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产党宣言
-
新社会主义
在《新社会主义》中,艾伦·伍德对马克思主义当中较有影响的思想流派做了批判性考察。她不满于后马克思主义把政治实践从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中分离出去的做法,详细阐发了她本人对阶级、意识形态与政治之间复杂关系的创造性理解,深入探讨了社会主义与民主之间的关系。在其再版导言中,伍德肯定了《新社会主义》在后苏维埃世界中的意义,并力图通过对阶级政治的再考察,为那些具有讽刺意味的对资本主义无原则的投怀送抱行径注入一针清醒剂。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
本卷与第31卷属同一单元。这一单元包括马克思在1857-1861年撰写的经济学手稿和经济学著作,分为两组。第1组是1857-1858年期间写的经济学手稿,第2组是1859-1861年期间写的经济学手稿和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1857-1858年期间 的经济学手稿包括六篇手稿:《巴师夏和凯里》、《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金称量机》、《七个笔记本的索引(第一部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第二章初稿片断和第三章开头部分》。本卷收入的是《巴师夏和凯里》、《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的后半部分和第1组手稿的其他各篇,以及第2组的各篇。 -
阶级
在这一开创性的新著中,埃里克·欧林·赖特对马克思的社会阶级概念提出了一个完整的重建。《阶级》为阶级的抽象结构概念和对特定历史环境中阶级角色的描述之间的断裂搭起了一座桥梁。它将剥削概念恢复为阶级分析的核心,在某种程度上它既容纳了中间阶级的经验复杂性,也涵盖了国家社会主义阶级结构的存在性。论证有力,逻辑简洁,文笔清晰,这些优点使得《阶级》成为当代社会学的一个意义重大的文献。 -
想象的马克思主义
本书是阿隆思想成熟时期的作品,该书由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讨论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关系,探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问题,分析信仰的形成机制。第二部分是为纪念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周年而写的论文,它主要解读马克思的一些著作,强调马克思思想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重点讨论了萨特对马克思的存在主义解读以及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结构主义的解读。该书充满时代感和历史感,对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和出路做了许多出色的阐释。 -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论意识形态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论意识形态》主要内容:意识形态建设是当代中国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极其重大问题。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党和国家怎样往前走,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作出了明确的回答,这就是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旗帜,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全民。 我国正面对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的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国际安全领域的斗争、围绕国际秩序的斗争等依然深刻复杂,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依然存在,西方反华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依然没有改变,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增强包括文化“软实力”在内的国家综合实力。 我国正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具有阶段性特征的新矛盾、新挑战,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关键在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自觉追求。 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其时代背景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其历史根据是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其现实依据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对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 旗帜就是方向、就是道路、就是形象,同时也就是主义和意识形态。这里首先关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可以说,这是当代中国遭遇的全部意识形态挑战的理论源头。《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论意识形态》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立项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史”和2007年立项的国家重大招标课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研究”的基础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