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劼人说成都
本书是“名家说名城”系列丛书之一。本书是李劼人描写成都的有关文字,它复活了成都以往的日常生活,记录了成都这个古城上个世纪的盛衰枯荣。通过阅读那些文字,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昔日的蓉城,触摸到了它曾经鲜活的脸庞。本书向我们全面再现了现代作家李劼人笔下的成都。通过“说历史”、“说称号”、“说城墙”等,我们了解了成都的历史、成都的称号、别号、成都古成墙的来历、皇城的变迁、满城的街道、胡同和住宅和戏园子;同时我们也了解了成都历史上的“板荡”,了解了张献忠明末破城时对成都前所未有的破坏以及三十年代发生在成都的第三次巷战;通过“说社会”,我们可以了解清末成都的世道人心,了解抗战时期成都的夜生活;“说街道”则让我们了解成都街道名字的来龙去脉;“说店铺”让我们分别看到清末和四十年代成都的“劝业场”和“商业场”;“说场镇”则让我们了解了天回镇、青羊场的过去;从“说作息”、“说交通”我们可以我解成都人过去的生活节奏和主要交道要道及交通工具;此外,通过李先生的文字,我们还可以了解成都的“学堂”、“庙宇”,成都丰富的菜系和形态各异的“茶馆”以及成都的“节令”、“婚丧嫁娶”等。本书是陈列成都风情民俗的博物馆。 -
死水微澜
农家少女邓幺姑来到天回镇当上了杂货铺的老板娘(蔡大嫂),丈夫蔡兴顺愚钝,被人喊作“傻人”。“罗歪嘴”彪悍豪侠,与邓幺姑你来我往,暗生恋情。因争风吃醋被罗歪嘴赶出天回镇的陆茂林密告罗歪嘴勾结义和团反洋人。四川总督派兵砸封兴顺号,蔡傻子锒铛入狱,罗歪嘴逃得无影无踪。顾天成怀着复仇心理来到乡坝打探罗歪嘴行踪,不想被落难的蔡大嫂所吸引,提出要娶她为妻。为了救出狱中的丈夫,为了儿子的前程,为了情人不再遭追杀,她慨然应允。罗、顾二人争夺蔡大嫂,最后顾胜罗败。她的丈夫蔡傻子自然无法保证她安然地生活下去。因此,对于能有一个可以“保护”她的男人的渴求,也就在蔡大嫂的心中激起了“微澜” -
死水微澜
长篇小说《死水微澜》以四川为背景,以袍哥头目罗歪嘴和农民顾天成及蔡大嫂三人之间的矛盾纠葛为中也描绘了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广阔社会画面,使史诗性质与世态人情的描摹高度结合,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作者李劼人是四川成都人,中国现代文学著名乡土文学作家。 《死水微澜》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
李劼人说成都
懒散近乎“随时随地找舒服”。以坐茶馆为喻罢,成才人坐茶馆,虽与重庆人的理由一样,然而他喜爱的则是矮矮的桌子,矮矮的竹椅——虽不一定是竹椅,总多关是竹椅变化出来,矮而有靠背,可以半躺半坐的坐具—— 地面不必十分干净,而桌面总可以邋遢点而不嫌打脏衣服,如此一下坐下来,身心泰然,所差者,只是长长一声感叹。 本书从李劫人小说中分门别类,节录出有关成都文明发展的大量文字,如清末的叽咕车(鸡公车)到抗战时的木炭汽车,足以见出成都交通的一个侧面。所有这些变迁的实录,后人完全可以视为一代信史。 其中收入本书的《成都是一个古城》和《旧帐》,都是一九四九年后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
死水微澜
《字里行间文库:死水微澜》以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的七年时间为经,以四川省会成都及其近郊构成的川西坝为纬,描绘了清朝末年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及挣扎的苦难历程。在作品中,作者表达了对备受压制的人们——特别是下层妇女的同情。小说还结合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细腻地写出了当时的民俗风情、起居服饰等,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性,具有浓郁的巴蜀文化的地方色彩。 -
大波(全三册)
《大波》共三卷: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 这部长篇小说,初作于抗日战争前,1956年作者开始重写。第一部于1953年初版,反遇保路同志会成立的劝人惊景和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对运动的血腥镇压。第二部于1960年初版,描写各地同志军蓬勃展开的武装斗争和反动统治者所采取的一系列阴谋手段。第三、四部分别于1962、1963年初版,表现反动政权迅速崩溃的必然性、大汉军政府和蜀军政府成立的复杂过程,以及在新的政治形势下各种社会力量的矛盾冲突和亿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第四部仅写出四章五节,以作者不幸病逝,全书未竟。 《大波》正面描写保路运动这一场革命暴风雨。不能忍耐“清末”“倒死不活日子”的人们汇成了一股反清革命的洪流。然而在“洪流汇成为路上除了光明与希望,还有泥沙俱下的黑暗与野蛮”,作品极生动地警示出:“革命绝不仅仅有神圣的力量”。 《大波》(第一部)写直接引起武昌起义的辛亥年四川争路事件,人物活动的幅度更为开阔,但作者的生活认识和艺术表现跟不上作品因题材扩大而产生的要求,因而作品对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尚缺乏足够的艺术概括。广博的社会知识,善于描绘风土人情的本领,使这几部作品具有相当浓郁的时代气氛和地方色彩。对左拉、莫泊桑创作的借鉴有助于李劼人形成上述的艺术特色,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细节敏琐、铺写不当的自然主义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