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教精神
-
理性的规避
薛华自序 《理性的规避》所讨论的就是现代人的思想。也许有人会怀疑把现代西方思想的书翻成中文印行的价值。然而,就实质而言,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最重要的认识。 第一、西方思想已逐渐被东方思想所占据。泛神论的思想自来在东方思想里有那么重要的地位,今天在西方已经有了翻版。西方思潮一直留在我的印象中,无论是一般世俗的或神学的,但是一旦了解东方思想的精神后,我发现当今呈现在西方的思潮就是许多年前在东方盛行的精神了。这原因部分是由于西方已被东方影响的事实。但是,另一原因乃是由于西方撇齐了基督教思想而面临混乱的现象所致。它很自然地会导入泛神论的思想,冀望泛神论的思想能供给思想的一致性。当然了,在西方与东方都一样,泛神论若能供给思想的一致乃是由于它牺牲了其他任何特殊的意义。 第二、很重要的事实是东方也渐成西方了。当代西方思想家的作品很有力地影响了东方大学生与中学生的思想。因此,这现象就好象两道相互往来的快车道。东方先影响西方,接着西方又把它换成当代思想形式再送还东方。 据此,我发现我的许多演讲稿,录音带及著作等对东方的青年都有很大的帮助,就象我的作品帮助许多西方青年一样。因而我希望这部中文版《理性的规避》更能增加那相互帮助之效。 -
自然宗教与启示宗教之类比
《自然宗教与启示宗教之类比》是约瑟夫•巴特勒(Joseph Butler,1692-1752)于1736年发表的宗教哲学名著,也是他本人的代表作之一。作为一位非自然神论者,巴特勒能在自然神论发展史上扮演如此关键的角色,正是缘于他所撰写的这部著作。《自然宗教与启示宗教之类比》是17~18世纪英国自然神论发展的巅峰时期发表的为数不多的对自然神论加以深入反思和批判的著作。巴特勒在该书中通过对类比的深入研究,对构成自然神论思想根据的、基于经验证据和归纳类比方法之上的经验理性(自然理性)提出了他本人的崭新理解。他的本意是想把启示宗教也建立在经验证据和归纳类比方法的牢固根基上,正如同与他同时代的那些自然神论者所做的那样。但他的这一做法恰恰揭示出了经验理性(自然理性)本身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因而,《自然宗教与启示宗教之类比》成为了17-18世纪英国自然神论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直接刺激了休谟对自然神论的毁灭性打击和批判,进而导致了近代西方宗教哲学的基础由知识论转向道德论的重大转向。巴特勒的宗教思想和他的这部著作的价值也正体现于此。 《自然宗教与启示宗教之类比》分为两大部分,共十五章,两部分各章节内容相互对应,章节排列较为对称。此外,正文后还附加有作者的两篇论文——《论人格的同一性》和《论德性的本质》,以及由本瑟姆博士起草并由巴特勒主教亲自修订的全书索引。 -
神学的灵泉
这本书的目的是勾画出教父时代神秘学发展的轮廓,所涉及的时代一直延续到公元五世纪晚期亚略巴古提的狄奥尼修斯。正像神学的其他领域一样,这段时期也是神秘神学的形成期。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形成——神秘神学相对来说较少会被这样误解,但在教父们试图理解灵魂与上帝之关系所作的开创性努力中,确实呈现出一个让后来的神学家都会引为前提的思想的基本模式。因此对教父神秘神学的研究既有其自身内在的旨趣,同时对所有基督教神秘主义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本书还将主要考察和阐释不同哲学家、神学家及以相关隐修者的思想意旨。 本书所涉及的历史时期是基督教神学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时期。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深感神秘神学思想对于整个基督教神学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说,教义不过是对信仰者这种神秘思想体验和经历的一种表达和固定。 “神秘主义”哲学是指那些建立在某种体验之上的思想和学说。此词信体验者所处的文化、有过的经历而得到不同的指标和解释,比如“梵”,“佛性”、“基督”、“上帝”、“酒神”、“缪斯”、“自然”、“道”、“天”、“元气”、“太极”等等。这种不寻常的体验往往给体验者以极大的激发、启示、信心和灵感,由此而创造出精神上的新东西,成为艺术的、哲学的、社会的,及至科学的新起点。释迦牟尼、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普罗提洛、基督、奥古斯丁、艾克哈特、老子、庄子、孟子、李白等等创造出各种精神业绩,也吸引了不少研究者们的兴趣。他们从哲学、宗教、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角度来研究它,这种研究也得到全世界学术界的重视。 -
保罗政治神学
陶伯斯在西方政治哲学界名气不小,但他一生仅写过一本小书,即1947年他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欧洲终末论》。这本24岁的年轻人完成的论文(仅62页)当然不会给陶伯斯带来什么学界声誉,直到他去世过后,人们才意识到这本书的确有点名堂。 《保罗政治神学》并非是陶伯斯写的一本书,而是他临逝前几个星期在海德堡的福音学会研究坊的四次学术报告(1987年2月23-27日)。本书在学术报告的基础上,增添了“陶伯斯谈施米特”和“陶伯斯与施米特书信往来”两个附录。 《保罗政治神学》这个书名让人以为陶伯斯是在全面阐释保罗书信,其实,这个讲题阐释的仅仅是一个与施米特的“政治神学”概念相关的问题:“终末”或“弥赛亚”观念与政治神学的关系。 -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中的社会生活神学
本书是对奥古斯丁在其巨著《上帝之城》中的神学思想做的第一次现代系统分析。罗明嘉表明,晚年奥古斯丁的思想以“社会生活”概念为主要特征:上帝的创造和救赎行动,最高目的是要造就一个由虔诚地爱上帝的理性存在者组成的社会。另一方面,人类生活最不幸的悲剧就在于堕落到一种强权社会,建立在统治欲之上;因其骄傲,人类企图统治同类,如上帝统治其被造物。奥古斯丁对政治权力现象的现实主义的和动态的分析,其中包含了民主思想的萌芽,并且明显有别于古典哲学的社会理论。根据《上帝之城》,不能将奥古斯丁视为等级制静态社会概念的支持者,尽管多少世纪以来他的思想一直被如此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