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水灯塔船
《大师》《布鲁克林》作者
科尔姆•托宾早期代表作、布克奖入围作品
怀揣不同信仰和感情的三代人
在历史的浅滩里审视过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爱尔兰,由于同性恋弟弟德克兰身染绝症,海伦不得不跟疏远已久的母亲莉莉重新在外婆多拉位于海边的老宅聚首,共同照顾病入膏肓的德克兰。与她们同住的还有德克兰的朋友保罗和拉里。
海伦与莉莉隔阂已久,而莉莉也与多拉矛盾重重。在面对德克兰病情的过程中,怀揣不同信仰和感情的三代人,被迫在这片历史的浅滩里审视自己的过去,在互相碰撞与冲突中倾听彼此的内心,通过对过去的回溯逐渐达成了谅解。
托宾用舒缓、优美的文字探索爱的本质和一个矛盾重重的家庭内部复杂的情感,让人产生深深的共鸣:要如何面对家人,治愈内心深处的创伤?
-
马利亚的自白
★ 爱尔兰文学大师科尔姆·托宾三度入围布克奖的惊人之作
★ 给圣母马利亚,这位在十字架下沉默的妇人一次发声的机会
★ 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献声录制有声书
★ 同名戏剧在纽约、伦敦、都柏林、芝加哥等地巡演,入围托尼奖最佳编剧奖
圣母马利亚的形象透过西方绘 画和雕塑深入人心,可是除了《圣经》里的只字片语和一些宗教研究著述,几乎没有作品以文学艺术的手法刻画过这位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母亲。
科尔姆•托宾通过小说《马利亚的自白》,把想象力投向最神圣却又最神秘的母子——马利亚和耶稣。他直接通过马利亚之口,让一向以沉默温婉形象示人的圣母发出自己的声音。
耶稣殉难数年后,马利亚独自在以弗所生活。在恐惧和悲伤中,她回忆起儿子罹难前后的过程。她觉得,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她的儿子是一个容易受到伤害的人,他周围的那些人都不值得信任。
马利亚努力说出她所理解的真相。一个性格饱满、令人难忘的马利亚形象,在托宾丰富的想象力和简洁有力的语言刻画中,深入读者的心中。
-
这本书篇幅很短,但它像钻石一样密实。它既像一座西班牙的圣母哀子像那样悲哀,但也完全颠覆正统……托宾没有采用多年来形成的关于马利亚的种种神话,却维护了马利亚的尊严。
——埃德蒙•怀特,《爱尔兰时报》
一部优美而大胆的作品……它出乎意料的语言和几乎令人震惊的人物塑造使得它充满力量。
——玛丽•高顿,《纽约时报》
《马利亚的自白》描写母子之间痛心的失落和逃避,托宾创作出一个颠覆性的圣母哀悼像,他把母亲抱在自己的怀中。
——《独立报》
-
大师
★爱尔兰文学大师科尔姆•托宾代表作
★是亨利•詹姆斯零落异乡,孤独一生的缩影
★都柏林国际文学奖、石墙图书奖、兰姆达文学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小说奖、法国外国文学奖获奖作品
1895年,已被后辈作家称为“大师”的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梦想以一部戏剧征服伦敦。然而,他的第一部戏《盖•多姆维尔》首演即告失败。在失败的阴影下,亨利接受了爱尔兰贵族的邀请,在酒宴歌席中品味他人到中年的困顿,舔舐内心深处的创伤。
《大师》就从这里开始,一直写到1899年他的兄长威廉•詹姆斯去拉伊小镇探望他。在这四年里,他的生活相对平静,心底却波澜起伏。他时常怀恋他生命中重要的过客,她们以不同的方式在他作品和灵魂中留下印痕;他为自己的性取向而困顿不安;他回想自己的家庭、亲人对他人生的影响;他渴求温暖和慰藉,却刻意与人保持距离;他希望创造传世杰作,却时时遭逢绝望……这是亨利一生至关重要的心理转折点。
在托宾的同情而温婉的笔下,亨利•詹姆斯这位心理写作大师展示了他纤敏易感之心的横剖面,这正是他零落异乡、孤独一生的缩影。
-
一部从故纸堆上唱出新调的杰作。
——约翰•厄普代克
通过《大师》,科尔姆•托宾使我们震惊地贴近了亨利•詹姆斯的灵魂,进一步讲,则是贴近了艺术本身的秘密。这是一本极其出色、独具原创性的书。
——普利策小说奖得主 迈克尔•坎宁安
这本书写得深刻、可爱、引人入胜,作者出色地化用了一位著名作家饱经忧患而又戏剧化的一生,这位作者本身就是文章大师。
——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奖得主 雪莉•哈泽德
这是一部必读书。科尔姆•托宾不仅写出了一部卓越的小说,同时找到了一种向亨利•詹姆斯致敬的方式。这是我们所有人的福分和运气。
——《可爱的骨头》作者 艾丽斯•西伯德
-
玛利亚的自白
圣母玛利亚的形象透过西方绘画和雕塑深入人心,可是除了《圣经》里的只字片语和一些宗教研究著述,几乎没有作品以文学艺术的手法刻画过这位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母亲。 科尔姆·托宾通过小说《玛利亚的自白》,把想象力投向最神圣却又最神秘的母子——玛利亚和耶稣。他直接通过玛利亚之口,让一向以沉默温婉形象示人的圣母发出自己的声音。 儿子殉难数年后,玛利亚独自在以弗所生活。在恐惧和悲伤中,她回忆起儿子罹难前后的过程。她觉得,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她的儿子是一个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玛利亚努力说出她所理解的真相。 在托宾丰富的想象力和简洁有力的语言刻画中,一个性格饱满、令人难忘的玛利亚形象深入读者的心中。 —————— 布克奖史上篇幅最短、引发争议最大的一部入围作品 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献声为《玛利亚的自白》录制有声书。 同名戏剧《玛利亚的自白》纽约、伦敦、都柏林、芝加哥等地巡演,入围托尼奖最佳编剧奖 文学史上首部以第一人称让圣母玛利亚发声,让她重回《新约》没有提及的现场,从拿撒勒至迦拿及至耶路撒冷,这位全程目睹儿子惨痛遭遇、寸步不移的亲生母亲,在这本仅有一百页的文学杰作中“复活”。当她痛不欲生,当她的声音终于被听见,泣欣宛如“遗言”,作为“见证”,不再矫情,只有轻蔑。 来自母亲的泣诉,字句真挚恳切,撼动人心。科尔姆·托宾无畏地写出史上最应该被书写、真实伟大母亲的故事。 —————— 作为一个写小说的人,我的工作是穿过沉默,走进人物的心灵,为他们创造发声的机会,赋予他们生命,一种在情感和理智上对他人有关系的生命。……渐渐地,我产生了这个念头,我可以给玛利亚,耶稣的母亲,这位在十字架脚下沉默的妇人,一次发声的机会,我可以写一本小说,里面说话的人是她。我去了以弗所,开始想象在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后的她,那时,基督教的新曙光正在世间浮现,发生的故事正在被记述下来。她,在我看来,依旧深锁在一种驱散不走的伤痛中。 ——科尔姆·托宾 这本书篇幅很短,但它像钻石一样密实。它既像一座西班牙的圣母哀子像那样悲哀,但也完全颠覆正统……托宾没有采用多年来形成的关于玛利亚的种种神话,却维护了玛利亚的尊严。 ——埃德蒙·怀特,《爱尔兰时报》 一部优美而大胆的作品……它出乎意料的语言和几乎令人震惊的人物塑造使得它充满力量。 ——玛丽·高顿,《纽约时报》 -
诺拉·韦伯斯特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在爱尔兰东南部小镇恩尼斯科西,家庭妇女诺拉•韦伯斯特中年丧夫,要独自抚养四个孩子,手头拮据。 诺拉沉浸在失去挚爱的悲痛中,她期待能出现任何机会摆脱困境和烦恼,又害怕自己要回到结婚前的那种单调、压抑的工作生活中。另一方面,小镇居民的生活距离很近,似乎人人都知道彼此的秘密。敏感的诺拉变得自我、固执,有时会失去耐心,她要捍卫自己的家庭隐私,却也忽略了两个年幼的儿子失去父亲后的伤心和变化。 渐渐地,凭借歌唱天赋和友谊的力量,诺拉看见了新生活的一线希望。 托宾历时十年完成的这部最新小说,塑造了诺拉•韦伯斯特这个当代文学中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 历时十年,爱尔兰文学大师托宾创作时间最长的长篇小说 托宾以母亲为原型,塑造了当代文学中最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之一 入选奥巴马圣诞购书书目引起轰动 2015年英国霍桑顿文学奖获奖作品 荣膺《每日电讯报》、《星期天泰晤士报》、《旁观者》杂志、《金融时报》、《观察者报》年度选书 —————————————————— 主人公与读者的情感距离如此之远,使得诺拉•韦伯斯特有时几乎像是幽灵。但正是托宾极度的节制,把原本可能是常见的悲痛与生存的故事,提升到心灵探索的高度。其结果便是这部闪闪发光的、简约的小说,在书中的某些瞬间,日常生活近乎神秘。 ——珍妮弗•伊根,《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这部小说理当像诺拉倾听贝多芬音乐一样细读。它让你陷入沉思……我们与韦伯斯特一家的关联使我们想象他们在那里,生活着,渴望着,炉上的火劈啪作响。 ——《卫报》 托宾精确的散文和对情感细微之处的关注,都在这本书中得以最佳呈现。 ——《旁观者》 -
布鲁克林
爱尔兰文学大师托宾最畅销的小说、奥斯卡奖热门影片原著、献给所有在异乡打拼的年轻人 —————————— 一九五零年代初,爱尔兰东南部小镇恩尼斯科西。小镇姑娘艾丽斯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找不到工作,前途茫茫。所以突然有一天去美国工作的机会降临时,人人心里都知道,她必须去。艾丽丝告别亲人和家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布鲁克林,住进拥挤的集体公寓。这里有房东太太挑剔的目光,有其他租房的姑娘微妙的妒忌和猜疑,令她愈发感到孤独。 全新的生活节奏令艾丽丝渐渐淡忘背井离乡的痛楚——白天在百货商店当营业员,晚上到大学夜校进修,周五的傍晚还去教堂聚会、跳舞——她觉得自己获得了某种新的快乐。正当她陷入热恋之中时,家乡来的消息令她必须赶回家;她将面临的,不是回归过去的生活,而是必须在家乡新的生活与布鲁克林奋斗、扎根的未来之间,做出抉择。 《布鲁克林》是一个关于漂泊与回归、挚爱与痛失、个人的自由与责任的故事,沉静、细腻而温柔。托宾创造了令人难忘的女主人公艾丽丝·莱西,也创作出一部感情饱满的杰作。 —————————— 《情感教育》原班人马制作,约翰·克劳利执导、尼克·霍恩比编剧、西尔莎·罗南主演,同名改编影片2015年11月起全球热映 电影入选圣丹斯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伦敦电影节,强势问鼎奥斯卡 20世纪福克斯公司900万美元天价竞标夺得电影发行权 《布鲁克林》中文版封面使用精美电影剧照,获电影片方正式授权 2009年英国科斯塔年度小说奖获奖作品 2009年英国布克奖入围作品 荣膺《卫报》、《观察家报》、《金融时报》、《泰晤士报》年度选书 献给所有在异乡打拼的年轻人。“漂泊他乡,就会在故土与他乡都成为异乡人。” —————————— 名家、媒体推荐: 托宾讲述了一个非常饱满的故事,用节制、简洁而有力度的文笔,令最细小的心理颤动都能感动人心。透过女主人公艾丽丝小心翼翼的眼睛,即便布鲁克林最老套的日常活动都带上一种微妙的陌生感。在这部以漂泊他乡为主题的小说中,托宾摒弃夸耀与感伤的情绪,让我们重新领悟到:漂泊他乡,就会在故土与他乡都成为异乡人。 ——《纽约客》 读托宾的书就好像观看一位画家一笔一笔地画,突然间,完成的画面就呈现出令人震撼的效果。《布鲁克林》可与亨利·詹姆斯的《贵妇画像》相提并论。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优美呈现了一幅五十年代布鲁克林和爱尔兰乡镇生活的画面……我认为,托宾对于女性的真实刻画在当世男性作家中无人能及。 ——《丑闻笔记》作者卓依·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