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人本土心理学(上)
在台灣、香港及大陸三地,華人本土化心理學的推動與研究已有大約三十年的歷史,在方法改進、理論建構、及實徵研究三方面皆有相當的成就。本書的目的即是分就這三方面有系統地報導、分析與討論長期研究工作的結果。全書共有二十六章,組成九編,第一至五編為上冊,第六至九編為下冊。 第一篇談的是本土化心理學的基本性質、意義及發展。 第二篇討論本土化心理學的方法論、研究策略、及研究方法。 第三篇闡述本土化心理學的三個理論:劉劭的人格理論、華人的社會取向論、及華人的關係主義論。 第四篇分析家族主義、泛家族主義、及家人關係(如親子關係與婚姻關係)。 第五篇探討臉面觀、道德觀、正義觀、及公私觀。 第六篇論說人情與關係、和諧與衝突、及緣觀與忍觀。 第七篇綜論價值觀、成就動機、及心理變遷。 第八篇評析華人企業組織中的領導與忠誠,及華人的工作動機與分配正義。 最後一篇則談本土化心理療法與華人宗教經驗。本書可以作為心理學研究者的參考書,及「華人本土心理學」、「本土心理學研究」及其他類似課程(供研究生與大學高年級學生修習)的教科書。用作課本時,教課者可依學分數目與學生程度,從本書中選擇適當章節組成教材。書中各章皆由長期從事華人本土化心理學研究的學者所撰寫。 第一章本土化心理学的意义与发展杨国枢 一、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及本土(化)心理学 二、本土化心理学作为一种学科 三、本土化心理学作为一种方法论 四、本土化心理学作为一种学术运动 五、结语 第二编本土化心理学的方法论 第二章心理学本土化的方法论基础黄光国 一、多元典范的研究取向 二、建构实在论 三、心理学本土化的必要性 四、心理学本土化的方法论争议 五、结语: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的十字路第三章本土化心理学的研究策略杨中芳 一、本章论述的脉络 二、本土化心理学研究的是什么 三、本土化心理学研究的思考策略 四、怎样在“文化/社会/历史”脉络中看个体之具体行动 五、本土心理研究的一套策略 六、总结第四章本土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杨中芳 一、本章论述的脉络 二、对研究方法的基本信念 三、本土化心理研究方法总览 四、如何具体进行本土化研究 五、总结 第三编本土化心理学的理论 第五章刘劭的人格理论及其诠释杨国枢 一、刘劭之人格理论的内涵 二、刘劭之人格理论的诠释 三、结语第六章华人社会取向的理论分析杨国枢 一、人与环境的基本互动方式 二、中国人社会取向的特征 三、中国人社会取向之来由的假说 四、结语第七章华人关系主义的理论建构黄光国 一、引言 二、关系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三、“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模型 四、儒家文化的分析 五、关系中的人们 六、华人社会中的冲突化解模式 七、结论:解决问题的效力 第四编家族取向与家人关系 第八章家族主义与泛家族主义杨国枢、叶明华 一、中国人之家族主义的意义与概念分析 二、中国人之家族主义的测量研究 三、家族化历程——从家族主义到泛家族主义 四、未来研究的方向与重点第九章孝道的心理与行为叶光辉 一、孝道的意义 二、孝道在华人家庭的重要性 三、孝道之社会态度的研究 四、孝道之认知结构(发展)研究 五、亲子冲突来源与子女消解模式 六、未来的研究方向与课题第十章婚姻关系及其调适利翠珊 一、婚姻关系的研究背景 二、理解华人婚姻关系的概念架构 三、华人的婚姻关系与调适 四、华人婚姻研究策略与方法的检讨 五、未来的研究方向与课题 第五编脸面观、道德观及公私观念 第十一章华人社会中的脸面观黄光国 一、引论 二、戏剧理论 三、华人“脸面”观的文化根源 四、儒家思想的深层结构 五、孝道与无条件的积极义务 六、儒家文化中的社会观:心理社会图 七、儒家文化中的自我观 八、东西文化的对比 九、华人社会中的脸面观 十、面子性格与印象整饰 十一、面子与社会互动 十二、结论 第十二章华人的道德观与正义观黄光国 一、引言 二、道德发展的阶段:强加式客位研究取向 三、道德思虑的向度:共有式客位研究取向 四、本土文化的考量:强加式与共有式客位研究取向的批判 五、儒家文化中的道德与正义:本土化心理学的研究 六、结论第十三章人己群己关系与公私观念李美枝 一、社会认同模式与社会凝聚模式的群体观 二、中国传统的人己观与公私观 三、台湾本土的重要群际事件 四、人己关系与团体类别化的实证研究 五、分类意识与现代社群主义 六、结论 -
社会网络分析
本书以基于Python的网络分析包NetworkX作为社会网络分析工具,但不是一本NetworkX使用手册。作者将重点放在如何从庞大的社会网络分析学术积累中,挑选最精要与最实用的知识点,以帮助读者形成关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知识谱系图。全书可以分为四部分。第1章和第2章是基础知识,主要介绍社会网络分析的背景信息与图论基础知识。第3~5章主要介绍如何分析社会网络,分别从个体与群体两个层面,介绍社会网络的主要测量指标与分析方法。其中第3章重点介绍社会网络节点层面的四个核心指标: 程度中心性:哪些是明星人物?哪些是边缘者?程度中心性回答类似问题。这是最为人们理解的社会网络测量指标。以微博为例,程度中心性就是粉丝的数量,那些程度中心性高的人就是微博中的明星。 亲近中心性:亲近中心性通过点与其他点的距离来测量。那些在社交网络中经常与人互动、人际关系颇好的人,比如公司中的八卦传播者,往往亲近中心性得分较高。 居间中心性:节点的居间程度,表示一个网络中经过该点最短路径的数量。在网络中,节点的居间程度越大,那么它在节点相互之间的信息传播起到的作用也就越大。在两个社会网络之间的人,比如跨界者,往往拥有较高的居间中心性。 特征向量中心性:那些在社交网络中沉默却拥有极大权力的人物,如《教父》中的主人翁柯里昂。社会网络研究者将他们称为“灰衣主教”。特征向量中心性就是找出他们的办法。基本原理是,一个有着高特征向量中心性的行动者,与他建立连接的很多行动者往往也被其他很多行动者所连接。在社交网络中,有这样一种人,很多明星与其做朋友,即使他沉默不语,也可能是一位重要的人物。 社会网络分析不仅仅在节点层面测量。第4章、第5章介绍如何分析群体。其中,第4章主要介绍社群划分的基础知识:如何将庞大的社会网络划分为小的组块?如何利用社会网络中的结构洞牟利?如何进行三元组普查与分析?例如,如何通过岛屿方法逐步找出推特上埃及革命的成千上万条转发的核心人物?又如,如何评估埃及革命中一个人的信息传播能力?显然,如果你的朋友们相互信任,将比那种一个明星发言,粉丝们单纯收听的星形网络传播能力更强。第5章主要介绍二模网络与多模网络的基础知识。关系还会存在于不同类型的主体之间,比如公司雇佣员工、投资者购买公司股票、人们占有信息与资源等。这些关系称为二模关系。现实生活中的关系往往是二模或多模。比如在微博上,可以通过你的兴趣、地域、使用的标签来为你推荐新的朋友,或者基于你对一些公共事件的看法,将你划分到特定政治群体中,这些都是基于二模或多模网络的分析得出的。 第6章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关注信息如何传播,初步展示分析动态社会网络发展的建模技巧。一条微博如何从一两个人关注突然成为流行用语?作者在实验中发现,当网络密度接近7%的时候,将从线性增长(每次增加一条连接)转化为病毒式扩散,也就是说,如果转发一条微博、加入一个网络社群等的人数比例达到7%,其他人将会在关键阶段马上跟进。这是一个推动脸谱走出哈佛大学的神奇数字。脸谱一步一步地跃迁,总是遵循一个规则——在一个社群里到达饱和点之后才移入一个更大的社群。作者通过手写Python算法,为读者打开动态社会网络与网络仿真的大门——我们如何用算法来模拟人类社会各类关系的变迁?有了自己亲手实践算法的经验,读者未来使用netlogo等网络仿真软件,将更加得心应手。 对于初学者来说,第4~6章这三章有一定难度,需要同时理解社会科学与编程技巧两方面知识。第7章则简单明了,主要介绍获取网络数据的入门知识。如果希望深入了解,可以阅读作者推荐的相关资源。附录A介绍收集社会网络分析所需数据的传统方法、伦理准则与相关API。附录B介绍如何安装本书涉及的相关软件,如NetworkX、matplotlib等。 总而言之,作为一本技术非常新颖的入门读物,本书通俗易懂,基于Python进行分析使得其灵活性变得更高。可以说,本书令学习者从一开始就具有上手实践的能力,除介绍网络数据获取技巧、网络抽样方法、网络在个体与群体两个层面的基本属性之外,还涉及目前日益热门的网络模拟方法,融合基础理论与算法于一身。简约却不简单,上升空间非常大!无论你是对社会网络感兴趣的大众读者,还是社会网络的专业研究者、开发者,相信本书都会在社会网络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给予启发! -
美貌的诱惑
为什么我们会疯狂地追求美貌?为什么我们会对比我们美的人不由自主地妒忌?在这部被称为“具有革命性”的著作中,著名女作家南希·弗莱迪回顾了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从20世纪6O年代至9O年代末美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包装决定一切”的时代,形象包装’(即外表)似乎变得比正直、善良、诚实以及健全的心智等内在品质更加重要;然而在潜意识里,当代女性(和肾比)的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矛盾重重,充满了焦虑、困惑和恐惧。本书涉及的内容广泛,立论新颖,直指人的本性。 -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ISBN:9787300041865,作者:沙莲香主编;车宏生[等]撰稿 -
心灵、自我和社会
《心灵自我和社会》是米德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讲授社会心理学三十年的记录和总结,全面展示了米德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基本轮廓。米德从社会行为主义的立场出发,以进化的观点论述了人的心灵和自我在社会背景中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突出了有机体与环境、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米德的社会心理学开创了在社会层面上进行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他的理论和思想奠定了社会心理学及相关心理学哲学流派的研究主题。 《心灵自我和社会》的作者是乔治·赫伯特·米德。 -
烦
《烦:我们为什么容易被小事惹恼?》内容简介:烦人的事情无处不在:讨厌的配偶、用指甲刮黑板的声音、可恶的同事、错过的航班、噩梦、漏接的电话,甚至是无聊的会议、蚊虫的叮咬等等——你无处可逃,无人幸免。我们为什么容易被小事儿惹恼?烦人之事都有什么“配方”? 对此,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记者乔•帕尔卡和“科学星期五”节目的弗洛拉•里奇曼通过心理学、进化生物学、人类学及其他领域的大量研究,给出了有趣而令人吃惊的答案,揭开了人们被惹恼的真相。你会发现: 为什么人们用手机漫无边际的聊天会如此烦人,而你自己又无法将它屏蔽? 为什么你觉得美味无穷的食物,别人却完全无法下咽? 为什么像齐达内这样一个经验丰富的足坛老将会被马特拉齐激怒? 为什么气味有着强大的力量,而臭鼬又是如何利用这一点的? 为什么伊法利克小岛上的人们从来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而心烦意乱? 当然,如果你想惹恼别人也是有方法的。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简单、有步骤的方法,几乎可以让你惹恼每一个人。想尝试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