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围2022年布克奖、奥威尔政治小说奖!
关乎艺术、土地和语言,爱与性,青春与苍老。
以清新如诗的文字书写一座夏日孤岛上的矛盾、爱欲和追忆,
延续百年的古老忧伤呼应当下的暴烈现实。
——————————
【内容简介】
1979年夏。
一名英国画家来到爱尔兰西岸的一座小岛,试图找到画出毕生杰作的灵感;
一名法国语言学家紧随其后,为了研究岛上爱尔兰语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一个妇人怀念葬身大海的丈夫,选择通过艺术达成与丈夫环游世界的心愿;
一个男孩厌倦了荒僻小岛上的乏味生活,渴望跨海去追寻更大的梦想……
两名外国访客打破了岛上宁静的生活,也勾起众人心中深埋已久的记忆和欲望;
而在不远的陆地上,报复性的流血冲突愈演愈烈,凯尔特的古老忧伤仍在延续……
——————————
【编辑推荐】
“这座岛太小了,没法同时容下一个法国人和一个英国人”
夏日,偏远的爱尔兰海岛,英国画家和法国语言学家相继到来,
唤起激荡数百年的历史回音——谁支配谁?谁拯救谁?
一则映射古今殖民暴行的政治寓言,
一首语言和艺术、历史与暴力交织的凯尔特温柔哀歌。
入围布克奖、奥威尔政治小说奖:以多样笔触书写平静之下的矛盾和欲望
人物对话、内心独白、历史回顾、新闻简报……
看世纪冤家英法拌嘴,听耄耋老妇追忆往昔,
品专家学者科普长文,读媒体报道血腥冲突……
幽默又讽刺、沉静且动人,历史书写与个人叙事碰撞的典范之作!
“我们在这里习惯了想念,都是想念的专家”
为了活着,他们远涉重洋;为了追梦,他们背井离乡。
故土是爱尔兰人无法摆脱的重负,也是割不断的根。
家与国、传统与和现代,都融于这份一代代传承的想念。
世界在崩坏,信念在瓦解,人与人的联结岌岌可危
狡黠和天真相遇,残忍与善良相随,
爱尔兰的命运与詹姆斯的前景在夏日交汇,
懵懂少年去何处寻找自己的位置?
当下的世界又将向何方前进?
知名青年设计师汐和操刀封面,便携小开本出门无忧
清爽白+忧郁蓝+珍珠银+沉郁灰,
海洋气息完美呈现小说风格,为夏日阅读增彩!
单封方脊口袋本,通勤、旅途、度假适用。
——————————
【名人推荐】
继承了辛格、特雷弗和托宾的文学传统,描写了被传统的重负逼到角落的爱尔兰生活……马吉的文字明亮、抒情而尖锐:时而滑入竖列的单字段落,时而沉浸于猎兔的细节或普鲁士蓝的气味,却始终保持着微妙的距离感。
——《卫报》
马吉精巧地记录了岛上古老信念的瓦解……在主线叙事之外,还有北爱尔兰暴力冲突的宏大故事切片,简短的新闻报道读起来像是暴行的分类目录。马吉也采用其他有趣的方式讲述故事,人物的对话简明而直接,一些内心活动以意识流呈现,其他则是长短不一的诗行……马吉编织出一部关于语言、艺术、殖民主义和北爱尔兰冲突的小说,生动且引人深思。
——《西雅图时报》
终于有部小说把读者当作成年人对待了,这真让人欣慰:它新鲜而不追逐文学新潮,引人思考但不聒噪,自成一派却从开篇的奇异戏剧到果决的结局都令人满意……除诸多主题之外,她的书也蕴含着其他元素——关于家庭、男人与女人、乡村社群,许多层次都在表面浮现,宛如一个似有若无的微笑,一条水中的鲨鱼。
——《泰晤士报》
作为殖民者和被殖民者意味着什么?《他们涉海而来》对此提出了迷人的洞见,并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和地域……马吉这部精妙的小说还歌颂了人与人之间联结的需要。
——《独立报》
《他们涉海而来》是一部思想小说。马吉以丰富的细节构建出她的世界……它基于一个悲剧频发的夏日里爱尔兰的残酷政治现实,同时提醒着我们帝国主义在全世界的边界遗产。
——《纽约时报书评》
朴素、简洁……一个关于语言与身份,关于艺术、压迫、自由和殖民主义的故事。《他们涉海而来》是一部关乎重大议题的小说。
——《金融时报》
马吉这部引人入胜、原创性十足的小说从宏大和微观的视角思考了帝国主义、所有权、权力与剥削……书中还不乏人物间来回较劲的活泼幽默。
——《每日邮报》
《他们涉海而来》是一部精彩的小说,一篇关于自然以及阶级、文化、性别间交锋的敏锐评论。书中写到暴力,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马吉捕捉到了潜藏在保护、教养之下更险恶的残忍。
——玛丽·贝丝·基恩
《他们涉海而来》是一本生动、令人难忘的书,它关乎艺术、土地和语言,爱与性,青春与苍老。重大观念轻盈地编织在奥德丽·马吉强大的文字中。
——萨拉·摩斯
仿佛一则寓言,就像历史本身,它给我们一个苦涩的教训……并且营造出一种情绪,在翻过最后一页之后仍留下令人不安的余韵,经久不散。
——凯文·鲍尔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
Green Bin的评论如果这本书的文字是取景框,你将会被大海染蓝双眼。看这本书就仿佛在随着诗歌般韵律感的文字进行一场浮潜,模糊又自带色彩的生物是灵感迸发的劳埃德的画笔,冰凉又起伏感的海水是詹姆斯的若即若离,微微的窒息感时刻提醒你是乱入此处的异类,就像涉海而来的他们,始终带着一层不可调和的疏离。我其实喜欢这种人群局限在一个空间的设定,巨大的宁静气韵里时刻在闷声轰鸣震动,共同的领域里充斥对抗与冲突,语言和文化是把割裂的大刀,无时无刻在剔着神经的骨,即便身边偶尔有人穿行,大家眼前也只有自己。无辜,是那个夏天最刺痛的根源。等...
-
zezezex的评论好读,本来还怕读不下去,劳埃德真是what a petty pretentous little shit,明明仿高更、抄创意还妄图扬名立万(想必是不会的因为幻想被写出来总是不能成真)。喜欢“你需要磨亮你的艺术家之眼了”“爱尔兰兔子杀手”之类的小细节,流血运动的穿插让我以为会发生什么,把故事也变成历史,但最后没有发生,有点戛然而止,书里一句话可以概括情节:“村里有个疯子,悬崖上有个疯子,这个夏天可真要命”。装帧开本真的太舒服完美了,又得一位女作家。谢谢编辑赠书,我评分诚实。 “我父亲的语言成了我的母语,我母亲的语言成了沉默。”
-
深川鼠的评论非常后现代式的写作。有些遗憾没有看到劳埃德的backstory,看到结尾只觉得他是个小气自以为是的烂人。马松一开始很烦人,但是后面揭露的身世背景(殖民者/被殖民者结合的产物)反倒让我有些同情这个人物——渴望摆脱来自母亲的边缘被殖民者的血统、渴望融入父亲的欧洲白人中心社会,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离开法国殖民体系,去英国殖民帝国中做一个高高在上、像其他善良又傲慢的欧洲白人一样的救世主
-
春花的评论支离破碎的叙述,很有特色,时断时续的交叉式对话让小岛生活变得生动,旁白的描绘像是印在画布上的静止图像,穿插于两者之间的小诗预示着某种世外桃源的生活。小说的叙述方式好似在隐喻小岛的命运,它可以停滞于时间之外,但在某些时刻又会被拉入俗世之中,而这个夏天两个异乡人到来打破了这种平衡,海风吹拂着,宁静的小岛变得躁动闷热,英国画家在寻找自己的创作灵感,却被意外到来的法国人打断,法国语言学家以保护语言的悠久传承而与英国人针锋相对,伴随双方争端的是小岛居民各自的内心欲望,年少的詹姆斯怀揣梦想希望能追随英国人而...
-
Mxxu.的评论散文式的写法,偶有一首小诗穿插其中,文笔清冷凌厉,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岛民纯朴似幻想般的生活与现实中爱尔兰内战的血色交织其中,英法两个异乡人对这座小岛进行了“殖民”,窃取了其艺术和语言,詹姆斯的母亲是对这场殖民的妥协的产物,最后詹姆斯被背叛,六幅作品被弃置一旁,正如这个小岛,爱尔兰的处境,大海是詹姆斯父亲的坟墓,泡沫在海面上产生破碎。
-
tata的评论不得不说爱尔兰有很好的写作风水,岛屿风景也是我很喜欢的那类写作素材,rathlin island就是我很向往的北爱尔兰小岛,憧憬很多年。这本书一开始读以为是那种“外来者闯入”式模板,但其实岛屿人“走出去”的情结也很浓(詹姆斯这个角色自带贾樟柯早期作品人物属性),从英文书名The Colony的角度,我觉得作者是提供了一种国家空间和个人文化的双向殖民隐喻,还有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就感觉小说要承载的东西还挺多的。虽然写作格式很散文诗,但类似马松自言自语揭露身世背景那类长段文字相当有力度,新闻简报在各章节间穿插也提供了一种间离感。...
-
中心邦首近天贤的评论让我想起了《什么也别说:一桩北爱尔兰谋杀案》,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们不兴深入讨论过去的历史伤疤。抛弃沉重的过去,才更方便如今的生活继续。但历史记忆承载的并不仅仅是伤痛和执念,还有极其宝贵但又无奈的教训。
-
威尼斯男人的评论奥德丽·马吉在小说中不仅将北爱尔兰冲突、波黑战争等宏大历史议题融入其中,更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让读者在感受故事张力的同时,也能深刻思考家与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复杂关系。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是背井离乡追梦的画家和语言学家,还是生活在海岛上的爱尔兰人,都在各自的命运轨迹中探寻着自我和归属。 说是小说,其实很像一首长篇叙事诗。
-
岁月迢迢的评论我们都渴望看到这两个涉海而来的殖民者被现实打脸,我尤其在结尾希望看到,弗朗西斯把画烧了,劳埃德的船在海里翻了,似乎结束的戛然而止,但是现实就是这样的,像殖民战争一样,道貌岸然的嘴脸,自私偷窃的本性,人只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劳埃德觉得自己是艺术家(虽然在各种仿),马松觉得自己在拯救一门濒危语言(光荣使命感与对自己母亲母语反感的巨大讽刺对比),他们反而活的滋润,但是真正的苦痛还是那些被殖民者,是爱尔兰人,是阿尔及利亚人,失去家园,也像詹姆斯,渴望离开却再无机会,这种冷酷的没有希望的结局才是爱尔兰命...
-
刀叢中的小詩的评论《他们涉海而来》——艺术家画了不少画,哲学家写了不少诗,新闻里的杀戮不时都有发生。哲学家看见艺术家画了不少画,艺术家听见哲学家写了不少诗,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一个先来,死亡一样都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