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史教程(上卷)
《哲学史教程(上)》是文德尔班的一部颇有影响的哲学史著作。这部著作用新康德主义观点系统地阐述了以往的哲学体系及其发展史,特别是哲学问题和哲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史,对于研究西方哲学史以及文德尔班本人的哲学思想,很有参考价值。 《哲学史教程(上)》1892年初版,原版为德文;1948年由海因茨·海姆塞特修订,出第十四版。1893年由詹姆斯·H.塔夫茨译成英文;英译本于1901年出第二版。中译本据德文第十四版译出,并据英文第二版作了校订。 -
罗素自选文集
-
形而上学
-
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
本书是黑格尔的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原书在1831年黑格尔去世后出版,共三卷。中译本分四卷出版。本卷内容主要涉及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以及文艺复兴几个部分。 -
灵魂论及其他
《论灵魂》分3卷。在第1卷中,亚里士多德探讨了灵魂学说的地位和研究方法以及前人关于灵魂的几种说法,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在第2卷前3章中,亚里士多德论述了灵魂的定义,认为灵魂是形式,肉体是质料;灵魂是肉体的动因,是实体;灵魂包括理性、感觉和营养的机能3个部分。 在后9章中,他集中研究了感觉的问题,这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在古希腊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明确地提出五种感觉。他认为,感觉的对象是个别的、外在的,视觉的对象是颜色;听觉的对象是声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碰撞产生的;味觉是本身有味的事物作用的结果;触觉的对象是元素的性质,即冷热与干湿。他还认为感觉的产生一定要通过某种中介物,如视觉是颜色通过透明体光作用于眼睛产生的;听觉是声音通过水或空气等媒介物传到耳朵,引起耳室内的空气活动产生的。他依据当时的医学、解剖学知识,断言每种感官的结构是同它们的对象相适应的。他确信感觉依赖于感官:眼睛坏了视觉就停止了,耳膜坏了,听觉也就没有了。 他在总结五种感觉的共同点时认为,感觉接受的是事物的形式而不是质料,人的心灵犹如蜡块,感觉则是事物在这个蜡块上留下的印痕。这是古希腊唯物主义感觉论的最高成就,比恩培多克勒的“流溢与孔道”、德谟克利特的“影像说”精密得多。 《论灵魂》第 3卷主要是探讨理性灵魂及理性认识问题。他探索了理性与感觉的区别、思维的作用、理性认识的任务等。这些思想中尽管有不少唯心主义成分,但对后来认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先验唯心论体系
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这部德国古典唯心论代表作,既体现了谢林的进步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也包括了预示着他转向反动的保守方面。在译述这部著作的时候,我们觉得有必要谈谈这位哲学家的思想演变过程,这对读者了解本书,或许有所帮助。 一个完全改充、甚至倒转了那种不仅支配普通生活、而且还支配绝大部分科学的世界观的体系,即使其原理经过了极其严重的证明,也会在那些能够感到或真正看出其证明的明晰性的人们当中不断遭到非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只能在于这个体系没有能力摆脱大堆具体问题。无谓忙碌的想象力直接根据那样一种已被改变的观点,从全部经验财富里引申出这些问题来,遂使判断发生的迷误和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