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没有记忆

[美] 艾比·史密斯·拉姆齐

科技

互联网

2020-11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目录
第一部分 我们来自何处
第 1 章 我们所知的记忆
第 2 章 好奇心如何创造了文化
第 3 章 希腊人的思想:从记述到美学
第 4 章 逝者能言
第 5 章 包罗万象的图书馆
第二部分 我们身在何处
第 6 章 世界记录下了一切
第 7 章 记忆的科学与遗忘的艺术
第 8 章 想象:将来时的记忆
第 9 章 互联网没有记忆
第三部分 我们将去何处
第 10 章 活在记忆里
致 谢
参考资料
【展开】
内容简介

一部人类记忆简史

信息膨胀VS数据丢失

互联网时代,我们怎样保证记忆不会消失?谁决定你能看到什么?有限的注意力应该用来关注哪些信息?

◎ 编辑推荐

☆ 记忆不仅关于过去,还能塑造未来。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

☆ 从文字产生到印刷书籍,再到数字记忆,存储技术的发展使我们面临很多新的旧的问题:

数据到底属于谁的?

我们如何面对信息膨胀,又如何看待数据消失?

谁决定我们看到哪些信息?

集体失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我们如何保证记忆的真实性、权威性?

☆ 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我们需要记忆新范式,也需要新的基础教育,学会对数字信息保持审慎和责任感。

◎ 内容简介

写在泥板、石碑、莎草纸、手抄本上的记忆可以保存数千年。写在网络上的记忆平均存在的时长只有100天。网络平台一旦关闭,我们的回忆、爱好、生活感悟、学习资料都会消失。

一代代人积累的记忆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进化优势:知识和文化。如今我们却面临一个悖论:数据不断膨胀,也在不断丢失;信息触手可及,我们却记不住任何知识。

在本书中,作者探索了从史前时代至今人类是如何记忆的,提醒我们数据存储不是记忆,引导我们思考:在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洪流中,有限的注意力应该用来记住哪些记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处理膨胀的信息?消失的记录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谁来决定哪些信息可以传播和流传至后世。

◎ 名人推荐

如果我们要思考一千年或三千年后的事,那最好问问自己,怎样才能保证现在创造的数字设备在未来还能读取。我们毫不犹豫地把数据存储在这些数字设备中,但它们有可能是个信息黑洞。

——温特·瑟夫(Vint Cerf),谷歌副总裁兼首席互联网顾问,互联网之父之一

本书的目的是提醒我们严肃思考当下的数据洪流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

——《科学》(Science)

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的技术使我们能够轻易地改写过去,本书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作品。

——《自然》(Nature)

这本有关数字思维的书让我们每个人都认识到人类集体记忆的历史和复杂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媲美奥利佛·萨克斯。

——布鲁斯特·卡利(Brewster Kahle),互联网档案馆创始人

我们这个时代的悖论之一就是信息触手可及,我们却记不住任何东西。后代人会怎样看待我们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本书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艾比·拉齐姆多年的反思使她的文章优雅、清晰,在书中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越来越依赖搜索,而不是去记住信息。

——特德·威德默(Ted Widmer),布朗大学约翰·卡特·布朗图书馆前馆长

数字记忆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本书提供了启发性的见解和令人信服的论据,使我们能够找到新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这一迫在眉睫的挑战。

——莎拉·托马斯(Sareh Thomas),哈佛大学图书馆副总裁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后浪的评论
    记忆不仅关于过去,还能塑造未来,对记忆负责,就是对未来负责!
  • 伊夏的评论
    学习了:《独立宣言》里“人人生而平等”不是杰斐逊写的,是富兰克林修改的。“原始文件用一种陌生且全新的方式呈现了过去的事件,让我们看到事件的戏剧性、动机的复杂性和结论的不可预测性。”
  • 马大象的评论
    【藏书阁】这是一本围绕着“记忆”这个角度来讲述的信息简史。记忆力并不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但是人类却在大脑之外找到介质来储存信息。我们在这项技术上不断迭代,从原始人的符文系统到文字的出现,再到近代的印刷术和互联网时代,储存的方式越来越脱离模拟储存转向数字化,能让信息存储量以几何级数再增长。这种信息量早已超过人类大脑的进化规律,这种不同系统之间的适应性决定了很多今天我们技术进化的路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不是它们功能单一或者局限,而是受限于我们自身。所以未来的科技突破很有可能在神经科学领域,让人类...
  • Veronica的评论
    仔细想想,未来数字化记忆,可能随便改改就再也不是原来的意思了,而要去追逐记录又再次依赖代码,还是数字化语音,这真是个细思极恐的循环。 《独立宣言》里“人人生而平等”不是杰斐逊写的,是富兰克林修改的。“原始文件用一种陌生且全新的方式呈现了过去的事件,让我们看到事件的戏剧性、动机的复杂性和结论的不可预测性。”
  • Ehdn~的评论
    关于记忆的信息论,记忆是一个动态过程,受到情感强烈的影响,并在大脑空间化。“把逻辑任务外包给机器将给我们带来的优势,使我们能够腾出时间来进行更富有想象力的追求。”我们看到的世界不是它本来的样子,而是我们头脑从记忆中拼凑出来的,所以记忆是可以构建的~
  • 攸川的评论
    头重脚轻 (翻译很好)
  • 人类救星孙美好的评论
    你上传的数据不属于你,你想看到的东西也并不是你自愿的。互联网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自由,而是莫得感情的机器。
  • 安可期的评论
    互联网的作用是巨大的。与此同时,它鼓励人们追求好奇心本身,并使之民主化,一如当年的书籍作为武器。
  • #.✔か的评论
    托马斯·杰斐逊的愿景,致力于建立一个综合的全景式人类知识收藏库,可以说它的藏品包含了每一种记录信息的介质,从宣纸、棕榈叶、油印纸、葱皮纸,到鲸骨、鹿皮,再到蜡筒留声机、早期的电视显像管、记录无声电影的硝酸胶片、画有地图的牛皮纸、平板电脑大小的玻璃板底片,当然还有记录计算机代码的磁带、软盘和硬盘。
  • 黑白瓦的评论
    她所提出的问题却让世人警觉:在数字时代,我们以何存在?后世子孙会怎样看待我们说的话和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