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

历史

哲学 西方哲学 哲学史 商务印书馆

1981-6-1

商务印书馆

目录
第一部分 古希腊罗马哲学
 1 米利都学派
 2 毕泰戈拉派
 3 赫拉克利特
 4 爱利亚学派
 5 阿那克萨戈拉
 6 恩培多克勤
 7 原子论者
 8 智者
 9 苏格拉底
 10 柏拉图
 11 亚里士多德
 12 伊壁鸠鲁
 13 怀疑派
 14 斯多葛派
【展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供综合大学哲学系学生学习“西方哲学史”课程用的教材,也可以供自学者参考。 研究历史必须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哲学史的第一手材料就是哲学家们的原著。但是哲学原著浩如烟海,初学者在一学年中除了听课以外,自学时间是有限的,只能在教师指导下研读其中最必要的一小部分,作为基本训练。因此,有必要从主要哲学家的原著中重点选录有代表性的段落,以满足教学上的需要。这就是编译本书的目的。 本书分上、下两卷,配合两个学期“西方哲学史”课程的教学。上卷包括四个部分:1.古希腊罗马哲学;2.欧洲中世纪哲学;3.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哲学;4.十六到十八世纪西欧哲学。下卷包括三个部分:5.十八世纪法国哲学;6.十八到十九世纪德国哲学:7.十九世纪俄国哲学。每一部分各分若干章,选录主要哲学流派或主要哲学家的原著段落。 本书以选段为基本单位,每一选段力求包括相对完整的思想,并冠以标题,帮助读者思考。这些标题有些是作者的原题,大部分是本书编者所加;凡编者拟定的标题均加方括号以示区别。为了易于检索,本书为每一选段标了一个代号,代号中小数点前的数字表示章数,小数点后的数字表示段数,如§10.07表示第十章的第七段。有些选段包含不止一个材料,再用加圆括号的数字标明次序。这样,教师指定阅读或学生查阅某章某段时要方便些。 每一选段的末尾,都注明本段材料选自何书何章何节,有的还加注了该书标准版的页码,如(柏拉图:《智者》254C-259B),以便必要时查阅原书。 为了帮助初学者阅读,编者加了一些知识性的脚注,以供参考。 本书所选材料的译文大部分录自已经出版的书籍,作了必要的校订,小部分是新译的。各选段译者均随文用代号标出。 教师指导阅读时可以棍据情况指定哪些选段必需精读,哪些选段可以泛读,哪些选段可以略去不读,也可以补充本书未选的材料。 希望使用本书的教师、学生和广大读者对本书的选材、编辑和译文等方面提出宝贵意见,寄北京海淀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收,以便再版时改进。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Vaniece的评论

    ● 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 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 ● 上坡路和下坡路是同一条路。 ● 浅薄的人听了无论什么话都大惊小怪。 ● 如果一个人的愿望都得到了满足,这对他是不好的。 ● 希腊人说产生和消灭,是用词不当。因为没有什么东西产生或消灭,而只是混合或与已有的东西分离。 ● 从根本不存在的东西里不可能产生出存在的东西,存在的东西不可能消灭……存在的东西永远存在不管把它放在什么地方。 ● 人生的目的在于灵魂的愉快,这与快乐完全不同。在这种愉快中,灵魂平静、安泰地生活着,...

  • 佐为的评论
    芝诺从无限大与无限小的角度论证存在与多的矛盾。

    存在者如果没有大小,那就不存在了。如果它存在,它的每个部分就必须有一定的大小和一定的厚度,而且与别的部分有一定的距离。

    既然假设存在有“部分”,那它就不是单一的,就不是不可分的。由此推出矛盾:如果存在是有部分的同时又是多数的,那么它们就既大又小,大到无限大,小到无限小。因为如果存在有部分组成就意味着“虚空”存在,有限的体积或大小中还有不可数的(无限的)“虚空”,这就是有限与无限的矛盾。虽然那时候没有极限的概念。但是既大又小这个结论的得出说明爱利亚...
  • 佐为的评论
    严格地说,不能按本原为一且不动归类爱利亚学派。因为巴门尼德的存在不是本原,无论是始基还是主宰都没有这层意思。巴门尼德探讨了意见之路中的万物本原,但是本书也没有涉及。另一方面,存在仍然有感性色彩(滚圆球体,有边界)。存在与本原最大的不同是存在是从“是”(eimi)来的,是逻辑上在先而不是本原含义中的时间上在先。所以存在的提出可以说是以逻各斯为线索,至少是“言说”的本义中得到了启发。这一点在邓晓芒的《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中就提到了,当时没大理解,后来看了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教程》就理解了。
  • 小丘的评论
    柏罗丁的《九章集》里就已经出现了“太一”的定义。 其即是一切事物,又是万物的来源。其产生万物的模式,是出于自身的充盈的流溢。 从现在的角度上去思考,一个万物来源的创造者(或者是创造物),在逻辑上容易产生无限悖论,如何从有限的万物,上升出一个无限完满的“太一”,只能用无限的模式么? 只是作为一个概念而言,感觉这样的无限物,是无从辩驳的,我们可以定义出这样一个事物。但使其和现实产生关联,或者说其位于现实更上层、更高级的地位,是很难想象的。
  • 擦拭光芒的评论
    [要认识真理必须运用正确的方法] “良知是世界上分配得最均匀的东西,因为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在这一方面有非常充分的秉赋,即便是那些在别的一切方面都极难满足的人,也不大会对自己在这一方面的秉赋不满足,更作额外的要求。” 笛卡尔所说的“均匀”,不是平均,不是说每个人的良知在量上相等,而是在如下意义上的“均匀”:第一,每个人都认为充分;第二,良知不会成为一个人所苛求的。所以良知的“均匀”,有两个维度,主观性和非目的性。 所以当笛卡尔说,“那种正确地作判断和辨别真假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称之为良知或理性的那...
  • 的评论

    犬儒派是哲学家中间的一个特例,他们从纯粹哲学的推理闯进了行为上的高度放肆。

    吼吼,不管有意无意,学哲学的人总被人看得有点异样底赶脚…… 注意啊
  • 尔苏西的评论

    “那么,如果有人告诉你,一个人比另一个人大些,是由于[高]一个头,或者一个人比另一个小些,是由于[低]一个头,你可不要接受这种说法,而要坚持只能说:一个大些的东西比另一个东西大,并非由于别的,只是由于大;小些的东西小些,并非由于别的,只是由于小。因为如果你说一个人比另一个大些或小些是由于[差]一个头,我想你恐怕要遭到反驳说:照你这种说法,第一,大些的之所以大些,小些的之所以小些,都是由于一个头,也就是说,是由于同样的东西;第二,大些的人由于一个头而大些,而头却是小的,说一个人之所以大是由于小的东西,...

  • 尔苏西的评论

    “老天在上,我决不认为自己知道其中任何一样的原因了。就连一加上一,我也不敢说那么一加,是被加的一变成二,还是被加的一和加上的一变成二。我想不通,怎么把这个一与那个一分开了,哪个一就是一,不是二;把它们放在一起,这一放就是它们变成二的原因。我也无法相信,把一分开,这一分就使它变成了二;因为这么一来,不同的原因就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 尔苏西的评论
    德谟克利特的学说是这样的:

    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别的说法都只是意见。世界有无数个,它们是有生有灭的。没有一样东西是从无中来的,也没有一样东西在毁灭之后归于无。原子在大小和数量上都是无限的,它们在宇宙中处于涡旋运动之中,因此形成各种复合物:火、水、气、土。

  • 尔苏西的评论

    清醒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的世界,可是在睡梦中人们却离开这个共同的世界,各自走进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