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堂集林
全书二十四卷。艺林八卷,为古史、古文字、古音韵、经字等方面的研究。史林十四卷,为殷周史事、秦汉地理、西北史地、汉魏碑刻、两汉简牍、敦煌文书等方面的研究。别集二卷,亦是有关古代史地器物的论文。全书内容精深,是王国维学术精华所在。 -
通行本二十四史勘评选
《通行本〈二十四史〉勘评选》内容简介:百衲本《二十四史》为商务印书馆于民国期间,由著名出版大家张元济先生亲自遴选校订的最佳版本,而中华书局通行本《二十四史》作为大陆建国以至“文革”时期最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则尽量回避百衲本,选用其它版本参校排印,刊行以后迅速取代了各种史籍旧刻本。《通行本〈二十四史〉勘评选》作者借助当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钱锺书先生所倡导、而由文学所研究员乐贵明先生主持的中国古典文献数字工程库,利用其中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数据,对两本进行通体核校,创获甚丰。为方便读者查考使用,加注通行本索引页码。作者认为,通行本《二十四史》当年由于种种非学术因素强行介入,导致体例不一,随意改窜,颇失本真。因此撰成《通行本〈二十四史〉勘评选》,于以彰显二本优劣。《通行本〈二十四史〉勘评选》非争一二版本之是非,而是讨论校勘学普通原则,如可否依类书而改古本,随便删窜旧本正字以及臆断妄改之类,对校勘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启迪和示范作用。 -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上编 魏晋兵制上的一个问题 乞活考——西晋东晋间流民史之一页 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 《南齐书•丘灵鞠传》试释兼论南朝文武官位及清浊 北朝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 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 北魏镇戍制度考及续考 论宇文周之种族 魏收之史学 读书杂识 《世说新语》札记 《颜氏家训》札记 评冈崎文夫著《魏晋南北朝通史》* 《牟子理惑论》时代考* 下编 论诸葛亮 要从曹操活动的主流来评价曹操 《世说新语》和作者刘义庆身世的考察 论梁武帝及其时代 从北魏几郡的户口变化看三长制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史学著作的几个问题 略论南朝北朝史学之异同 魏晋南北朝史学与王朝禅代 两晋南朝的清议 从《礼仪志》考察官制 《宋书•礼志》札记 魏晋南北朝词语小记 读《邺中记》 《洛阳伽蓝记》的几条补注 评介三部魏晋南北朝史著作 《博陵崔氏个案研究》评介 马译《世说新语》商兑* 马译《世说新语》商兑之余* 周昙《咏史诗》中的北朝 关于帐构 “瞎巴三千生啖蜀子”解 怎样研究魏晋南北朝史 百济与南朝关系的几点考察 学术自述* 我和魏晋南北朝史* 史语所一年* 纪念陈寅恪先生* 后记 附录:儒生思想 书生本质史家学术——周一良教授的学术生涯* 再版说明 -
且做神州袖手人
在不同時代的世變之中,如何確立自己的人生態度與立身處世之道,是知識份子經常自我思量的問題。雖然中國知識份子自古以來,都無法完全和政治絕緣。但在儒家的價值體系之中,早已有了明確的分劃,那就是兼善或獨善,也就是出或處的選擇。將自己置身於政治漩渦之中,一伸治平之志,或蟬蛻於塵囂之中,自致於寰區之外,和政治保持某種程度的疏離,悉聽君便。 中國大陸自一九四九年後,以馬克思與毛澤東思想為基礎,形成歷史解釋體系。史學工作者所作的任何歷史解釋,不是為了探索歷史客觀的事實,祇是為馬克思主義與毛澤東思想作注釋,這是中國史學成立以來,所遭遇的最沉痛的悲劇。在這場悲劇中不僅歷史尊嚴掃地,史學工作者所受到的汙辱與損害更是空前的。所以,文革過後,產生了史學工作者的自我反省與檢討。由於自我反省與檢討,激起了史學工作者對客觀歷史事實的自覺。 於是,研究歷史必須是實事求是的要求,在史學領域裡瀰漫開來。史學工作者逐漸開始拋棄過去那種簡單化、絕對化的約束,從新經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歡呼著史學第二個春天已經來了。但「史學危機」亦緊隨在後。 在「史學危機」的呼聲中,金觀濤橫刀而出,提出了他的中國封建社會「超穩定」的解釋體系。這種解釋體系提出後,在中國大陸引起許多史學工作者的非議。但在台灣卻非常流行,的確令人費解。於是筆者寫了〈把歷史還給歷史〉一文。本書實可說是筆者對歷史人物及史學演變關懷的結晶。 -
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上)
本书选收了余时英近年来讨论文化和思想问题的一部分文字。这些文字先后发表在台北和香港的报刊上,特别是《中国时报》、《联合报》、《当代》和《明报月刊》。 本书定名为《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是有原由的。1985年6月,董桥先生为《明报月刊》计划了一个“中国的情怀”专页,坚邀我参加一份,因此我便写了那篇《常侨居是山,不忍见耳》,此文现收入本书之中。但是全书涉及“中国情怀”的仅此一篇,为什么这四个字竟成为书名的一部分呢?这是因为本书所收的文化评论的文字都是在“中国情怀”之下写成的。我可以毫不迟疑地说,如果不是由于我的“中国情怀”在暗中作祟,这部书是不可能产生的。从前人都说,陶渊明的诗中,篇篇有酒,我这部集子中则篇篇都有“中国情怀”。 本书由沈志佳费力选编的余时英近年来讨论文化和思想问题的一部分文字。这些文字先后发表在台北和香港的报刊上,特别是《中国时报》、《联合报》、《当代》和《明报月刊》。 所谓“中国情怀”其实便是一种中国文化的情结。此情古人早已有之。李陵《答苏武书》所谓“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便已道出此中症结。李书虽伪,其情则绝不能伪。像我这样早年受中国文化陶冶的人,是不可能完全忘情于中国的。但是这只是文化上不能忘情,与现实政治之间并无必然的关系。本书所收文字中虽间有关涉政治的部分,然而其基本立场仍是文化的。文化包含了政治,同时也超越现实政治,这是本书的一个中心论点。 -
文史丛考
本书主要收录了张政烺先生文史领域的论文、随笔、信札等文章凡20余篇,主要考证历史掌故、文字器物、典籍文献等,如《汉代的铁官徒》、《讲史与咏史诗》、《<封神演义>漫谈》。这些文章无论长短,均就某一学术问题有感而发,考证谨严,体现了老一辈学者的治学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