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单就好生活可以很德国
你是否也有经常被时间追着跑的经验?总是以焦虑慌张的步调生活?是否为了追求名牌与流行而疲于奔命?时常觉得心情烦躁纷乱? 日本料理生活家门仓多仁亚提供了德国籍母亲与外祖父母的生活智慧,写就《简单就好,生活可以很德国》一书,教导大家如何简单认真过好生活。 德国人随时保持“简单纪律、清爽自然”这一点,不仅运用在生活环境,也延伸到“人”的生活态度。 《简单就好,生活可以很德国》内容含括如何养成从容不迫的习惯、保持生活空间舒适、文件资料的管理术、创造自我风格、培养宁静自在的心境、人际关系的落实等面向,当你懂得认真看待生活、重视内省的价值观之后,自然能让生活与心灵保持轻松自在。 相信籍由《简单就好,生活可以很德国》传统的概念,一定能带给你焕然一新的改变。 -
断舍离(心灵篇)
从“断舍离”开始, 建立更深刻的洞察、更高远的观点、更宽广的视野, 培养“俯瞰力” 成为具备决断力与行动力的快乐人! 2013年,一种新型的人生观念——断舍离正在悄悄改变中国人的生活;2014年,断舍离将持续升温,并进一步应有于心灵指导,让生活更清爽,让心灵更自由。 《断舍离》简体中文版一经上市就引起轰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断舍离的实践大军中。媒体关注不断,《悦己SELF》、《瑞丽》、《昕薇》、《心理月刊》、《人物》等多家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媒体竞相报道。 继《断舍离》掀起风暴热潮之后,断舍离创始人山下英子再度提出全新的心灵整理术——俯瞰力。 俯瞰力是通过实践断舍离而得到的深刻观照能力。断舍离教给人们的是运用减法哲学来处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俯瞰力则教会人们进一步通过加法哲学认识更深层的自我。 当我们越能掌握住自我,明白自己现在的位置,就能更有意识地生活,而不会被现况拘束、不会被问题蒙蔽,也不会受当下的情绪影响。面对事情,你可以跳脱主观,寻求出积极的双赢之道,甚至可以由此摆脱对运气的期待,不再需要所谓的“吸引力”,而是由心底生出坚定的自信,积极生活,令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
造物有灵且美
每一段故事诞生的地方,都有一种“美”存在。 我们与其邂逅,被其触动,心生涟漪,新的故事便随之诞生。 木、陶、漆、纸、染、玻璃、料理、衣服、建筑…… 《造物有灵且美》这本书里,日本工艺大师赤木明登走 访了20位手艺人后写下的15个“叩问美”的故事。这些人遍布各个领域,又独具个性。 木工手艺人史蒂芬从制作的形状里看见了自己,明白了不用语言也能表达自我,与他人相连; 服装设计师敏子女士让赤木意识到,美物就是那些融入日常生活 、理所当然存在的东西; 陶艺家内田钢一强韧中带着不可捉摸的脆弱,作品呈现出的生命质感却能直逼人的内心; 家具设计师永见真一的工房,是全球唯一获得授权制作中岛乔治设计的家具的; 造纸人吉冈夫妇生活在山中峡谷的大自然里,耕田、造纸,活得朴素又自在; 美术家前川夫妇把自己的工作称为“lolo calo harmatan”式,这句非洲土语意为“月亮、星星、季风”,他们用距离自己最遥远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 染色师望月通阳的作品里,一切对立事物的境界模糊了,带着难以捉摸地美感; 料理家亚衣女士偏爱即兴发挥,她的料理像厨艺模式,仿佛在触摸生命本质; 玻璃艺术家辻和美的作品有种个人署名般的个性,手中的材料有如她的另一个自我; 艺廊主人关勇夫妇用十多年的时间收集韩国传统器具瓮器,企图留住对传统日常的记忆; 顺势疗法师艾玛一语点醒赤木,让他重拾了做漆的意义; 玻璃艺术家荒川尚也把玻璃比喻为奔流之水,比喻为在时间中明暗变化的光线,他与赤木一起畅谈手艺人做东西的过往过往渊源和未来走向; 漆艺师兼老友新宫州三在工作时,身体每个部位都在快乐地享受,愉悦感融入进器物的每一处; 建筑师中村好文的房子,仿佛一个大容器,容纳了人生起居,让人感到满心的安详与宁静; 道具店主人坂田和实用自身的选择对既有文化做出无声的反抗。 走访这些了人以后,赤木也渐渐意识到,能抵达美之真谛的只有人,而造物本身,就是活着。 -
家庭日记
夫妇二人,两个小孩,还有爱犬一只。令你倍感亲切而熟悉的日常家庭生活。 毫无雕饰。至真、至纯、令人怦然心动。那些恍如昨日的美好瞬间,被父亲的照相机一一定格 “日本2006博客大奖”摄影大奖得主。 由日访问量高达7万的超人气博客整理而成。 -
瓦尔登湖
本书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它与《圣经》等作品同时被称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首选经典”。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 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天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而无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读着它,读者自然会感觉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 -
恶棍来访
●普利策奖、国家书评奖双料作品。 ●苹果教父史蒂夫•乔布斯一生最爱的女人——珍妮弗•伊根,对“时间、命运与情感”的透析、嘲讽和感悟。 ●如果当初伊根没有选择对乔布斯放手,今天的结局又会怎样? ●被美国书评界誉为“连普鲁斯特看了也要为之惊叹的小说” ●最具实验性的魔方体“ Magic cube”后后现代 “post-post modern” 小说。 ●最具脑力、逻辑、时空转换想象力的小说。 ●一本由13个精彩短篇错位组合而成的长篇伤感之作。 ●针对本书最具实验性的第十二章,有人断言:如果该书的写作手法受到追捧,那将预示着西方文明的终结! 美国著名作家、普利策奖和国家书评奖双料得主珍妮弗•伊根(Jennifer Egan)的获奖作品——《恶棍来访》一书犹如一张音乐唱片,由Part A 和Part B两个部分组成。全书用13个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片段13个“曲目”讲述了一系列有趣的人物的故事:一位身染盗窃癖的女秘书;一位在采访时试图非礼女明星而为此坐牢数年的八卦杂志记者;一位事业上遭受挫败之后铤而走险的前公关经理;一位在事业上走下坡路的唱片公司监制;还有这位监制的老师——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唱片业老大;此外还有当年那群中学生中的摇滚明星、如今却落魄成一位清洁工的不得志中年人;一群迷恋摇滚乐的70年代中学生;两个热衷于研究摇滚乐和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的(零零后)少年………这些看似独立而又个性化的人物故事犹如各个精彩曲目散落在全书的十三个章节之中,作者用音乐这条主线巧妙地将这些故事串联起来,展现了整个美国音乐产业、不同时代的科技与文化现象,一代摇滚青年的青春与理想,在时间的流逝中兴衰、起落与幻灭。音乐产业的辛酸流变,科技的突飞猛进,情感的起起落落,无不刻上了时间“恶棍”的无情烙印。 该书传达了一个让人慨叹的主旨——时间这条“恶棍”依次造访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青春逐渐消逝,梦想消耗殆尽,在时间这条长河的岸边回望逝去的爱情、友情、遗憾、创伤,不禁令人唏嘘。 横扫欧美所有重要文学奖项 作者凭本书入选2011年《时代》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 2011年普利策小说奖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Fiction 2011年美国国家书评奖 New York Times Best Books of the Year 2011、2010年《纽约时报》最佳图书 Time Magazine's Best Books of the Year 2011、2010年《时代》最佳图书 Galaxy National Book Award 2011年美国国家杰出图书奖 ALA Notable Book 2011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奖 The PEN/Faulkner Award for Fiction 2011年国际笔会/福克纳奖决选作品 Orange Prize for Fiction 2011年柑橘奖入围作品 Amazon.UK#2 Book of 2011 2011年英国亚马逊总榜第二名 The Best American Short Stories 2010年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 New York Times Notable Book of the Year 2010年《纽约时报》年度值得关注作品 Publishers Weekly’s Top 10 Best Books 2010年《出版人周刊》十佳图书 Los Angeles Times Book Prize 2010年《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Salon Book Award 2010年美国沙龙图书奖 Washington Post-Top 10 2010年《华盛顿邮报》十佳图书 People Magazine-Top 10 2010年《人物》十佳图书 Chicago Tribune-Top 10 2010年《芝加哥论坛报》十大畅销小说 Slate.com-Top 10 2010年 微软在线杂志Slate.com十佳图书Booklist-#1 Fiction 2010年《书单》杂志小说榜排名第一 San Francisco Chronicle-Top 10 2010年《旧金山纪事报》十佳图书 New York Newsday-Top 10 2010年《纽约新闻》十佳图书 Village Voice-Top 10 2010年《村声》十佳图书 Oprah Magazine-Top 10 2010年《奥普拉》十佳图书 WNYC Soundcheck-Top Five Books About Music 2010年WNYC Soundcheck音乐十佳图书 NPR-Lynn Neary’s Favorite Book of 2010 2010年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最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