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經器物考釋
《詩經》所見名物繁多,如有圖譜或實物參酌研讀,當更便利有效。本書就其二百餘件器物,依其類別統分為禮樂器、服飾器、車馬器、兵器與日用雜器等,逐一考釋其形制、材料、紋飾,並介紹其演進歷史。撰述中除察看文獻典籍記載外,同時大量參酌現代考古研究專刊及出土實物資料之驗證。透過此項器物之研究及識別,盼能提供詩文更符合時代要素之合理解釋。 -
中华名物考
《中华名物考》〔外一种〕一书包括《中华名物考》和《华国风味》两部书稿,均未在中国国内出版过。此两部书稿属于风俗、名物学方面的著作,《中华名物考》收集了青木自1943年至1958年之间发表的有关名物的论考,题材从草木之名到节物之名,非常广泛。说起来,名物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上可以追溯到汉代的训诂学,下经过明代的名义学,再发展为清代的考证的名物学。但是,在日本,以前只是追随中国的名物学,缺乏独立的发展。青木在其名物学中导入了虽然同样是考证学而不同于清朝考证学的近代考证学的方法,开启了通向新名物学之道的端绪,在开头的“名物学序说”中,他揭示了我国名物学的目的和方法的方向性。《华国风味》则旨在于介绍中国风味的饮食。而这两部书稿更处处透露着中国文化的种种相关知识、相关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
《红楼梦》风物考
-
曾有西风半点香
《曾有西风半点香》是敦煌研究院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重点研究课题。本书内容是对佛教艺术名物的考证。鉴于以往与佛教有关的艺术品名称及器物名称皆限定于汉译佛经,很多器物和艺术形式都无法与实物对应,也没有发源和流变的踪迹,所以,作者从探索佛经和佛教文献中那些孤立枯燥的名称开始,寻找并发现具体的图像,进而追寻图像从原生地到落脚点的“行走” 路线,以及在“行走”中,如何因为所经历的不同地域而一路不断添加的种种情节。 本书的特点是搜索了大批非常难得的敦煌洞窟以及发掘的古代墓葬的壁画材料,在排比这些材料的年代和地域时,结合文献资料对课题作出缜密而有说服力的结论,对佛教史和艺术史都有很大的意义。 作者的研究特点是非同一般的细致和严谨,所有的材料和图片都亲眼见过,为此作者亲自去敦煌、西藏、印度和阿富汗考察,绝不为图省事而使用不可靠的材料,而且凡所使用的材料都一一考订出处,所以本书作为一本研究专著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
奢华之色
明代金银首饰的类型与样式,以全盛的面貌刷新了金银首饰领域的历史,用金银珠宝经营出来的奢华之色,因它的纹样之丰富与制作之精巧而成为书写于盈寸之间的一叶艺术史。本卷以文献、图像、实物互证的方式为首饰定名,以此揭示一器一物在社会生活史中自身的演变史以及蕴含其中的设计意匠,蔚为“奢华”的种种之 “色”,因此而可触可感,其中所包含的种种故事,也因此有着构成历史细节的实证意义。 -
毛诗名物图说
《毛诗名物图说》是清乾隆年间学者、书画家徐鼎的代表作,今有两种版本传世。稿本存国家图书馆,卷首为凡例、目录,已残缺不可读。正文依鸟、兽、草、木、虫、鱼顺序排列,其后是礼器、乐器、杂器、兵器、冠服、衣裳、佩用、车制等图,皆绘图于上,图下作文字考释,全书圈点涂抹较为严重,显然是未定之本。特别是礼器以下诸图,往往有其名而无其图,或有图而无释,或仅作极简略的考释,明显处于草创阶段。残存的目录中提到的定星图、大东总星图、公刘相阴阳图、十五国风地理图等,皆未及措手。稿本而外,有乾隆三十六年坊刻本,首自序,次发凡,次总目,次正文,正文依鸟、兽、虫、鱼、草、木为序排列,顺序与稿本不同,且仅此六类而止,不及礼器以下诸图。惟文字较稿本作了较大的修订,内容更加丰富完整。据徐鼎自序云:“其他礼乐冠裳车旂诸图,后续梓行。”可知徐鼎系将其稿本中初步定稿的部分,经再加工后率先寿诸枣梨,作为初编,而把稿本中尚属草创阶段的礼器等图视为续编,容日后续加整理刊行。但徐鼎是否重订过礼器以下诸图,是否将重订本付诸刊刻,今已不可考知。 此次整理,以刻本为底本。刻本间有误字,取稿本和所征引的原始文献加以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