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路无疆
男性/跨性别性工作者,古已有之,只是由于主流社会对男人出卖色相和肉体极为鄙视和厌恶,认为男妓现象是对男性地位及尊严的莫大侮辱,所以或是视而不见,又或是严加打压,但无论怎样,男性/跨性别性工作者一直以奇幻而灿烂的表现/服务形式,存在于历史的洪流中,长久不止息。 午夜蓝接触到男性/跨性别工作者社群,感动于大家对性、对自身性别的坦荡,正是挣脱了性∕别枷锁的实践,走在一条无疆无界的性路之上。 虽然,男性性工作者社群在不同年代,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可是在主流的历史论述中,却没有丁点儿的记载。有见及此,午夜蓝联同8位男性/跨性别性工作者,出版他/她们的口述历史故事集,除了卖淫经历外,他/她们亦会跟大家分享自己成长、闯荡四方的生命旅程,还有他/她们的情、他/她们的爱。 -
镜头里的社会(上下)
这本书以特殊的体例编进1500余张照片,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首次发表。在叙事方式上赵铁林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从表象上看图文结合似乎并不难,其实要真正做到“水乳交融,浑然天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在摄影及书面语言上具有相当的功力。 本书中作者不但展示了已发表的所谓好照片尤其展示了支撑这些有限照片的几乎所有照片。在文字上也进行了修炼,做到了精确老到,不“顾此失彼”。 赵铁林,1948年出生。小学和中学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北京度过的。1968年至1970年在河南新乡当知青。1977年曾为首钢的工人。1978年考入北京航空学院工业自动化系,毕业后留校。1986年到北京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工作,1989年开始经商,5年后公司倒闭。近年来他用镜头和笔完成了不少作品,主要反映社会焦点问题,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重视。2002年受聘于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任影像室主任。 主要作品有: 《镜头里的社会》 (2004年出版) 《黑白宋庄》——断代青年的艺术追求与人生自白(2003年出版) 《即将逝去的记忆》 (2003年出版) 《聚焦生存》——赵铁林另类人生拍摄手记(2002年出版) 《另类人生》——一个摄影师眼中的真实世界(2000年出版) 《聚焦生存》——漂泊在都市边缘的女孩(1999年出版) -
未来没有城中村
《未来没有城中村》通过南方都市报记者的深度采写,萃取城中村列传配发的专家视线、南都深圳读本、南方评论周刊的观点精华,旨在全面扫描城中村拆迁中的阵痛与收获。探讨城中村改造之后,城是城、村是村的二元格局能否真正被打破?经济形态、利益分配、人文精神、社区关系,凡此种种,是否能够真正做到大一统等等多种社会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思考。城中村,中国式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标本;深圳,急速城市化的典型。 -
隐形生产线
就职于英国《卫报》的华裔记者白晓红,以极大的个人勇气深入英国各个地下产业,暗访不为人知的隐形生产线。《隐形生产线》即是她暗访英国非法劳工生存状况的纪实文学,呈现了在英无证劳工的艰苦经历与种种遭遇。书中以李然、小玲、老张等几位劳工的打工故事为主线,揭露了当下英国“血汗工厂”的真貌。从电子代工厂的装配流水线到农场蔬菜采集,从屠宰生肉到海边拾贝工作,以至按摩院内隐形的性产业,作者以文学的形式描绘了英国社会不为人知的地下产业现状,隐形产业的利益链条及其对无证劳工的种种盘剥。书中人物经历,均是作者暗访所得,故事感人至深。作者以跨越国界的视角客观叙述,真实纪录个人境遇与社会制度的种种弊端,同时反思资本世界中利益锁链对人性的扭曲与伤害。 -
江村纪事
《江村纪事》主要内容:“纸上纪录片”是一套纪实摄影系列丛书,包括《希望》、《火车上的中国人》、《江村纪事》、《上海人》、《茶铺》、《寻常》等六册,这是一群具有特殊品格和旨趣的人,在道德感的规范下,在三十多年的时光中,默默地用影像表达一种寻常却别有意蕴的视角。耄耋高龄的摄影家张祖道先生,4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师从潘光旦、费孝通先生。因社会学的师承和实践,专注于社会学原则下的记录摄影。在一种紧迫感的敦促下,张祖道先生用相机记录了江村这个江南水乡小村从1950年代从事农桑到1990年代工业化的变迁过程。作为一份首次披露的社会学视觉文献,它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
城中城
问题1:作为穷困黑人的感觉怎么样?( ) A.很差 B.有点差 C.不好不坏 D.还不错 E.非常好。 “妈的,你一定是在搞笑。” “我不是黑人,也不是非裔美国人。我是一个黑鬼。黑鬼就是住在这栋楼里的人,非裔美国人住在郊区。非裔美国人打着领带去上班。黑鬼们找不到工作。” “你不应该四处问人们这些愚蠢的问题,没人会回答的。你应该和我们混在一起,你应该去理解年轻人是怎么在街上讨生活的。” 就这样,跟着这位黑帮老大,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街头生活”,甚至当了一天管理黑帮业务运作的老大。 文卡特斯变身“流氓社会学家”,亲自打入黑帮内部,曾冒着生命危险,周旋在由黑帮老大、打手、毒贩、军火贩子、牧师、警察、社工以及各色人等交织而成的地下社会交际网络之中,取得第一手的资料,真正了解并体验了贫民们的日常生活完成了博士论文,顺利毕业且找到了教职,甚至变得小有名气。之后,文卡特斯怀着对贫民窟人们的内疚与感激离开了街头。临近离别时,研究地点面临拆迁,人们又将面临怎样的生活…… 本书中的多数人物姓名与身份都做了匿名化处理,但其中所有的人物、地址与机构都真实存在,绝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