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鬻子校理
本书是对《鬻子》一书作的较全面的整理,包括对重新编排过的《鬻子》正文作的校注和今译,对《鬻子》佚文的辑校,对唐代逢行珪《鬻子》旧注的点校,还有收集历代的著录、序跋、版本、考辨等作为附录。“前言”则对《鬻子》的作者、内容、思想价值等作了深入系统的介绍与阐发。 -
中说校注
《中说》主要记录了隋代大儒王通的思想言论,由王通门人记录,王通弟王凝整理成书,少子王福畤编为十卷。王通又称文中子,字仲淹,生于隋开皇四年,卒于大业十三年。王通以继承周孔道统为职志,生前就有“王孔子”美誉,其学被后世誉为“河汾道统”。今见署名王通的著作仅存《中说》和《元经》,其中《元经》系伪作,因此《中说》是我们研究王通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的主要文献。 北宋阮逸、龚鼎臣曾分别为《中说》作注,龚注亡佚而阮注流传至今,现在所能见到的多个版本都以夹注形式保存了阮注。此次整理,以《续古逸丛书》影印双鉴楼藏宋刻本为底本,以《四部丛刊》影印铁琴铜剑楼藏南宋刊本和重刻明世德堂《六子》本为主要校本,阮注文字全部收入,并以正文夹注的形式排出。阮注着力点主要在注释人物和史料钩沉两方面,很有价值,但其注过于简单,且有些地方失于考证,与史实不合。本书校注,置于每段之后,在校勘文字的基础上对《中说》原文做训诂、考证、注释等工作;凡与阮注看法不合者,给出己见;凡系明显化用《论语》表述者,给出《论语》文句。为了方便读者查阅外围资料,作者择要辑录了历代评论资料作为附录。 -
申鉴注校补
《申鉴注校补》,东汉荀悦撰,明代黄省曾注,今人孙启治校补。《申鉴》凡五篇,曰《政体》《时事》《俗嫌》《杂言上》《杂言下》。《政体》《时事》论制治大要及时所当行之务,《俗嫌》评禨祥谶纬之说,《杂言》上下皆泛论义理,颇似扬雄《法言》。此次整理,是在明人黄省曾注释的基础上,对《申鉴》进一步注解,以《四部丛刊》影印文始堂本为底本,以《四库全书》本、《汉魏丛书》本、《增订汉魏丛书》本、《龙谿精舍丛书》本为校本。校注简约精当,足资研读之用。 -
政论校注 昌言校注
《政论》《昌言》是汉代的两部子学名著,作者分别为东汉的崔寔、仲长统。两书关注点集中于东汉之社会政治,对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很有参考价值。《政论》又称《正论》或《本论》,其主要内容是提倡节俭,反对官吏贪污腐败,主张地方官应久任,倡导实行徙民实边来调整人口与耕地的比例等等。该书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很大,仲长统称“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昌言》的基本思想与《政论》相类,仲长统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主张实行新的土地分配方案以限制兼并,重视农桑以充实国库蓄积,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等。 两书均据严可均《全后汉文》整理,参以《后汉书》本传、《群书治要》、《意林》等,对文字做了严谨的校勘。两书附录文字或辑录佚文,或条述历代评议,很有资料价值。 孙启治先生在《政论校注》凡例中称:“今人注解古书,大要出于二途,曰通俗,曰研究。通俗者以译文或串讲大意为主,注则简略,聊为应景。研究者则繁事考据征引,重字义、出典而鲜及文意之贯通。其通俗之作,读者但知其意而不识其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者也。此类著作便于一般阅读,而不便研究。其研究之作,虽考辨详悉,然或注明出典而不释意,或诂字义而略其文句,读者每不能融会贯通也。此类著作便于研究,不便阅读。”基于此种考虑,作者试图在“通俗”与“研究”之间寻求折中之道。其所作校注内容丰富,训诂考证严谨,释文通达准确,诚能做到既便读者阅读,又资研究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