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
《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内容简介:在我国,对中小学校长的工作职责和素质结构所做的研究比较多,而对这个群体真正地在做什么、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的研究还很少;对中小学校长的研究,思辨性的和探讨性的比较多,而真正的现场描述和行为分析的研究还几乎没有。 作为一部享誉国际学术界的对校长做民族志考察的经典,《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则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从文化的角度描述并分析一位校长的日常生活,有选择性地记录其行为的特定层面,并对校长——这一特定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进行解释。 因此,《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中文版的出版,对于我国教育及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来说,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将给我们提供一种考察中小学校长群体和个体行为的新角度。 2.作为民族志研究的经典范本,《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对我们认识和学习使用这种方法将大有裨益。 -
Weapons of Mass Instruction
This book focuses on mechanisms of familiar schooling that cripple imagination, discourage critical thinking, and create a false view of learning as a by-product of rote-memorisation drills. Gatto's earlier book, "Dumbing Us Down", put that now-famous expression of the title into common use worldwide. This book promises to add another chilling metaphor to the brief against schooling. Here is a demonstration that the harm school inflicts is quite rational and deliberate, following high-level political theories constructed by Plato, Calvin, Spinoza, Fichte, Darwin, Wundt, and others, which contend the term 'education' is meaningless because humanity is strictly limited by necessities of biology, psychology, and theology. The real function of pedagogy is to render the common population manageable. Realising that goal demands that the young be conditioned to rely upon experts, remain divided from natural alliances, and accept disconnections from the experiences that create self-reliance and independence. Escaping this trap requires a different way of growing up, one Gatto calls 'open source learning'. In chapters such as 'A Letter to Kristina, my Granddaughter'; 'Fat Stanley'; and, 'Walkabout: London', this different reality is illustrated. -
大学的精神
《大学的精神(特价)》收录了梁启超、蔡元培、胡适、梅贻琦、罗家伦、应星、罗岗、智效民、陈平原、钱理群、刘东、甘阳、李猛等关于大学精神与理念、大学问题与改革方面的讲演和文章。 -
美国大学
在本书中,作者以其特有的智慧和清晰的思路指出了美国大学的办学观念及其实际运作方式。作为一个有非凡成就的教师、管理者和学者,巴尔赞指出了现代大学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批判当今大学的办学理念使得学生成为教育的受害者。作者呼吁社会和政府进行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的革新,使得大学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协调。 -
科场现形记
※罗辑思维罗振宇力荐《吾国教育病理》的姊妹篇,呈现中国教育的种种怪象 ※北京大学教授、知名社会学者郑也夫愤懑之作,针砭时弊、痛快淋漓,为中国教育敲一记警钟! ※陈丹青 李公明 刘苏里 雷 颐 熊丙奇 杨东平 易中天 联合推荐! 郑也夫教授在北京大学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指导选修该课的学生撰写教育现状调查报告,《科场现形记》正是选其中优秀者编辑而成。学生们以自己敏感的触角伸向教育领域中我们能想到的所有方面,呈现出我们想象不到的事实——奥林匹克竞赛班的记忆、高考加分门、高考移民自述、北京示范高中的借读生、复读班、高中招生大战、逃离重点班、一所中学教改中的导师制、寄宿教师家庭、乡村学校迎检过程、北大自主招生、高中生早恋、为奥数殉葬的北大人、台湾高校与北京大学对比、留学中介机构等等,林林总总,呈现出当前中国教育的种种怪相。 -
教育为何是无用的
作者站在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高度,通过对诸如人性、爱、美、身份等的本质的关注,以及学术界的丑闻、身份政治、多元文化、学术界的社团化等话题,深入探究了那些对知识加以抨击的人。在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对教育的敌视视为一种野蛮、愚蠢和虚无主义的反应的同时,丹尼尔·科顿姆从全新的角度阐述了以上话题。作为一部关于文化争论和分析的著作,《教育为何是无用的》一书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才学,也非常发人深思。该书大量引用了文学、哲学、艺术、电影以及其他领域的材料,以“对教育的敌视是历史和当代美国生活中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现象”这一推论为线索展开论述。该书对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的一个话题,即文科教育和实用教育孰优孰劣的问题,进行了真实的探究。面对19世纪时穆勒提出的功利概念,科顿姆对近几十年来在思想家当中流行的敌视无用性的观点提出了直接到反对意见,并主张教育如果想要做到名副其实,那么它就必须是“无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