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urtney Love
-
穿绿毛衣的女孩
【继《安妮日记》《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后,揭露纳粹时期一段不为人知的地下逃生传奇《穿绿毛衣的女孩》】 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黑暗弥漫》之原著 “那件绿毛衣陪伴我在下水道里度过了整整十四个月” 大屠杀纪念馆一件永久展品背后的故事 谨此向战争期间所有艰苦斗争的幼小生命致敬 —————————————————————— 1943年,德军挺进利沃夫,近十五万犹太人被迫迁至贫民区、被投进集中营惨遭屠杀。一群波兰的犹太人急中生智,在城市的下水道系统中寻求庇护。 那一年,克里斯蒂娜•齐格年仅6岁。 我记得身为一个女孩,在利沃夫生活是什么感觉。我记得我们的法国杜宾犬,我们的奥古斯特•福斯特钢琴,还有那名将钢琴据为己有的德国军官。 我记得奶奶给我织的朴素绿毛衣,领口有一圈精美的蕾丝花边。奶奶在一次行动中被带走。每当穿上毛衣,我都有种置身奶奶温暖怀抱的感觉。 我记得飞机的轰炸声。那个又小又阴冷的洞穴。差点闷死我们的大火。冰雪融化时差点淹死我们的大水。某个年轻女人生下的孩子。 -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新周刊16年精选(上.下册)
中国城市败笔、让人民有钱、邓小平为我们留下了什么、香港“香”在哪里、弱智的中国电视、飘一代、网络公民、她世纪、忽然中产、知道分子、生活家、浅阅读、国家营销、让全球化抱抱、创意立国、新媒体、剩女、山寨中国、民国范儿、微博、苹果改变世界、屌丝……自1996年创刊到2012年,《新周刊》杂志每每冒出一批冒着热气的新名词、新概念,让读者大呼过瘾。1996~2012年,是《新周刊》创办16年,也是《新周刊》追问中国16年。这部作品是新周刊杂志创刊至今16年的作品结集,为中国近20年的社会变化提供了一份有温度的观察记录,一份有热度的追问。 作者简介 -
世界语言博览
本书既可供国际活动参与者、志愿者和旅游者、从事外事和外贸业务者等使用,亦可供文字和新闻工作者、信息与情报工作者参考,还可供语言和百科知识爱好者备用,以及作为语言、文化、民族等研究者的资料。此外,“语言万花筒”部分为作者关于多语学习和探索的经验之谈与窍门,及针对语言各方面的趣味杂谈。所附光盘收集各种语言的大量词汇及谚语资料,可供读者深入学习、研究和探讨。 -
七日谈
《七日谈》的中国对话者是诸多颁奖典礼总导演、著名音乐人、著名导演山奇,来自日本伊豆的对话者加藤嘉一是一个日本八零后的年轻人,也是前任北京大学日本人协会会长,在短短的四年里,作为策划人、组织者、主持人参与了“京论坛”等四十多个中日交流活动。他们是中日两国乐于将自己所体验的人生感悟、经验和思想与更多人分享的青年的代表。 正如两位作者所说,“七日谈,实际上我们要表达的是七种思想的碎片,每一天会有一个觉悟,也许每一日里的觉悟都并不完整,但是它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了中日民间共同在思考的一些东西。” 《七日谈》是一本能够满足读图时代视觉需求的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对话录,内容由点及面,从历史到今天、从生活到文化、从经济到政治,可以说是无所不谈,体现了对彼此社会文化的尊重和价值的守护。 与早两年畅销的《菊与刀》等解读日本的图书不同,《七日谈》是真正来自内容双方的中日作者以自己成长生活的感受来讲述和剖析两国的文化历史社会状态,其精巧的视角,独创的漫谈实录形式开创了这一类图书的先河,同时也将深度、广泛地把中日话题的讨论推向大众。 中日之间需要一种“信任文化”,需要形成“信任激发信任”良性循环的交往环境,需要以两个负责任的大国站在建设“和谐世界”的前端。 交流不只是为了保持近千年文化互通的传统。该发生的总会发生,该结束的已然结束,历史的情与债,完全可以交给每一个直面历史的来者,一段不堪的记忆并不能真正造成漠视。 来自民间的声音山奇与加藤嘉一两个北大学子的中日对话录《七日谈》,超越的是普通意义上朋友之间司空见惯的沟通,而是直接反映了两个近邻大国人民个体之间彼此和睦相处朴素、真诚的愿望。能有这样的意识就已经很好了,能将对话编撰成书,更是非常好的事。不管他们说了什么、谈论了什么,那就象一次行为艺术,最关键是在交流。 作者加藤嘉一推荐图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加藤嘉一对话封新城,立即查看详情>> -
世界上的语言
尽管世界上有五千多种语言,人类还是保持了相当的凝聚力。我们只有把语言当成一种经济商品,才能明白为何某些语言如此受人青睐。在日益加速的语言集中进程里,具有有效交流价值的语言已经是可数的了。社会学家艾布拉姆·德·斯旺向我们描写了一种语言获得核心地位的过程。这是一部先锋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引发争议的作品…… 《世界上的语言》是关于研究世界语言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世界上的语言》的研究范畴和方法、语言作为“超超集体物品”、文本作为国际交换中的商品、印度语言政策的嬗变、荷兰语的消失、种族隔离制度之后的语言政策、种族隔离制度下的语言体系等内容。 《世界上的语言》以整个世界为研究范畴,比较了五个不同的语群,综合运用了经济学、语言学、历史学、政治学及社会学中的概念。 ------- 目录 序 第一章 全球语言系统 1.1 全球语言系统:语言“星系” 1.2 语言系统的世界历史地图 1.3 当前语言系统中的超中心语群 1.4 本书的研究范畴和方法 1.5 本书的思路 第二章 语群的政治经济学 2.1 语言作为“超超集体物品” 2.2 语言的交际潜能:Q值 第三章 语言、文化与不平等的文市交换 3.1 文本作为国际交换中的商品 3.2 文化交换中的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 3.3 单语现象、多语现象和杂语共生现象 3.4 讨论 第四章 印度: 印地语与英语之争 4.1 印度语群的特征 4.2 国家形成、民族建构和语言统一 4.3 印度语言政策的嬗变 4.4 讨论 第五章 印尼语的胜利 5.1 甘地的梦想 5.2 马来语的崛起 5.3 荷兰语的消失 5.4 爪哇语的弃用 5.5 讨论 第六章 非洲: 殖民语言的顽强存留 6.1 “2×3”的比较模式 6.2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三个法语语群 6.3 撒哈拉沙漠以南以英语为中心的三个语群 第七章 南非: 旧语言体系的残存 7.1 种族隔离制度下的语言体系 7.2 种族隔离制度之后的语言政策 7.3 语群的变动 7.4 讨论 第八章 欧盟:使用的语种越多,英语就使用得越多 8.1 欧洲民间(1):各国的语言统一进程 8.2 欧洲民间(2):欧盟诸语的Q值 8.3 欧盟机构(1):公共层次 8.4 欧盟机构(2):行政机构 8.5 讨论 第九章 结语与思考 9.1 结语 9.2 思考 原文注释 参考书目 译名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