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让拖延症毁掉你
从学生到学者,从白领到家庭主妇,拖延问题几乎存在于每个人身上。
总是列举很多计划,却从未实施怎么办?任务还未开始,就产生疲劳感怎么办?难以定位努力的方向,看不到未来的愿景怎么办?曾几何时,“拖延症”已经慢慢成为一种“流行病”。它侵蚀我们的时间,拖慢我们的效率。在片刻解脱之后,又给我们带来更多焦虑。
拖延症的表现是什么?
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怎么摆脱这个困扰世界上93%成年人的顽疾?
本书作者基于数年的心理学理论研究基础,运用“案例+理论”的方式,对拖延症进行了一次仔细、详尽、更为真实的剖析,并为读者提供各类预防拖延的方法。
读懂这些你就会发现,有些事情,不是做不到,而是不去做;有些能力,不是欠缺,而是不挖掘。
-
优雅的离别
大部分健康人很少关注死亡,甚至会避开关于死亡的话题。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疾病和即将到来的死亡不只是带给人痛苦,还可以成为人生最后的礼物,让人有机会对家人和朋友表达未曾说出的爱、感谢、原谅以及告别,也可以完成未竟之事。如何面对最爱之人的逝去?被通知生命所剩无几时,如何有尊严地离开?
●父亲的患病和去世给作者上了一堂关于陪伴与照顾的课。
●与姐姐、女儿关系的和解,让安妮可以做到更好地离别。
●虽然身处死亡的阴影下,贾内尔最终还是实现了参加高中毕业典礼的心愿。
●放下“成为家人负担”的想法,允许家人照顾,是爱德华兹送给家人的最后一份礼物。
无论是健康人还是病人,都可以通过本书重新认识死亡:当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生命不断走向衰亡时,人却可以变得越来越强大,内心能感到更加完整。无论是临终者还是陪伴者,都可以从这些故事中获得支持和安慰。
樊登、王一方用心推荐!
-
关键提问
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是通过问题形成和加深的。好问题不仅能引导他人决策,也能帮助自我突破认知。
何为好问题?在詹姆斯·瑞安看来,问题的好坏要视情境而定,但有5个问题是一切有效对话中不可或缺的:1. “等等,你说什么?”——用来帮助自己和他人梳理想法,加深理解。
2. “不知道……”——用来发现新事物,建立伟大洞见。
3. “我们能不能至少……”——用来打破僵局、 分歧、达成共识。
4. “我能帮什么忙?”——用来表达尊重,鼓励他人面对问题。
5. “真正重要的是什么?”——用来找到问题的关键和目标的核心。
在哈佛大学2016年的毕业致辞中,教育研究生院院长瑞安用这5个问题诠释了有效沟通的智慧。这本书正是源于此。书中充满了许多幽默、动人的小故事,并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变迁和个人经历的视角说明,如何用这5个问题作为一切理解和进步的开始。
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职场,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寻找答案。答案的好坏是由问题决定的。如果你不会提问,那就从这5个 基本的问题开始吧!
......
-
助推
什么是我们一生中耗时最多、最费心力的事?是做出大大小小的决策。但是,我们往往深陷难以计数的偏见和非理性中,做出荒谬的判断。该书阐述了如何通过助推在不需要强迫的情况下巧妙地引导人们做出更理性的选择。通过这本书,你将了解什么是助推,以及助推如何帮助我们提升智慧,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事实上,不需要强制性手段,也不需要硬性的规定,助推便能保证你同时收获“最大利益”和“自由选择权”。这股轻轻推动你做出最优选择的力量,就是助推。例如,政府颁布法令禁止人们食用垃圾食品不算助推,把低价的新鲜水果便捷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们主动地选择健康食品,这才是真正的助推。
政府需要用行为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对政策进行优化设计,制作更便民的公共政策的工具,引导人们在教育、投资、卫生保健、抵押贷款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做出让人们更健康、更富有、更快乐的决策,对社会乃至全球最有助益的选择。同时,该书关于助推的理论对全球的养老制度起到了深远且积极的影响。
这本书凝聚了塞勒和桑斯坦卓越的研究成果,塞勒也不愧诺贝尔奖颁奖词的肯定——“通过探究有限理性、社会偏好以及自我控制的缺失,他演示出这些人类特性如何系统性地影响了个人决定以及市场结果”。
-
温暖的荆棘
这是著名作家毕淑敏为年轻人量身打造的治愈心灵的处方。她以平实、真切的文字与广大年轻人分享自己的人生智慧,聆听年轻人的心声和困惑,用自己丰盛的人生经验和专业知识为他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帮助年轻人正确认识自己,走出不安与迷茫,轻松自在地迎向新的人生旅程。
-
No Visible Bruises
We call it domestic violence. We call it private violence. Sometimes we call it intimate terrorism. But whatever we call it, we generally do not believe it has anything at all to do with us, despite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eeming it a “global epidemic.” In America, domestic violence accounts for 15 percent of all violent crime, and yet it remains locked in silence, even as its tendrils reach unseen into so many of our most pressing national issues, from our economy to our education system, from mass shootings to mass incarceration to #MeToo. We still have not taken the true measure of this problem.
In No Visible Bruises, journalist Rachel Louise Snyder gives context for what we don't know we're seeing. She frames this urgent and immersive account of the scale of domestic violence in our country around key stories that explode the common myths-that if things were bad enough, victims would just leave; that a violent person cannot become nonviolent; that shelter is an adequate response; and most insidiously that violence inside the home is a private matter, sealed from the public sphere and disconnected from other forms of violence. Through the stories of victims, perpetrators, law enforcement, and reform movements from across the country, Snyder explores the real roots of private violence, its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for society, and what it will take to truly address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