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拖了15年才写成小书、风靡全球20年、拖延症患者的枕边书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郝芬顿邮报》、战拖会会长、科学松鼠会成员手拉手推荐!
一本拖了15年才写成的小书
资深拖延者兼堂堂哲学家佩里教授,在这本风趣机智的小书中为拖延者翻了案。其实,大部分拖延者都不是一事无成的窝囊废,在逃避那些“本该做的事情”的同时,拖延者们还是卓有成效地完成了不少其他事情嘛。
在这本充满哲思的小书中,佩里慷慨地分享了他多年来得出的一套战“拖”心法。比如,拖延者可以利用自己的畏难心理,调整待办事项清单,办成不少不那么重要但也挺重要的事情,例如:第一项,学外语;第二项,翻修厨房;然后你就可以很骄傲地说,我做完了第三项,遛狗。
拖拖拉拉不是罪。最重要的是,佩里希望拖延者们能够不再从心理上“对抗”拖延,而是学会“接受”自己的做事习惯,并聪明地利用它。毕竟,沮丧和罪恶感只会加重我们拖延的欲望。
多年来,佩里一直有心要为《结构化拖延法》添加内容,不料积习难改。如今,沿着这篇短文的思路,同时拖着作业不改,论文不看,佩里终于为自己正了名——他确实写完了这本书,在首次提出该理论仅仅15年之后。
【编辑推荐】
一位人见人爱的萌教授,写出了一本人见人笑的《拖拉一点也无妨》。
堂堂哲学家佩里教授是一位“凡事都爱拖一拖”的老先生,而且和大部分拖延者一样,这位萌教授一直因为自己“做事爱拖拉”的习惯心怀愧疚。这不,20多年前一个阴郁的午后,老先生正因为自己没有完成一件“本该做的事”而觉得自己就是个窝囊废,但转念一想,其实自己很能干,不是块懒骨头,对所在的斯坦福大学也贡献颇多。
于是,那件本该完成的、很重要的事又一次被顺理成章地搁置了,佩里开始研究起“拖延”这个谜题来。他发现:由于没有做某些事情,爱拖沓的家伙做成了不少别的事情。他据此写出了短文《结构化拖延法》,不想这篇短文一经发表,就得到了无数拖延者的来信感激,大家纷纷表示:对对对,我就是这样!
时至今日,20余年过去了,佩里仍然会收到读者发来的感谢信,这篇短文在无形中帮助了千万拖延者。
自打佩里在2011年凭借“结构化拖延法”理论一举摘得搞笑诺贝尔文学奖以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赫芬顿邮报》等知名媒体争相报道该理论。英文原书写成之后,还一度引发了五家出版社争夺版权。
这本别具一格、享誉全球的战拖书并不是要把拖延者身上“爱拖拉”的毛病根治得一点儿也不剩。相反,佩里希望拖延者们能够通过阅读本书正视自己的问题,接受自己的做事习惯,并用一些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减轻自己拖延的症状。
【媒体推荐】
至少,现在你不会因为所有人都会碰到的拖延问题而心烦意乱了。比起那种“今日事今日毕”的陈词滥调,佩里博士的战术听起来更理智。你不如遵从他改写的规则:第二天也许会消失不见的任务,今天就别做了。
——《纽约时报》
佩里博士建议拖延者们将相对轻松的(而且很有用的)工作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他说,聪明的拖延者可以获得“高效”的好名声,同时也可以继续“屈服”于自己拖延的冲动。一位“罪恶感减少了一大半儿”的读者赞扬了这种更高效的拖延模式:“我觉得很好。一边赚钱,一边还在拖延。”
——《华尔街日报》
所有的拖延者们都会拖着本该做的事情不做,“结构化拖延法”的艺术性就在于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缺点。拖延者们也能得到很不错的额外奖励:正是因为没有严格遵照日程安排,他们干成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美妙的事情。
——《赫芬顿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