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世界霸权

[英] 詹姆斯·费尔格里夫

文化

政治

2016-12-1

浙江人民出版社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一)关于本书
本书的宗旨,在于阐述地理因素对于世界历史的支配作用,以及那些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地理事实。在这句话中,有三个词的含义我们必须非常清楚,那就是“历史”(History)、“支配”(controll)和“地理”(Geography)。
1. 历史。在我们以这种方式说到“历史”时,自然是指人类的历史,但即便如此,“历史”也可能有着多种不同的含义。
(1)它可能仅指对所有事件按发生顺序所做的一种记录,而未加任何评论。当我们研究历史时,熟知历史事件是非常必要的,但仅仅知晓事件本身并没有多大意思,而且即使所有的事件都能够查明,一个人也不可能将其全部掌握。所以,必须选取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2)于是,我们对历史便有了另一种构想,即它是对按时间顺序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记载。然而,在选取这些重大事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事件进行比较,并判断哪些才是最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思考它们为什么重要,以及这种“重要”指的是什么。然后我们得出结论,一个事件如果与人类的福祉息息相关,它就是重要的;而如果与人类的福祉关系不大,它就是不那么重要的。
(3)现在,我们几乎立刻就有了对于历史的第三种构想,即历史是对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的陈述,其方式将围绕着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而展开。在衡量事件的重要性时,我们必须牢记,有些在短期内对人类影响很大的事件,过后却显得无足轻重,而另外一些刚开始对人类影响甚微的事件,却在后来的历史中对人类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当我们以这样的眼光去观察历史时就会发现,有些表面上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件实际上非常重要,而一些看上去很重要的事件,却应该划入次要的范畴。用一个例子便足以说明这一点。由薛西斯率领的波斯大军对希腊的进攻和随后的失败,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这既为当时所公认,而且直到今天也是显而易见的。大约250年之后,一个住在今天尼罗河上游的阿斯旺附近的不起眼的人,碰巧注意到在6月21日那天的中午,一根竖直的立杆没有影子。把这样两个事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似乎十分荒唐,在当时,惟有前者才会在世界上引起反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甚至没有人听说过后者。然而,我们至少有理由认为,从长远来看后者实际上比前者更为重要。它的确是同样重要的。我们还发现“历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在时间上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而历史研究的首要一课,就是要弄明白这个重要的事实。某些特定的事件必然会引发其他的事件。一个人、一个部族或一个国家的行为,会对其他人或其他国家的行为产生影响。历史研究之所以如此有趣,就在于它是对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或团体对其他个人或团体的影响所做的一种研究。我们从历史研究中还发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相隔甚远的种族,却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因此,同样的事件也有可能发生在世界上的不同地点,有时甚至发生在不同的世纪里,就是因为它们之间具有这种相似性。就像我们所说的,历史常常会不断地重演。
但是历史并不会完全重复,它还会带来进步。如果我们回头去看一两年前,可能注意不到这一点,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几个世纪以前,打量一下整个世界,我们就能意识到已经产生的进步,而我们若是放眼去看全人类的历史,这种进步就变得更加明显。“进步”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可能很难说清楚,但是我们却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例如我们都承认,有史以来人类在是非观念上发生的变化,从总体上看是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这只是进步的一个方面,其他很多方面也发生了明显的好转。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不仅体现在道德和智力上,也体现在物质生活上;衣服更美,食物更丰;家庭、工厂、办公室和田野中有了更多节省劳力的设备;我们比几个世纪前的人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我们有种种理由相信,平均而言,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人与生活在5000年前的人比起来,是要幸福得多了。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宗教问题暂且不论,“历史”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否有一个简洁的答案?答案可以有很多个,而对于每一个给出的答案,都能够找到反驳它的站得住脚的理由。但是,可以说从意义最广泛的物质层面上讲,“历史”就是人类不断提高其对能量的支配能力的故事。此处的“能量”(energy)指的是做事的能力,亦即产生(而非支配)运动,使事物行进或停止,这种事物既可以是火车、手表或磨盘,也可以是人。做任何事都需要能量。人的生命即在于努力获取和使用尽可能多的能量,并尽可能减少能量的浪费。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获取更多或消耗更少的能量,就是一种进步,在世界历史上就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些象征着不同阶段的进步的所有关于如何做事的发现和发明,不仅是十分有趣的事实,而且与历史密切相关。象形文字、书写、数字、印刷术、指南针、铲子、轮子、针、蒸汽机以及纸币的发明,对于世界历史的进程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它们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们能够使人类使用或节省能量。
由此可见,能量在所谓的“社会史”(social history)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注意,它在制宪史和军事史(论述法律和战争、君主与共和政体的历史)中的地位也同样重要。用一个例子或许有助于说明这一点。我们不仅要把从燃煤或流水中获得的能量用于维持机器的运转,还要把它消耗在其他方面。从长远来看,为了利用更多的能量,就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其方式与我们熟知的在社会史和政治史中的那些更大规模的工作非常类似。
① 能量可用于更换机器的旧部件,或增加更适合运转的新部件。在制造、安装和调节新部件时,都会产生明显的能量消耗。因此,当新的体制被引入时,我们不过是在对机构进行改革。体制上的逐渐变化意味着机构的增加或更替,而以一种政体代替另一种政体的革命,则相当于用一台新机器代替了旧机器。不过,这样的替代十分罕见,更不用说大规模的全盘改革了。即使在最激烈的革命中,旧机器的很大一部分通常也会保留下来,并合并到新机器中。
② 给机器加油,可以把能量消耗到极致:制造、提炼和使用油所消耗的能量从表面上看是一种浪费,但是加了油以后,机器就能做更多的工作。同理,政府机构雇佣大量的人员来充当油的角色,以保证其顺利地运转,从长远来看,这也有助于把能量用在芸芸大众身上。银行、交易所和商业媒体的作用亦不外是一种油的角色,有了它们的存在,商业活动以及社会和政治的间接性事务才能顺利地进行。
③ 以热的形式提供能量的机器,常常会因热能散失而做无用功。于是,工程师们就在热量散失部位的外面包上隔热材料。为了防止机器因风吹雨打而生锈或损坏,也需要对机器进行防护。在这两种情况下,用来包裹和防护机器所耗费的能量,从表面上看也是一种浪费,但是从长远来看,节省的能量却多于浪费的。所有的建筑物,不管是用来放置机器还是住人,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警察、陆军、海军、空军,以及所有类似的组织都是用来做包裹和防护工作的。一方面,是用来防止机构的能量因散失而造成浪费,或发生实质性的损害;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外界的能量对机构的正常工作产生干扰。
此外,还有一个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的工程学原理,那就是“最大载荷”——在任何时候,同时驱动多台机器,比起把它们一个一个地分开驱动需要的能量更少,因为机器从来不会在同一时刻全都工作在满负荷下。例如,在一个交通运输系统中,让所有车辆从一个中心车站出发,比起让每辆车各行其是要更节省能量,因为除了建设较少的设施有助于节能,最大的节约在于这些车辆永远不会在同一时间都以全速行驶。该原理像其他的原理那样应用甚广。今天的都市即由此而产生,大百货公司、企业和工会之所以重要也归因于此,甚至国家和帝国的存在也部分与此相关。
(4)现在我们对历史有了第四种构想:当我们从广义上谈论世界历史时总是会想到,就物质方面来说,它指的是人类能够逐渐使用越来越多的能量的一个循序渐进的故事。
与最大载荷概念有关的另一个工程学概念是“动量”(momentum)。“动量”是指一个物体一旦启动后保持“继续”运动的能力①,不管它是一列火车、一个企业、一个城镇,或是兰开夏郡的棉花产业,还是大英帝国。物体越庞大,它的动量也越大。大体上说,让一个物体保持继续运动,要比让它停下来更容易一些,因为让一个运动中的物体停下来要花费相当大的能量,如果让运动突然停止,势必会造成损害。当保持一个物体运动所必需的能量被切断时,运动并不会立即终止,正如刚对一个物体施力时,在未达到一个最大的量之前它并不会动起来一样。关闭蒸汽之后,蒸汽机并不会突然停止,动力刚加上去时,它也不会一下子就达到全速。如果没有足够的能量使机器继续工作下去,时间一长,机器就会慢慢停下来,但这种停顿并不是突然发生的。罗马帝国在其能量被严重削弱后仍继续维持了300年之久,也是同样的道理。
2. 支配。什么是“支配”?如果我们先举一些例子来谈一谈什么不是“支配”,也许有助于我们对它的理解。“支配”的意思不是“制造”或“导致”——这两个词的意义要更高一些。如果我们有一匹马,想要它走它就走,想要它停它就停,想要它在哪里停下来,或是去到什么地方,全都能由我们决定。但是这匹马和它所具有的为我所用的能量,都不是我们制造出来的。又譬如,人类可以通过挖一条沟渠来支配从山坡上流下来的一条溪流,用石头筑坝以防止流水漫到沟渠外面,也可以铺设管道,按自己的意愿引取部分或者全部溪水。但是人并不能制造出这条溪流,也就是说不能让溪水无中生有。人可以支配自己对煤的使用,可以决定是否利用煤的能量来取暖,或是驱动机车来载人,或是开动工厂里的机器为自己制作衣服,但他却不能造出煤炭。
这种抉择观念的基本设想是,人类的行为会受到地理条件的支配。溪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从山上往山下流,在任意一点上总是取最大坡度作为路线。这样的支配既直接又简单,而且是可以预测的。人类的行为,特别是作为个体的人的行为,却是不可预测的。区别就在于,人类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选择。因为人体是由物质组成的,人要受到物质法则的约束。人在走下坡路时,往往会选择最容易的路线,但他也可能会选择走上坡路——如果有一个小山包需要攀登的话。山丘和平原就是地理环境。
但这还不是全部。人懂得的越多,做出的选择也越明智,换言之,也越能确定支配他的行动的条件。如果他无所不晓,他就会知道最好的路线并选择它,这样的支配是完全彻底的。一个精神病人比一个正常人有更多的选择,他可以选择去做那些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所以,当我们说“历史受到地理环境的支配”时,并不是说人在地理条件的逼迫下不得不使用更多的能量。准确的说法是,人类之所以要使用更多的能量,很大程度上是受他所处的地理环境的支配的。
3. 地理。有一种想法必须注意,即认为地理知识只是知道一些地方的名称,以及知道这些地方在哪里,或是知道关于它们的一些掌故。不错,这确实是我们在地理学研究中要掌握的内容,除了城镇、山脉与河流之外,还需要了解民族与环境,这是地理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如同在历史学中对史实的掌握一样,但这仅仅只是一个部分。
也不能认为地理知识就是有关地球表面一切事物的知识。我们关注的是地球表面上与地理有关的一切事物,但地理位置本身并非特别重要。
自然现象的重要性各不相同,惟有对人类影响最大的那些地理现象才是最重要的。与历史学一样,哪些内容能够纳入一项特定的研究,取决于该研究的规模。作为一项小范围的研究,本书关注的内容在世界地理领域中,也许是鲜有人考虑过的。
我们还注意到,一种现象或一组现象的分布与另一种现象或另一组现象的分布有关。因此,我们不但要知道事物在地球表面上是如何分布的——哪里是陆地,哪里有水,哪里降雨量很大,哪里滴雨难求,哪里温度高,哪里温度低,哪里生长什么植物,哪里有暴风雨,哪里风平浪静,哪里有人类和不同的种族,还要知道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牢记住上述的“历史”“支配”和“地理”三个概念的意义,我们就会明白,本书的内容是关于地球表面上各种地理因素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人类使用越来越多的能量的方式是如何产生影响的。
由此,我们对于如今人类活跃的这个世界舞台的认识,便能够增进几分。
【展开】
内容简介

20世纪地缘政治学经典著作,在欧洲大陆产生巨大影响

………………

※编辑推荐※

☆20世纪地缘政治学经典著作,在欧洲大陆产生巨大影响,欧美高校地理学专业畅销教科书

☆地理条件与历史进程交织与互动的宏大视野,一部别有洞见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附麦金德经典论文《历史的地理枢纽 》新译,阐释“枢纽地区”的核心概念

………………

※内容简介※

历史、地理与政治之间有着错综复杂而又密不可分的关系,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条主要线索,也一直吸引着人们加以关注和思考。在20世纪初政治地理学研究兴起的背景下,作者通过引入“地理条件”“能量”“ 支配作用”等概念,以系统的解释框架梳理了世界历史的脉络。

全书从地理及其与历史之间关系的视角,阐释了各个文明、民族与国家不同的发展历程及其呈现出的多样化特征,强调诸如地势、热量、水分、植被、海陆分布等地理因素的 作用,并着重分析了其对人口与族群、迁徙与殖民、战争与政治、生产与经济、知识与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在地理条件与历史进程交织与互动的宏大视野之下,呈现出一部视角独 特而别有洞见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下汗里八巴里人的评论
    这书是100年前写的,大家要注意
  • danyboy的评论
    比较典型的19世纪逻辑,我是说,拿一个非常微小的“动机”——因为论证太简陋所以称不上“理论”——来作为鸿篇巨著的第一推动力。本书就是用“地理决定人力能量的利用与消耗效率,进而决定国家与政权的强弱”这一“动机”来演绎了世界各地。作者并没有对这个论断进行理论上的论证,而仅在绪论里做了简要说明,因此,本书就不那么有趣了。因为这一论断远不如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来的有说服力;而且,对霸权的解释多数是事后诸葛亮,而对二十世纪的预测也捉襟见肘。倒是附录里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一文简明扼要,给人启迪。因此,再版这本上...
  • 黑猫君的评论
    在地理决定论和地缘政治的角度把世界史做了一个概述。遗憾的是成书时间太早,100多年前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差的太多,但作者的思维值得借鉴。对于德国追求高效利用资源所埋藏的祸因和江河之乡中国缺乏对大洋向往所埋下的衰落的伏笔都可见作者的高瞻远瞩。
  • 非常不小心的评论
    前几天忙得一塌糊涂,还是作死地抽空看完这本书,于我而言,这本书的重大意义在于补课,在学界而言,历史与“历史地理”密不可分,如果说,断代和类型学是历史考古的两大基础,历史地理可做第三基础。此书成书年代很早,但观点至今仍有生命力,可算经典一种。
  • nothing传叔的评论
    如果100年前看到这书那是宝贝啊,现在看到就不免just so so,地缘政治毕竟和社会学相比,变化太大,翻天覆地。开山有了,前瞻没有。。。
  • Yu_Kuri的评论
    就是因为它是100年前的书,那些被证实了的预言才会让人佩服,也证实了这门交叉学科的意义。
  • 贝利撒留.ape的评论
    大致的分析框架倒是有,可是由于成书年代太早,建立在错误论据基础上的人种优劣论点和基于极其有限历史资料的论证显得没什么说服力
  • 故事校验员的评论
    地缘政治名作,附录有麦金德著名的演讲,分析了世界各主要文明、地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地理因素,提出了发展的“能量学说”,从能量的积累和节省两方面阐述了历史背后的决定因素。可惜成书于上世纪前期,没有后来天翻地覆的内容,另外配图较少,而且要跨页观看,非常不便。
  • 林衍竹的评论
    100年前的作品,现在感觉还不是那么过时,了不起,虽然有些地方明显感觉材料不足,论证简单。有意思的是对比今近读的左传,其中晋国的表里山河和楚国的雨林沼泽,齐国的北部的黄泛区和秦国的潼关,甚至是在夹缝中生存的郑宋陈鲁等中原小国,都可以找到一些横向对比。有趣。
  • 安德烈大叔的评论
    读完才发现这竟然是一百年前的作品,惊叹于作者超前的视野,可以说非常厉害了。地理决定论下的地缘政治著作,“各个时代的社会活动本质上都是围绕着同样的自然特征而进行”,从地理决定的角度论证全球的历史与政治格局,视野宏大开阔,论据充分,近现代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应该是绕不开这本经典著作了。私怀疑这本著作甚至可能对一二次大战的发动者们产生过某种影响,书中预言的德国威胁、欧亚大陆中枢地区的制霸权(俄罗斯)、中国的统一与崛起可能性,全都变成了当代现实。另外书中提到的能量与能量流动理论提供了看待世界的另外一个角度,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