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方言词考释
潮汕方言是流行于广东省东部潮汕平原的一种重要方言,属闽方言中闽南方言的一个次方言。操这种方言的有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等地区的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东南亚等国家的潮籍华侨、华人约有一千五百万左右。潮汕话是现存最古老的汉语方言之一。从潮汕方言的研究可以看到,它不但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汉语语音特点,在词汇和语法方面,也保存许多中古时代以前的古汉语特点。在词语的构成上,几乎不同时间层次的中原汉语及吴语、楚语等方面的语词,都汇集到潮汕方言之中。这就造成了潮汕方言的词汇系统既包含了复杂的内容,又兼有前后不一的语词来源,因而形成了丰富多采的古代汉语词语宝库,是古代汉语语音特点研究的“活化石”。 本书共收入词条八百五十多条,分人体生理、称谓、起居服饰、动物植物、人事关系等十二类,逐个考释。这对于潮汕方言的词汇加以研究,无疑会对共同语、古代语词及其词义的研究无疑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无疑会使人们对本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更为清楚的认识。 -
历史层次与方言研究
本书收集的论文是2003年8月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的“汉语方言历史层次及吴、闽、客、赣方言历史层次研究工作小组学术研讨会”和2004年8月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的“首届历史层次国际研讨会”的成果。这些论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偏重历史层次的理论问题,作比较一般性的探讨;第二部分偏重个别方言中的历史层次问题,直接讨论有关层次的种种关系。 -
小学生学说上海话
《小学生学说上海话》编写的目的,是为了使小学生从小学会说普通话和上海话双语,既学好国家通用语,也传承好上海本地母语,改变当今上海儿童不会说或说不好上海话的现状。《小学生学说上海话》上海话的注音,只是为了给会讲上海话的老师或家长教上海话时在准确发音上提供帮助。 -
方言与文化
-
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
许多语言及方言的归属问题一直是备受争议的问题。传统的语言分类方法,凭经验作定性分析,却无法作语言之间亲缘距离关系程度的数量描述。因此相关结论的可信度均值得重新商榷。《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的目的是根据计算语言学的原则,利用计算器手段以及分子人类学和词源统计法等先进方法,对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的发生学关系做出科学的测定和分类。运用距离法和特征法来描述语言之间亲缘距离的程度,全面且系统地评价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的亲缘关系,从而作出科学的分类。所使用的数理树图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所有语言的相互关系,并可以发现一些有意义的理论问题,例如预测不同词的变化速度和替换方向以及计算出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分裂的年代。《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的意义在于建立起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的数学模型,建立基于语言遗传信息的系统树与基于生物遗传标记的系统树的亲缘距离以及地理分布距离的比较研究基础。这是运用计算语言学结合遗传学来处理中国语言信息的开创性研究。 《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运用词源统计分析法及分子人类学方法对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作出数理分类以及亲缘阐系程度的描述,并通过树枝长短来表示距离关系,显示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的类簇和分级层次。同时计算出汉藏语系诸语言的时间深度,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研究发现,一种语言中不同的词汇范畴具有不同的变化程度,即使是基本词汇的变化程度也不能假定为一种相同的值的理论。斯瓦迪士(Swadesh)的词表虽已成功适用于世界上上千种语言(“罗赛塔计划”Rosetta Project),但却无法用中国的语言来验证。本研究认为斯瓦迪士的100词可以用作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分类的标准。《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具有语言理论上的贡献。 从分类的结果看,更正了一些传统的错误分类,对解决学术界长期以来因传统分类引起的争论,提出了更科学的方法和结论:如畲语的归属;研究证明白语、羌语、土家语应当分别独立为一个语支;临高话分别跟黎语和壮语的亲缘关系最近,而传统的分类都认为临高话只跟壮语关系最近,而与黎语关系最远,临高话与黎语体现为不同语支之间的关系。 从语言进化树形图的结构变化,提出应当重新检讨传统的西方历史语言学的谱系分类的框架,即仅仅只在一个语言的平面上,人为地划分语族、语支、语言、方言,这种方法太过于简单,并已过时,体现不出语言的分屑和整体结构。从树图看,语支这一层次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呈动态状态,并且是多层次的,即不止一个语支,树图的每个分离点都可等同于“语支”的位置。语言进化树形图能够改进传统的分类理论,更好地反映语言的分层和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们采用每千年保留率的平均值的计算方法,不仅仅计算出每对语言的分离时间,而且计算出树图各个分离点的分离时间。我们的计算结果不同于许多语言学家已有的看法。其结论和考古学与人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一致。希望揭示东亚语言与民族演化进程的特殊性以及历史比较法的局限性。 《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还认为南岛语族生活在以华南为中心的广大区域,约4000 B.P.开始分离,并经东南沿海或西南——中南半岛向台湾及南洋群岛扩散。 研究发现南方汉语方言具有“地域共同传统”,即一个地域内的许多不同的区域性文化,彼此之间的交往对于形成这个地域的共同特征具有很大作用。语言学主流研究中的“汉民族中心主义”理念已经过时。 传统的历史语言学主要依据由专家知识出发的系统化经验法则,重建“想象”中的古代语言,但无法直接验证。《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的分类与传统分类相比较,虽然材料和方法不同,但分类的结果与传统分类大致相同,并能发现传统定性分类的缺陷。《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的研究方法与传统语言学研究不同在于:这种方法可以用公式来推导,并可反复使用和验证。这对解决长期以来的学术界因为传统的分类而产生的争论,提供了一个数理分类的样品。而这种成功的范例的研究方法,可推广至更多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 -
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
《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系统介绍汉语方言学的基本理论、汉语方言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汉语方言的基本面貌,重点阐述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注重对方言现象的具体分析,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融汇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音韵学等先修课程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功:(1)利用国际音标准确记录语音的能力,(2)在记音的基础上运用音位学原理归纳整理音系的语音分析能力,(3)在系统记录字音的基础上运用音韵学知识探求共时和历时语音对应规律的能力,(4)在语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处理方言词汇和语法现象的能力。《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对汉语方言学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定位,立足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本科主干基础课的教学实际,不刻意追求理论的深奥和内容的包罗万象。教材分四章:第一章“绪论”,下分三节:1.方言的基本概念,2.方言差异的成因,3.汉语方言研究和汉语方言学;第二章“汉语方言的分布”,下分三节:1.汉语方言分区的方法和原则,2.汉语方言的共时分布,3.汉语方言的历史鸟瞰;第三章“汉语方言的调查”,下分四节:1.方言语音调查,2.方言词汇调查,3.方言语法调查,4.方言调查的实施;第四章“汉语方言概况”,下分七节:1.官话方言,2.湘方言,3.赣方言,4.吴方言,5.粤方言,6.客家方言,7.闽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