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宦官史料长编
本书以《明实录》中的宦官史料为骨架,广泛辑录明清政书、正史、文集、野史、笔记及传世方志、碑刻中的相关史料,共同汇成一个庞大丰满、有体有要的史料群。通过对相关记载以类相聚,使事实的原委一目了然,同时加以必要考辨,汇编为一部规模宏大、体例精严、史料丰富、考证详赡的《明代宦官史料长编》。 -
国榷(共25册)
《國榷》,清代著名歷史學家談遷撰。談遷(一五九四-一六五七),字孺木,號觀若,浙江海寧人。他一生治學勤苦,著作頗多。其傳世著作有史學著作《國榷》、筆記《棗林雜俎》《棗林外索》《北遊録》、詩文集《棗林集》《棗林詩集》等。其中以《國榷》一書最爲著名。 《國榷》是一部著名的明代編年史,以編年史體例,記敘了從元溫總天曆元年朱元璋出生至南明弘光元年南明弘光帝被擒(一三二八-一六四五)共三百多年的歷史,每年按月按日編寫,史料來源主要是明朝實錄和一百多家歷史學家的著作,規模宏偉,敘事簡明,其中諸多史料極有價值,爲他書所無,是研究明代歷史重要的參考書。 本次據浙江圖書館善本部所藏四明盧氏抱經樓抄本影印。該本首尾完具,字跡清楚工整,筆法賞心悅目,是本書流傳史上一個重要的抄本。出版時我們根據底本重編了目録,原書並未標明卷數,但分卷時起迄明確,據此編定爲卷首一卷、正文七十六卷。 -
明代地方社会礼教史丛论
传播朱子家礼,宣讲太祖圣谕,是明朝在地方推行的最主要的两种社会礼教形式,显示出“礼治”始终是王朝政治的一个核心理念和受到特别强调的社会治理方式。家礼是王朝政治文化的一部分,明朝为了推广家礼,建立起多渠道、多层级的家礼传播:既有官方倡导也有民间自为,既有礼书、礼图等文本形式,亦有士人示范、指导等非文本形式。这一复杂的历史进程是以士人为主导、以学校为中心、以执礼为目标、以民间为指向的具有创造性精神的社会礼仪化过程。在理论形态上,明代士人对家礼的探讨并不是在经学探索的脉络下进行的,他们对经典礼文的征引,都是为了为己所用,进一步化经典为实用知识,并且将之与宋儒说法、时制与前例相互渗和。东山葛氏、吕坤等家礼著述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明太祖朱元璋“圣谕六言”是明朝教育民众的纲领。宣讲圣谕的活动持续有明一代,大约以嘉靖朝为分期,此前的宣讲方式可称之为“洪武模式”——里老人持铎徇道,宣诵圣谕六言。方式简单,效果不佳。后一阶段多有创新,圣谕宣讲与乡约相结合,进而出现了宗族、会社的“乡约化”趋势,宣讲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宣讲内容的深入与系统,“圣谕演绎”之学开始形成。 -
明代北边防御体制研究
《明代北边防御体制研究:以边操班军的演变为线索》内容简介:中国民族史及中国边疆地理研究是中央民族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撤销了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清华大学的历史系、社会学系,“三校”的民族史、民族学、社会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会集于当时的中央民族学院,建立了民族研究部。1956年,又创建历史系,著名蒙古史和元史专家翁独健教授担任系主任,分设民族历史和民族学两个专业方向,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吴文藻、潘光旦、林耀华、费孝通、傅乐焕、王锺翰等著名学者在系任教。20世纪50年代全体师生参加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的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民族识别工作,并参加《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的编写。尔后部分教师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委托,参与整理中印、中苏、中越边界资料(包括南海诸岛资料),并负责《中国历史地图集》东北部分的编绘工作。由历史系和民族研究部人员构成了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边疆民族研究的基本学术队伍,50多年来,发表了大量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国民族史和边疆史地论著,编辑出版了多部有关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的文献资料。近年中央民族大学王锺翰先生主编的《中国民族史》、费孝通、陈连开等著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谭其骧主编、张锡彤等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东北卷》、谭其骧主编、张锡彤等著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等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004年,中央民族大学的边疆史地研究学科被列入教育部“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建立了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历史与地理研究中心。 -
明代史学的历程
-
刘基事迹考述
本书从翔实的文献资料、严谨的逻辑推理,对明代以来民间及学术界对刘基的评价进行了质疑,判定前人评价刘基的主要依据《故伯刘公行状》不仅内容多假,其作者姓名与撰写时间也属伪托,并依据史料对刘基的一生事迹重新进行评价,从而还历史以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