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命还是要灵魂
斯坦福、耶鲁、伦敦、约翰斯霍普金斯等50多所大学推荐阅读书目
东方苗族巫术与现代医学的角力,一部独特的在美苗族民族志
爱与信仰、高超的医学,都无法挽回黎亚的性命
当文化的藩篱成为冲突的起点
命与灵魂的二选一之外,是否有新的可能?
❊编辑推荐
“假如你看不清自己的文化里也有一套维护自身利益、感情和偏好的模式,如何奢望自己能好好和别人的文化打交道?”
“希望这本书的定位不是关于苗族的‘那一本书’,而是描写沟通与误解的众多书籍之一。”
◎斯坦福、耶鲁、伦敦、约翰斯·霍普金斯等50多所大学推荐阅读书目
本书1997年甫一出版即受到众多媒体好评,赢得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纽约时报年度好书奖、美国沙龙图书奖等多项大奖,作为探讨医患关系与文化冲突的医学、人类学著作,被斯坦福、耶鲁、伦敦、约翰斯·霍普金斯等50多所大学列入推荐阅读书目。
◎促使美国医疗体系做出改变的真实案例
1982年10月24日,三个月大的苗族女童黎亚癫痫发作,被父母送进美国加州的默塞德医院就诊。黎亚到达医院时发作已经结束,由于语言障碍,医生无法从黎亚的父母处获知发生了什么事,进而导致误诊。后来被专业医生确诊后,她的情况依然不见好转。在之后的几年中,黎亚被频繁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在一次严重的癫痫发作后,她被宣布脑死亡……
该案例引发了默塞德医院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冲突,受到广泛关注。后促使美国设立了巫医制度,有计划地将其导入医疗体系。
人人都爱黎亚,却都救不了黎亚。医生治病方式与家庭认知理念产生冲突时,怎么做才是好医生?怎么做才算好父母?医患冲突的根源,是医生的失职还是患者的不配合?是误会、意外还是认知的偏差?
◎一部改善医患冲突、文化误解的未来启示录
草药与手术刀、神话与科学、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当两种不同的文化发生碰撞时,语言、宗教和社会习俗之间可能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苗人以为西方医生“吃人脑”,医生以为苗人“吃胎盘”;苗人以为身体被切割会影响健康,所以手术于他们是禁忌,西方医生认为苗人手上戴的安魂绳环不卫生,会直接给他们剪断;西方医学要“命”,苗族文化要“灵魂”……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是否有达成和解的可能?
本书是关于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深度记录,处在文化的交界点,倾听双方的声音,深入理解双方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寻求文化沟通的破解之道。不仅对当今社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有重要参考价值,还给全球一体化时代的我们每一个人以启迪。
◎蒙太奇般穿插叙事,爬梳出苗族的特质
作者一方面用温情细腻的语言描述故事的发展经过,另一方面以理性的语言、人类学的视角整体性地描述在美苗族的民族文化、历史记忆与生活现状,两部分穿插进行,内涵丰富、情节精彩、引人入胜。
他们在陌生的国度,无法找到文化认同,不能进行正常交流,不会西方人的“简单”日常操作,他们处处碰壁,无时无刻不怀念着自己的故乡。“几乎没有人知道,苗人拥有丰富的历史、复杂的文化、有效率的社会体系,以及令人羡慕的家庭价值观”。这是一个关于生命与爱的故事,也是一部在美苗族的民族志,作者的思考充满了人道关怀,探讨了跨文化背景下沟通的新可能。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一个在美老挝裔家庭为女儿寻医治病的真实故事。黎亚一家是苗族难民,1980年从老挝移民到美国。黎亚大约三个月大时,突发癫痫,被母亲抱着来到默塞德医院求诊。不通苗语的急诊医生将黎亚误诊为“初期支气管肺炎”,开了药后便请他们离开。在以后的岁月中,黎亚频繁地进出医院,在被专业医生确诊后,她的情况依然不见好转。医生发现,黎亚的父母根本没有按指示给黎亚服药。
在苗族,癫痫被认为是一种光彩的病,代表此人受到神召,所以黎亚特别受父母疼爱。黎亚的父母更相信苗族传统的治疗方式,他们认为医生开的药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致病。在黎亚病情越发严重时,他们已经无法信任医生能够治好黎亚。
双方言语不通,所处的文化背景也不同,西方医学要“生命”,而苗族文化要“灵魂”,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导致一次次医病沟通沦为徒劳。
作者一方面以温情细腻的语言记述故事经过,另一方面以人类学的笔法理性地论述在美苗族的民俗文化、过往经历与生活现状,两部分如蒙太奇般穿插进行,如纪录片般展现了一个关于生命与爱的故事,同时编织出一幅生动壮丽的群像。
⭐️媒体推荐
2019年,被Slate评为过去25年最伟大的50部非虚构作品之一。
本书深入探索两种不同文化共存时所引发的不安,引人入胜又启迪人心……法迪曼的书很了不起的一点,是她能平衡而细腻的呈现出这些不同的文化及其分歧的观点,而她的公平不是冷酷、毫无同情,而是温暖、相知相惜的,她看见了,也拥抱每一事件的两方面……不同凡响、非正式的文化人类学,让人大开眼界,可读性强,魅力十足。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以诗歌般的优雅、悬疑而惊心的笔法所呈现的一部既深入且充满人性光辉的人类学调查。
——《新闻日报》(Newsday)
这本精美的书讲述了一个沉痛的悲剧……它既没有英雄也没有反派,但是它有着丰富而无辜的痛苦,以及确切的寓意……这是一本悲伤但优秀的书。
——《纽约时报》
法迪曼以高超的叙事技巧,描绘出西方医学和苗族文化的冲突世界。
——《纽约客》
法迪曼高敏感风格的报道,等于是在一条巨大的文化鸿沟上探索。
──《时人杂志》(People Magazine)
法迪曼给我们一个叙事式的故事,却和任何惊悚故事一样令人注目,故事中出现大量人物,人人都爱上黎亚。本书热情的倡议,呼吁我们的医界大老要考虑到移民父母对于疾病和健康的观点。这本令人惊讶的书不但帮助我们认识其他文化,也更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最深层的对于神祕的身、心、灵的关系的信念,也会因之改变。
──《Elle杂志》
✨名人推荐
这本书不但医界、文化人类学家、新闻记者要看,任何对如何在越来越小的世界沟通有兴趣的人都要读一读。法迪曼对于一心一意要自己解决问题的苗族人能感同身受,对尽责的医生、社工和政府官员,她也具有同理心,这使得她的故事既丰富又充满人性的光辉。有时候是多种文化和谐共存,互相体谅,有时是生死交关,不论是在战时或是在急诊室里。但是不论场景为何,法迪曼的报导严密,文字则是让人读来欣喜。从开始到最后,其成就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迈克尔·贝鲁贝(Michael Bérubé),医学研究学者、文学家
在1982年黎亚癫痫发作后,黎亚家人一心信赖将她送进默塞德医院时,每个人都失控了。法迪曼在黎亚何以毁于西方医学的问题上,以优美而痛心的文笔勾画出这令人信服的故事。
──史蒂夫·温伯格(Steve Weinberg),知名作家、文学教授
本书改变了医生看待自己与病患的方式,作者赞扬人类互动的复杂与特性,这帮助了医疗实务的建立,并同时指出应该修正的方向,也让读者在这个文化错置的悲剧、医疗的局限与自认高明的善意中,无比心碎。
──佩里·克拉斯(Perri Klass),权威医师、获奖作家
很少有像本书这样让我列为必读的非文学读物,本书探讨的主题包含了文化、移民、医药以及越战,并以如此近乎完美的写作技巧呈现出来。我读完既悲伤且深受启发。
──林内亚·兰农(Linnea Lannon),资深主编
法迪曼是个高手。她的报道极具启示性,她的写作风格优雅,她的故事扣人心弦。本书是一部让人难忘的非虚构作品。
──戴维·麦克林蒂克(David McClintick),资深调查记者、获奖作家
任何曾经思考过美国医学现况的人,都会深感震撼。但是绝不止如此……在法迪曼笔下,书中的人物也尽显其人性,以及脆弱与高贵的一面。
──舍温·B. 努兰(Sherwin B. Nuland),知名医师、获奖作家
这是安妮·法迪曼的第一本书,也是一本好书,将难民父母为保护重病女儿的大爱、努力维系古老文化传统,以及社工人员和医院科技官僚的傲慢,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阿尔·圣托利(Al Santoli),美国外交政策委员会高级官员、亚洲政策顾问
法迪曼这个记录苗族家庭与美国医护体系的故事,直指出许多我们这号称世界最佳医护体系的薄弱之处。
──朱迪安·比格比(JudyAnn Bigby),美国麻省卫生与福利厅长,权威医师
法迪曼以一种小说家的优雅来说故事,她扮演了文化中介的角色,深入了解那些互不了解的人,观察出如果我们事先知道有哪些事或哪些话语可以做到或说的,故事就可能有不同的结局。
──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资深记者、知名作家
一本独特的美国社会的人类学研究之作。
──路易丝·斯坦曼(Louise Steinman),知名作家
发自理性和感性的力作。我禁不住一口气看完,然后再看一遍,又再一次思索其中深意。本书是一场医学悲剧的研究之作。
──戴维·H. 马克(David H. Mark),知名医师、《美国医学学会期刊》主编
本书是法迪曼的大作,费时九年才完成,写的是加州默塞德郡一个病重女孩的故事……发生在黎黎亚身上的故事既给人启发,也让人深思。
──克里斯廷·范奥托普(Kristin Van Ogtrop),时尚生活杂志资深编辑
有一天,我拿起一本我并没有计划要买的书,八个小时以后,我只有在结账时才暂停埋首其间,我开车回家,待我阖上安妮·法迪曼的《黎亚的故事》,我开始打电话给各位朋友……这是一本重要的书。
──万达·A. 亚当斯(Wanda A. Adams),知名作家
获奖记录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纽约时报年度好书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美国沙龙图书奖等
-
无情之地
经验丰富的登山者都认为,乔从修拉格兰德峰的冰隙中逃脱是人类登山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之一。在我看来,这也是人类求生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之一。——贝尔·格里尔斯,《荒野求生》主持人
乔·辛普森对危险、忍耐力和死亡的反思将这本书从一个原本很容易染上哥特式恐怖色彩的登山故事,转变为一个关于人类韧性的动人寓言。——《经济学人》
.
☆ 登山史上最伟大的一场逃亡:比登顶更难的,是生存,活着就是你和自己的漫长决斗
☆ 冰峰版“电车难题”:从孤身救援的英雄,到千夫所指的“割断绳子的人”,唯有直面绝望才能重生
☆ 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英国影片《冰峰168小时》原著,以令人窒息的细节和心理独白,展现登山者的内心世界
☆ 荒野生存大师“贝爷”眼中“最伟大的求生壮举”,文艺批评大师乔治·斯坦纳心中的“绝对经典”
☆ 获博德曼·塔斯克山地文学奖、英国非虚构NCR图书奖,入选《国家地理》“100部最伟大的探险类作品”
☆ 英国中学教学大纲指定学习文本,被翻译成23种语言,全球畅销200万册
☆ 随书附登山路线图,艺术纸彩色印刷登山途中拍摄的珍贵照片,如临冰峰
.
在6 000多米的冰峰上,乔·辛普森摔断一条腿。唯一的搭档西蒙·耶茨尝试用绳子把他放下山去,展开一场孤身救援。
下放过半,乔悬在一堵冰崖中间动弹不得,身下是深不见底的冰隙。西蒙在上方拉着绳子苦苦支撑一个多小时后再也坚持不住,无奈从背包里拿出刀,割断了绳子。
乔向下坠去,一段岩架将他拦住。他活了下来,可身处冰隙,拖着断腿,忍受着寒冷、饥渴、疲惫,眼下似乎只有死路一条。绝望中,乔做出决定:他固定好绳子,滑下岩架,开始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
登山运动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关于灾难、遗弃和求生的故事之一。——《卫报》
一场山腰奇迹。乔·辛普森触动了登山界的神经,也触动了许多人的心。——《洛杉矶时报》
乔·辛普森比任何一个在世作家都更擅长写登山运动的黑暗面。——《泰晤士报》
一场关于苦难与坚毅的惊人讲述,拥有一股难以抵抗的力量。——《星期日泰晤士报》
读完这本书后,我急切地想把它拍成电影。这是一个拥有神话般力量的故事,它使你恐惧,让你面对道德难题和抉择,也展示了一些重要的主题:宽恕的本质,世界的冷酷与孤独,以及虽有缺陷但依然关键的人类情谊。归根结底,这个故事关乎人类精神的胜利。——凯文·麦克唐纳,《冰峰168小时》导演
登山文学的绝对经典……从心理甚至哲学层面见证了人类内心最罕见的冲动。——乔治·斯坦纳,美国文艺批评大师,牛津、哈佛教授
这是我听过的最难以置信的逃生故事之一,写得生动深刻,令人感同身受,足以成为同类作品中的经典。——克里斯·波宁顿,英国登山家
-
如何成为艺术家
“永远不要感到害怕。艺术不过是一个容器,让你可以把自己倒进去。开始工作吧!”——杰里·萨尔茨
————
☆普利策奖文艺批评奖得主、资深艺评人杰里·萨尔茨,写给所有人的创作生存指南
☆63条从艺指导,12项实操练习,所有职业/业余的准艺术家/艺术家面临的问题,一本解决!
☆田霏宇、曾焱、张宇凌、龙荻、游骁、祝羽捷、Cici项偞婧、辛迪·舍曼、翠西·艾敏、金·戈登等国内外艺术人诚挚推荐
————
没上过艺术院校、已经结婚生子、严重社恐……这样还能当艺术家吗?
毫无头绪开始怎么办?陷人瓶颈期怎么办?
怎么知道作品是不是对的?自我怀疑怎么办?拖延症怎么办?
从创作前需要思考的事情、如何真正开始创作,到学习如何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再到踏入艺术世界并在其中生存,来自普利策艺术评论奖得主杰里·萨尔茨的63条建议和12项练习,帮助你破除畏惧和迷茫,带你一步步走上一条持续进阶之路。
-
滨口龙介:那些欢乐时光
★横扫全球各大电影节,开启日本电影又一黄金时代!
★当红日本著名导演滨口龙介首部简体中文随笔集
★诚挚分享滨口导演潜心实践的电影创作手法、拍摄理念
★《欢乐时光》原始剧本全数公开,收录关键电影剧照
————————————————————
【内容简介】
备受国际瞩目的日本导演滨口龙介首部随笔集。
滨口龙介诚挚剖析摄影机的特性、表演的本质及电影的意义。通过毫无保留地分享其重要电影代表作《欢乐时光》的创作过程、剧本文本,绵密轻盈的对话流、巧妙的影像维度……滨口龙介独树一帜的电影创作手法尽数呈现。
“在镜头前表演”,让一切成为可能。
-
不原谅也没关系
★第一本针对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综合征的自我疗愈完全指南
★全球数十万读者推崇的心理疗愈经典
★全面的分类与说解,直接点破易被忽略的心理创伤
★提供有效、可行的焦虑与压力缓解方案
★值得反复研读的教科书级别的作品
创伤事件不仅仅包括偶发的、严重的刺激性事件(如战争、天灾、恐怖事件),还包括在成长过程中遭受的羞辱、贬低、欺凌、背叛、情感忽视、过度控制等伤害。这些伤害或许你难以诉说,但带来的创伤却可能远甚于单一事件。
有太多的人因为忽略了这样成长过程中的创伤,“莫名”地产生了人际关系障碍、情绪上的痛苦,甚至被误诊为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
本书作者皮特•沃克是享誉国际的创伤疗愈大师。他曾患有严重的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综合征(CPTSD),根据自身的疗愈经历和三十多年作为心理治疗师的从业经验,他写下了这本经典之作。在书中,他深度剖析了CPTSD的起因、症状和类型,并提供了有效的自我疗愈工具,以帮助读者打破在情绪、思维与身体层面的恶性循环。这种完整、系统的多元化疗法,让读者更容易看清自己的状况,突破盲点,取得疗愈进展。
本书受到了创伤患者极高的评价,同时也作为宝贵的工具为心理工作者所采用。
不是所有的伤害,都应该得到原谅。
摆脱束缚,治愈创伤,
你受过伤,但你不必继续痛。
-
渴望生活
【编辑推荐】
“当我付出时,我付出我的全部。”
When I give,I give myself.
——————————————
◆ 英文版1934年初版,畅销不衰。面世88年来,被译成80余种文字,全球超160余个版本,发行数千万册,感动亿万读者。
◆ 被收入初中生基础阅读书目、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
◆ 入选豆瓣Top250图书,万人9.2高分好评。
◆ 梵高诞辰170周年纪念,译者精细修订,梁永安教授万字导读。
◆ 40张全彩梵高画作,图说梵高精神成长及其流变。画作信息考证自梵高博物馆、奥赛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等,并特邀《小顾聊绘画》作者顾孟劼(小顾)、中信美术馆馆长曾孜荣参与图片审定。
◆ 新增“梵高年表”,梳理梵高短暂一生的重要事件;“他们都爱梵高”,呈现世界对梵高的致敬。
【内容提要】
读梵高,最大的意义是解放自己。
在他画出的向日葵的金色光芒中,我们都要想一想:
如果遇上他那样的困厄,我们将如何开辟人生?
——————————————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传记小说之父”欧文·斯通的经典代表作。
温森特·梵高,一个为视艺术为信仰,以生命为火把,在暗影重重的人世间负重前行的探寻者。众所周知,梵高去世后才声名鹊起。追溯真正将梵高的文化影响力放大到整个社会的原因,绕不开欧文·斯通这本感动世人的传记小说《渴望生活》。
1927年春,年仅24岁的欧文·斯通在巴黎看到温森特·梵高的画展。那一年梵高去世刚刚37年,美国公众尚不知道这位荷兰画家。梵高的画作令斯通震撼不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整个世界豁然开朗。”“一切生命的有机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伟大崇高的统一体。”这位画家是个什么样的人?于是斯通细读梵高与弟弟的信件,“肩背旅行袋,走遍了欧洲,住在温森特曾经居住和作画的每一处房屋,跋涉在布拉邦特和法国南部的田野上,寻觅温森特曾经安插画架,把大自然变成不朽艺术的确切地点”。回到纽约的公寓后,六个月内四易其稿完成本书。
完成《渴望生活:梵高传》后的三年间,因梵高当时在世人心中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画家,关于他的故事被美国17家出版社一一拒绝,直到1934年初版。此后畅销不衰,至今全球已发行160余种不同版本,售出数千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