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在青苔
本书谈日本文化之“美”,但并非坊间已谈成俗套的“日本美”,而是多维的、甚至具有意外性的“日本之美”。开篇从“观音菩萨的脚”谈到“脚气”、“学步”,对周作人以来屡被谈及的“脚”翻出新意。接着一路谈“红指甲”、“肚脐眼儿”、“头发”、“胡须”、“脸”、“眼”、“粪尿”、“屁”等等,堪称身体文化论的小专辑了,这里的“身体”却比流行的所谓“用身体写作”的“身体”丰富得多。《形或型》、《美在青苔》诸篇点出日本美的真髓,《地震》、《台风》、《八景》、《东京的胡同》、《四贴半》诸篇则描画日本美的各个侧面。接下来对具体的文化符号进行解读,如大黑柱、风铃、茶碗、鲤帜、招猫、天狗、鼓上巴等等,将历史、田野、社会杂糅在一起,不无文化人类学式解谜揭秘的意趣。此外还有关于日本美术的《北斋漫画》、《梦二美人》等等、关于传统文化的“艺妓”、“相扑”等等,关于审美的《从高雅到低俗》、《雅从何来》等等,可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
从音乐看日本人
《从音乐看日本人》共分为十二章,主要内容包括:歌魂之岛、节奏感的特征、探寻古音、日本音乐的起源、歌垣的故乡、侧耳倾听、歌唱与语言的渊源、和声是否存在、笛之故乡、城市市民的音乐生活等。 -
东京找灵感
《东京找灵感:微差的创意》中谈的所谓“微差”、“微差力”,实际上也就是差异化或者说与众不同的卖点。作者行走东京的脚步随意而浪漫,在繁华的东京商业街头,随性地拾捡着那些设计的精华点,并加以认真的点评,浪漫而轻松愉快。都说设计需要多走多看多思考,而作者便如同一位随和的长者,带领我们走上街头,一同领略现代设计的美好。 日本人的细腻举世闻名,他们擅长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专注用心,甚至从中创造出新商机——关键就在“微差”。大到整个都市计划,小至季节特贩商品,他们总能利用细微的差别,在每个细节上制造引人入胜的趣味。 作者苍井夏树在《东京找灵感:微差的创意》中通过“加油巴士”、“日本邮局”,以及“赏樱的全民运动”,看日本人如何无中生有,不但获得最大效益,并且兼顾情感与美学;带领读者游走东京地铁、银座、青山隐建筑,看他们如何让这座城市永葆新鲜。 -
京都流年
京都是日本旧都,也是日本文化的象征及繁荣之地。本书从日本传统文化出发,以青、朱、白、玄四章,向读者详细介绍了京都及其周围的建筑风物、文化精神、历史变迁。作者从一庭一园、一水一木、一人一事,自 建筑而文化,自文化而精神,娓娓道来,趣味横生,而"何为日本"这一思想学术主题,亦在此得到清晰呈现。 -
深夜特急
《深夜特急1》内容简介:上班第一天正赶上梅雨,我穿着第一次上身的灰西装配黑皮鞋,打着伞。在从东京车站前行至中央邮局十字路口的上班人潮中,我突然决定不要当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换了些许港币,“阔气”地走在异国街头,强烈的阳光让人感觉畅快。今天一整天既无赶着要办的事情,也没约好要见的人——完全自由。光凭这点,这趟旅行就有价值了。委身人潮,我异常兴奋。香港街路的味道沁入我的皮肤,我的体热融化在街头的空气里,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着迷。总之这里是香港,而我以前走过的地方和这里相比,简直冷清得像殡仪馆。 这趟从德里到伦敦的旅程中,东南亚只是个前奏。然而我在香港,却一个又一个星期地延长滞留、接二连三地到移民局去贡献签证费。甚至后来走过澳门、曼谷、春蓬、宋卡、槟城、吉隆坡、新加坡,我还是在内心追逐一个错觉,这一切都要从我被莫名其妙地扔进那名为“黄金宫殿”的奇妙旅馆说起…… -
菊花与刀
《菊花与刀》作者应美国政府之邀,采用文化人类学的科学方法,撰写了一份关于日本的研究报告,为美国成功制定战后治理日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6年,作者将报告整理出版。该书一经推出,好评如潮,深刻的思想和流畅的语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直被视为研究日本最有见地的作品,被公认为了解日本文化的最好读本。如何理解日本这一与中华文明息息相关,却又迥异于中华文明,并给中华文明带来过深重灾难的日本文化,是最值得中国人关注的课题之一。历史的耻辱和现实的差距,使得许多中国人在“面对和思考”日本时,冲动的情绪远远多于理性的认知。偏见是浅薄、脆弱的,只有理智和平静才能给人以力量。本尼迪克特的这部著作,就是一本客观、理性地观察日本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