服务使用不足//132
个案文化概念化的重要性//133
针对人格障碍的文化性认知疗法//134
结论//136
4
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
第二部分
临床应用
第 8 章 依赖型人格障碍//138
临床体征与症状//139
鉴别诊断//140
概念化//140
治疗的主要目标//143
合作策略//144
临床干预//145
治疗进展、毕生发展及结束治疗的考量//151
常见问题挑战与临床工作者的自我关怀//152
结论//154
第 9 章 回避型人格障碍//155
临床体征与症状//156
鉴别诊断//158
概念化//159
治疗的主要目标//164
合作策略//164
临床干预//170
治疗进展、毕生发展及结束治疗的考量//178
常见问题挑战与临床工作者的自我关怀//180
结论//181
第 10 章 强迫型人格障碍//182
临床体征与症状//183
研究及实证资料//185
鉴别诊断//187
目录
5
概念化//188
治疗的主要目标//189
合作策略//191
临床干预//193
治疗进展、毕生发展及结束治疗的考量//198
常见问题挑战与临床工作者的自我关怀//199
结论//199
第 11 章 抑郁型人格障碍//200
临床体征与症状//202
患病率//203
鉴别诊断//203
概念化//204
治疗的主要目标//209
合作策略//210
临床干预//211
治疗进展、毕生发展及结束治疗的考量//213
常见问题挑战与临床工作者的自我关怀//215
治疗的效力和与结局//217
结论//217
第 12 章 偏执型、分裂型和分裂样人格障碍//219
治疗的主要目标//220
偏执型人格障碍//220
临床体征与症状//221
合作策略//224
分裂型人格障碍//230
分裂样人格障碍//239
常见问题挑战与临床工作者的自我关怀//246
结论//246
6
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
第 13 章 被动 - 攻击型人格障碍(违拗型人格障碍)//248
临床体征与症状//249
研究和实证资料//252
鉴别诊断//253
概念化//255
治疗的主要目标//258
合作策略//259
临床干预//260
治疗进展、毕生发展及结束治疗的考量//266
常见问题挑战与临床工作者的自我关怀//267
结论//268
第 14 章 自恋型人格障碍//270
临床体征与症状//271
鉴别诊断//273
针对自恋及自尊的研究//273
概念化//275
治疗的主要目标//283
合作策略//283
临床干预//285
治疗进展、毕生发展及结束治疗的考量//291
常见问题挑战与临床工作者的自我关怀//292
结论//293
第 15 章 表演型人格障碍//294
临床体征和症状//295
鉴别诊断//296
研究和实证资料//297
目录
7
概念化//297
治疗的主要目标//301
合作策略//302
临床干预//304
治疗进展、毕生发展及结束治疗的考量//309
常见问题挑战与临床工作者的自我关怀//311
结论//313
第 16 章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314
临床体征与症状:“反社会”概念//315
鉴别诊断与共病诊断//316
概念化//317
治疗的主要目标//319
合作策略//322
临床干预//326
治疗进程、毕生发展及结束治疗的考量//329
常见问题挑战与临床工作者的自我关怀//330
结论//330
第 17 章 边缘型人格障碍//332
临床体征与症状//334
鉴别诊断//335
概念化//335
治疗的主要目标//339
合作策略//340
临床干预//344
治疗进展、毕生发展及结束治疗的考量//353
常见问题挑战与临床工作者的自我关怀//354
结论//355
8
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
第三部分
共病与临床管理
第 18 章 与症状性障碍的共病//358
人格障碍共病焦虑障碍//361
人格障碍共病心境谱系障碍//362
人格障碍共病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368
人格障碍共病健康谱系障碍//369
结论//371
第 19 章 临床管理:与人格障碍患者的合作//372
临床挑战与社区环境//373
共病与早期检测//375
治疗、治疗师变量及护理质量//376
管理临床挑战//378
临床工作者的自我关怀及心理弹性//387
第 20 章 汇总与展望//390
评估//391
临床准则//391
结论//398
致谢//399
【展开】
内容简介

本书阐释了人格障碍的性质,也说明了其较难治疗的原因。书中列出12种人格障碍,分章节具体讲述,临床案例详实。书中有关各障碍的知识内容都是最新的,并针对鉴别诊断、个案概念化、实施个性化的CBT干预以及克服治疗阻碍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策略。

本书是以认知行为疗法视角来理解和治疗人格障碍的一部权威性著作,详实全面,可作为治疗师的实操资源及培训工具书。本书除适合心理学专业人士阅读,也适合心理学爱好者及患者家属阅读。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花衣云影的评论
    神作啊!12款人格障碍类型,比十二属相和十二星座更靠谱:依恋型,回避型,强迫型,抑郁型,偏执分裂型,被动攻击型,自恋型,表演型,反社会型,边缘型——总有一款适合你,或者你的仇人。
  • nothing传叔的评论
    教材型工具书,分类互相重叠,仅供参考而已。。。
  • 卡卡的评论
    这本书真的超有意思,19年的推荐Top1; 身边遇见很讨厌的人或者很难理解的人竟然都能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虽然没有大量的论文作支撑,临床的案例还是很有意思很有代表性的
  • 傅临春的评论
    读过的心理学书籍太少,不敢就专业立场做评判。只能说,它对我帮助很大,指导性地理清了我的思路。感谢作者编者和翻译。另外,它主要面向的读者是治疗师,身为患者,阅读它一定要有清醒的逻辑,不要生搬硬套。
  • 傅博一的评论
    令人惊艳的翻译,兼顾了语言习惯和逻辑性。能把英文问卷中翻译出“宁教我负天下人”的信念,可见是下了功夫的。
  • 去火星的评论
    虽然对于认知和现实检验的损害不如症状性障碍那么严重,但人格障碍的失功能信念根植于原始图式,持久且稳固。改变需要长久的过程,虽不易,但仍可一点一点进步。
  • 思维的翅膀的评论
    里索书里的6层级以下的病态人格,我的垃圾家族一堆这种垃圾人群
  • 九杧的评论
    不同的人格障碍类型太适用了!每个类型还有治疗师的治疗案例。 依恋型+回避型! 想起之前前任说我总是喜欢用弱小无助的表情包,现在想来完全就是依恋型人格障碍需要帮助和关爱的表现啊……
  • 匪寂的评论
    因为有了shield,所以她以为自己获得的关心来自shield。shield让她自以为安心,也让她丧失。从别人那里得不到源源不断的,暖心的真实的力量,于是只从冷冰冰的shield那里得到固定的冷的虚假的硬的支撑。我编造了一个谎言试图让自己在失衡奇怪的世界生存,时间久了,谎言也成真了。感谢这本书,让我对那些对自己人有了更深的理解与宽宥。感谢千千万万正在疗心的治疗师们,让很多活在恐惧与无妄中的人踩到了实处,获得了自己。
  • vera | 心理咨询的评论
    以前觉得认知行为僵硬死板,太过结构化,难以理解到来访者,读了这本书,完全扭转了我的看法。与精神动力学只是切入的路径不同,最终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