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关系的社会心理学
本书是作者史蒂文·达克(Steve Duck),他是美国衣阿华大学的传播学教授。本书的中文译名原是《人的关系——社会心理学导言》,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的内容,我们将书名改译成《日常关系的社会心理学》。 本书以个人关第为出发点,首先介绍了生活在中常见的情绪、爱情、嫉妒、羞怯或窘迫以及孤独;接着是人际沟通,阐述了非言语和言语沟通在长期关系中的重要性;然后是家庭关系,与陌生人、熟人和朋友的关系;最后探讨了关系对健康的影响。 本书内容丰富,材料翔实,注重产用,书中穿插了大量专栏和图表。本书既可作为社会心理学的补充教材,又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使用,对政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
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这句广为人知的调侃,成了众多中国企业的梦魇。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中国企业为何走向世界那么难?肖知兴教授从历史、政治、经济、管理、哲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出发,剖析中国组织的结构,为解决这个困扰众多企业的问题,提供模式和解决方法。尤其是,肖知兴学贯中西,本书绝不象其他学术书籍那样艰涩难读,其笔调轻松流畅,将传统与现代管理知识融会贯通,让人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又体会到一种深深的享受。本书共分四篇,第一篇主要解决组织中国人的问题,提出了中国企业组织能力模型。第二篇从学科背景来看组织问题,第三篇探讨了组织失败的四个案例,涵盖国家层面、传统层面、海外华人的组织失败,以及国内企业海外扩张的问题所在。 本系列丛书一共4本,除本书外,还有《企业江湖》《纸上谈兵说管理》《论语笔记》,同时推出。 -
社会心理学的邀请
社会有心理吗?为什么说我们是社会动物?为什么人们会照他们说的和做的那样去说去做?为什么人经常言行不一?为什么人们在私下及公开场合的表现会有那么大反差?社会心理学中多数引人注目的研究或理论,都与人们的言行与其私下感受相矛盾这一情形的因果有关,而社会心理学的使命就是阐明形形色色的社会体验——从日常生活中那些人人都会注意到的事情,到那些骇世惊俗的常人不为之举。《社会心理学的邀请》以“自我审查”为中心,除了提供一个对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介绍之外,还提供了对自我审查及其动机、形式、结果的分析,阐明了自我审查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
中国人的脸面观
《中国人的脸面观: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与社会表征》内容简介:“脸”与“面子”曾被文化观察家们看成是中国人性格的第一特征,是中国精神的纲领,或是统治中国人灵魂的女神。近代以来,许多海内外观察家、文学家、外交家及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并做过一定的描述与讨论。此书是迄今为止由中国学者写出的第一本有关此议题的学术专著。书中以科际整合的视角,独到的方法,首先对以往的议论和研究进行了评价与小结,然后通过对脸和面子的再定义,分别从脸面的原型、脸面的内核、脸面的模式、脸面的功能等几个方面,系统而详实地研究了脸面对于中国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整《中国人的脸面观: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与社会表征》贯彻始终的思路都在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人的精神特质及其表现是如何从实在性走向形式性的。 -
完美的群体
[编辑推荐] 1. 谁说群体就是乌合之众?谁说群体面对复杂行为只能无能为力?《完美的群体》向《乌合之众》和《群体的智慧》发起挑战。 2. 本书作者兰·费雪是世界名校布里斯托大学物理系教授,研究遍及物理、化学、生物、哲学等众多领域,被誉为挑战“乌合之众”的全能科学家。 3. 海银资本合伙人、互联网研究专家王煜全专文推荐;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教授陈文光;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信息科学中心副主任袁晓如;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淼;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互联网科学中心主任周涛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1. 在《完美的群体》一书中,兰·费雪揭开了人类复杂群体行为背后隐藏的简单秩序,将掌控群体智慧力量的方法分享给大家。他让我们相信:只要掌握群体智慧,我们就能够从复杂性泥潭中挣脱出来,发现复杂中的简单之美。只要掌握群体智慧,‘乌合之众’就可以变成‘完美的群体’,人类就一定能够预测和避免各种形式的完美风暴,掌控自己的未来。 2. 《完美的群体》从研究蝗群、蜂群和蚁群,进而研究人群,揭示了群体运作的3大模式; 提出了复杂信息的10大筛选规则,指导人们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淘出智慧的金子;提出了群体信息的两大量化模型,引领人们穿越复杂性的迷宫;提出了社会与行为研究的10大规则,帮助人们发现复杂中的简单之美。 3. 兰·费雪希望能够利用幽默、趣闻和亲身经历的故事,帮助人们理解群体行为。在《完美的群体》中,从蝗虫观看《星球大战》的研究到去机场接新婚妻子却险些没认出对方的经历,从在拥挤的人群中比赛前进速度的实验到和儿子一起清理路上枯枝的故事,随处可见幽默的智慧。 -
污名
“污名”之成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要归功于戈夫曼。在本书中,戈夫曼将污名定义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具有的某种令人“丢脸”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其拥有者具有一种“受损身份”。作者分析了蒙受污名者的自我感受以及他们与“常人”问的微妙互动,重点阐述了蒙受污名者在人际互动中进行“信息控制”的各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