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众传播
本书提出了“网众传播”的概念,以弥补“网络传播”、“大众传播”等概念在分析数字媒体环境中种种新兴传播现象时的不足。 “网众传播”指的是由“网众”发起和参与,由“社会性媒体”中介的传播模式、现象与行为。 网众传播是一种现实层面的新范式,体现在信息流动、人际关系形成发展、社会网络化和权力互动模式等各方面的变化。本书通过近年来一系列典型网众传播案例的分析,力图展现信息传播新范式的冰山一角。 同时,网众传播也是一种理论层面的新范式。本书围绕网众传播展开了广泛探讨,包括网众传播的语境、行为主体、媒介,以及发生在其中的信息流动、群体行为和权力博弈。由此考察媒介(数字媒体)、人(网络化用户)与社会(中国社会)三者间充满张力的互动关系,更好地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冲突与机 遇并存的世界。 ------------------------ 封底推荐语: 本书是近年在信息传播技术与社会这一热门研究领域中出现的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新锐力作。在“网络社会”这一基本理论框架下,何威博士高屋建瓴,富于创建地阐明了“网众传播”这一重要概念,并从多方面和多层次系统地分析了由“大众传播”和“网众传播”共同构成的我们这个时代的传播系统与传播格局,从而为当下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本书不但立意高远、思路清晰、论述严谨、资料丰富、行文流畅,并且在主体与结构、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的把握上游刃有余,体现了难得的辩证取向。本书在传播研究概念化和理论创新方面的贡献非同一般。 ——赵月枝(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教授,全球传播政治经济学加拿大国家特聘教授) 本书是一部有创见、高水平的新媒体著作,有关分析与论述不仅为国内学界提供了富有启发的思想,而且站在国际学术前沿贡献了中国学者的聪明才智。作者在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硕士和博士期间,我有幸见证其成长历程,又在第一时间读到这部心血之作,不禁为之感到快慰而欣然! ——李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网众”是何威提出的一个新的集群概念。“网众”概念得自传播学研究,是从被动的“受众”,到主动的媒介“使用者”,再到积极的“网络化用户”,经逐步修正而得出的。“网众”是社会性媒体的使用者,身兼网络信息接受者与网络内容生产者等多重身份,是创造网络新世界的积极群体。“网众传播”研究是对网络社会新的传播群体和传播方式的概括和提炼。《网众传播》一书立意深远,视野宏阔,对网众群体及其传播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传播生态和结构化特征做了全面的扫描与深入的分析,案例丰富,提供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郭镇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本书基于对互联网信息传播趋势的深刻了解,对这一趋势下催生的网众群体的形成原因、结构特征、演进形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网众为主体的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影响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解析。这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 其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了认识网络信息传播特点及规律的新视角,而且为探索人类数字文明形态与现实文明形态之间的能量交换的特点及规律提供了新思考。 ——高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新旧媒体的融合影响着权力和信息如何跨越社会、地理与技术而分发。何威提出“网众”概念,强调人与人的联结,为观察数字化网络时代公共文化如何变化展现了 一个有趣的视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关Web 2.0与社会性媒体的传播内涵的探讨,重新激发了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有关网络的民主化内核的讨论。何威有关网众博弈多元模式的分析,给这一讨论提供了一种更加丰富和更加精妙的叙述。 ——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
奇怪@壹
--=编辑推荐=-- 发现66个全球范围内最奇妙、最疯狂、最不为人知的创意网站! 一部互联网上上的爱丽丝漫游仙境!颠覆想象力、启发创造力、改变观察力。 从玩具旅行家到图书漂流站、一日一照到被恶搞的蒙娜丽莎、梦境粒子画家到危险实验室……跨越国界的创意网站推荐+创始人采访。充满天马行空想象力,换个角度看世界。 Google中国总裁李开复、21世纪报系发行人沈颢、资深广告人张小平、太美·全球主题旅行聚乐部总裁梁冬、香港民谣创作才子林一峰、《城市画报》副主编黎文6人邀赏推出。 结识同好 在充满好奇心的世界里游荡, 给永远不会疲倦和衰老的你。 --=内容简介=-- 一部互联网上的稀奇古怪网站大集合!推荐+采访全球66个最具创意、最不为人知、最有想象力的创意网站,创始人访谈、评述并推荐了他们独一无二的创意。 千奇百怪的网站,从搞怪网站、私人收藏、最聪明的商业点多媒体艺术家的严肃思考……它们中绝大多数的出发点只是个人兴趣,但也不乏有商业成功者。图文并茂,读起来也趣味横生,颠覆想象力、启发创造力、改变观察力! --=目录=-- 1 发梦的人请举手 玩具旅行家 嗨,发明家! 时空胶囊 你那边几点 疯狂的危险实验室 发掘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 百万格子 梦想成真 做一份自己的报纸 上班族的互助盒子 2 人人都是艺术家 梦境画家 这一刻 像地球一样自转360° 金钱语言 不用点击的网站 Ching&Co的中西混合风 无国界画廊 一日一照 畜牧帝国 10美元小组 每一秒的出生和死亡 英国创意市集 破盒而出,够力量就来 3 无厘头,有道理 我爱搞破坏! 谁比谁更强 杜威小姐的搜索服务 被恶搞的蒙娜丽莎小姐 死亡SPACE 猫无穷尽 有麻烦,问上帝! 匿名骚扰邮件 鬼脸王大集合 最长域名的网站 最高的虚拟大楼 世界上最小的网站 世界颠倒了 每个人都有的事是糗事 4 我要提问 我的小猪啥模样 图图测性格 测试网站的邪恶程度 安迪·沃霍尔的中国名字 在“鲍伯”的头像前祈祷 5 收藏成癖 世界尽头的电话亭 我为鞋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彩色照片 中国的宣传海报 我的初吻在哪里 1950的美国 办公室博物馆 云上的日子 鲑鱼网站 6 爱默生网站 账单和尚帮你理财 游戏上网两不误 我要提问 完美的自我推荐 图书漂流网 百度谷歌一起用 24格连拍 世物如何运作 猜LOGO 看,图说话 威客在中国 人立方 豆瓣胡同里的大客厅 译言新青年 --=媒体评论=-- 我们生活在充满创意的时代。新奇的思路,创造性的观点和创新的设计不断从身边的每个角落涌现出来。《奇怪》,汇集奇妙、非凡的网站创意,收录创意背后的动人故事,一本有趣的、有创意的书! ——Google中国总裁李开复 正如艺术家对于商业社会的价值,这些创意独特的网站追求的是思考、趣味和另外的方向。如果《奇怪》能够不断地出版下去,该有多好。 ——21世纪报系发行人沈颢 --=书摘插图=-- 1 发梦的人请举手 玩具旅行家 什么是ToyVoyagers ToyVoyagers是一个让玩具进行旅行和冒险的网站,完全免费加入。我们有一个友好的国际社区,提供ID号和激活码让你在旅行中的玩具变成玩具旅行家,在网站上有一个简历介绍页面,使用网站博客系统记录旅行博客。 …… -
同人的世界
本书尽可能真实地揭示中国大陆“同人”现象的源流、发展和现状,让公众对这种小众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所谓“同人”,是一些爱好者基于原作和原型所进行的一种再创作活动。 -
网络社会
曼纽尔·卡斯特是闻名世界的社会科学家,《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是他主编的探讨网络社会在不同文化和制度中的模式和动态的论文合集。《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从经济、社会、文化三方面分析了世界范围内在新社会机构的配置上的共同性和文化的特殊性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研究,编者传达的核心观点是网络社会是信息时代中取替工业社会的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因为文化和环境的差异.网络社会也呈现不同形式。 这是一本非常出色的、新颖的书,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通信研究领域以及商业研究领域。对在技术决策和经济发展领域的决策者而言,《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也颇具研究价值。商业和管理专家也能在此书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
You Are Not a Gadget
Jaron Lanier, a Silicon Valley visionary since the 1980s, was among the first to predict the revolutionary changes the World Wide Web would bring to commerce and culture. Now, in his first book, written more than two decades after the web was created, Lanier offers this provocative and cautionary look at the way it is transforming our lives for better and for worse. The current design and function of the web have become so familiar that it is easy to forget that they grew out of programming decisions made decades ago. The web’s first designers made crucial choices (such as making one’s presence anonymous) that have had enormous—and often unintended—consequences. What’s more, these designs quickly became “locked in,” a permanent part of the web’s very structure. Lanier discusses the technical and cultural problems that can grow out of poorly considered digital design and warns that our financial markets and sites like Wikipedia, Facebook, and Twitter are elevating the “wisdom” of mobs and computer algorithms over the intelligence and judgment of individuals. Lanier also shows: How 1960s antigovernment paranoia influenced the design of the online world and enabled trolling and trivialization in online discourse How file sharing is killing the artistic middle class; How a belief in a technological “rapture” motivates som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technologists Why a new humanistic technology is necessary. Controversial and fascinating, You Are Not a Gadget is a deeply felt defense of the individual from an author uniquely qualified to comment on the way technology interacts with our culture. -
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
Google新版隱私權條款上路 Facebook動態時報公測中 你,是否準備好迎接訊息全面個人化的時代? 和非洲死了一群人的新聞比較起來﹐你家門前死了一隻松鼠的消息更能引起你當下的注意。 —馬克﹒札克伯格﹐臉書創辦人 我們曾經以為「在網路上沒人知道你是一隻狗」, 但現在網站不但知道你是狗, 知道你最愛吃哪一牌狗食, 還知道怎樣的廣告最能撩撥你的心。 我們曾經以為Web2.0終於讓每個人都能接觸不同的想法, 但是網站紛紛使用精心設計的演算法將訊息個人化, 你可能點閱許多文章,但卻全是同一個主題, 永遠只能聽到自己的回音。 我們的網路經驗正在劇烈改變,我們造訪的網站愈來愈積極調查你的個人喜好,並且利用這些喜好來調整網站餵給你的訊息,好讓你對網站愛不釋手,把裡面的文章一篇接一篇點下去。 許多人天天都會利用免費的超大容量的電子郵件、跟朋友保持連繫的社交網站,然而要使用這些方便的服務,就得交出你的個人資訊。其中也不少人非但不介意,還十分以此為樂,凡走過哪個景點,必留下打卡的痕跡。 而如果不找一個朋友坐在身邊上網,你很難察覺原來你螢幕上的Google或Yahoo新聞和別人居然有如此大的差異。個人化消蝕了共同討論的基礎,把這個問題搬上檯面來談,是刻不容緩的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