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風格3
胡恩威
本書雖在2007年出版,但收錄的是作者九七年回歸前後的文章。作者毫不留情地批評當時市政局或各個部門對於公共空間及建築的無知和錯誤。
十年匆匆過去了,香港經濟經歷過大起大落,社會變化亦是非常迅速。不論當時的討論有多熾熱,中央圖書館早已順利落成,各地區仍是步入「重建階段」,拆卸、重建、到現在嚷著要「活化」,聲音此起彼落,掀起廣泛討論。
香港寸金尺土,一直被批評缺乏公共空間。一個又一個千篇一律的大型商場不斷落成,內裏是大同小異的連鎖經營的店舖。所以,當屯門也出現UA和Starbucks時,我們還有需要到銅鑼灣嗎?兩者有甚麼差離?全球化或許離我們太遠,但「全港一體化」卻是每天侵襲我們的生活,我們有否察覺?
香港,標榜多元文化,難道真的容不下不同的社區和街道發展?書的其中一章談及「公共房屋政策」,表示當中涉及不同的學問,「其中包括了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建築學、城市規劃學、心理學等各文、理、社學科」(頁80)。其實不止房屋政策,建築本身也嘗試將個個學科融合和演示出來。然而這幾年政府告訴我,香港沒有甚麼特別的新建築可言,我看到就只有一個接一個連名字也搞不清的樓盤。
最後,引述書的一句話作結:「建築是改善社會環境和帶動社會進步的工具」。但願不會如作者言「香港將會變成一個充滿大商場的『無性格』現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