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思科学
为什么要讲这和以一个题目呢?原因是今天科学很重要,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我们对科学的理解却未必很深入、很恰当。我们常听到说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这话当然是对的,没有错,但如果把科学只是理解成生产力就不对了。科学不仅仅有用处,能够为我们带来物质财富,带来高效率的生活,而且首先是一种精神。虽说我们这几年也有不少人在谈科学精神,但究竟什么是科学精神,我认为这个问题学术界也好,大众传媒也好,都没有讲情楚。 -
剑桥五重奏——机器能思考吗?
在《剑桥五重奏》一书中,卡斯蒂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和堆积半个世纪以来有关思维机器(thinking machine)实验的事实与结果,而是以一个数学家的丰富想象力虚构了一次特别的晚宴。晚宴发生在1949年的春夏之交,地点是剑桥大学基督学院的一间房子——也就是本书主人公之一、晚宴的主人、小说家兼物理学家C.P.斯诺以前在剑桥大学基督学院担任教师时的住所。应邀出席晚宴的有最早提出计算机可以复制人类思维过程的著名数学家阿兰·图灵、语言哲学家路德维格·维特根斯坦和量子物理学家欧文·薛定谔以及遗传学家J.B.S.霍尔丹。即便是以今天的科学与文化眼光来看,这五位仍是世界级的科学和文化名人,甚至是巨人。品尝着美味佳肴,五位思想家围绕着“机器能思考吗”这一论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洋洋洒洒,畅所欲言,从机器和人脑的结构关系到机器对人类思维的模拟,从机器能否理解其自身的操作语义到为了模拟人类思维机器是否应该具备人类语言,以及机器如何学习语言,还有思维机器的社会性问题,如个性、认同性以及与思维机器相关的文化形态和社会规范等等。言之所及无不令人耳目一新。 -
进化论与伦理学
《进化论与伦理学(全译本)(彩色插图·超值珍藏)(附 )》是一部为达尔文进化论广泛传播扫清道路的伟大著作!这是一部影响了维新思想家、辛亥志士和文化运动领袖的旷世奇书!康有为、梁启超、孙申山、陈独秀、鲁迅、毛泽东无一不受其惠泽! 然而,《进化论与伦理学》和《天演论》在根本旨趣上却完全相反—— 赫胥黎梦想一个更加“和谐”的英格兰,严复则梦想一个“强大”的中国, 赫胥黎梦想一个更加“仁慈”的社会,严复则梦想一个“尚武”的社会有机体! -
世界真的存在吗
《世界真的存在吗》主要内容:应对全球变暖,人类最后的王牌是什么?世界是否存在,信息学最新的答案是什么?从猿到人,由猿变来的人又会变成什么?信仰给人力量,但它的生理机制是什么?《新发现》是一本具有全新理念、适合新世纪读者的大众科学杂志,是欧洲发行量及影响力最大的科学人文杂志。“新发现丛书”采撷《新发现》杂志的菁华,以与人类自身生存密切相关的科学话题作为主打内容,文笔清新活泼,在前沿性、权威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结合的基础上,力求激发读者的知性、灵感与想像力,成为读者茶余饭后的必要谈资。《世界真的存在吗》为其中一册,直击万物本源,宇宙真相,世界面临的最迫切问题和未来的方向。 -
论契合
尽管威尔逊因社会生物学之争而被搞得非常疲惫,但是他的步子并没有停下来,反而是越走越远,直至写成这部《论契合》。在《论契合》中,威尔逊放下任何遮掩,没有丝毫的羞涩,不做任何生物学中的铺垫,直面问题的核心。他明确而大胆地提出,不仅人类一些简单的社会行为,甚至人类的一些所谓“高等”的社会行为,都有其生物特型的基础。威尔逊延续他在《社会生物学》中的思路,只不过从生物学的角度更加全面地解释了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美学、神学、文化人类等社会人文学科所面对的问题,并且给出了全新的解释。为了申明自己的立论,威尔逊不惜为许多自然科学家都不齿的还原论大唱赞歌,他的《论契合》一书的所有推论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还原论的理念之上,这样毫无顾忌地倡导还原论在今天的科学界实在不多见。其实,威尔逊这样做并不令人费解,因为生物决定论与还原论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为了抵抗来自社会科学和人文学者的攻击,威尔逊对于当今流行的后现代主义,如福柯的观点,几近攻击,甚至大加鞭挞,从而试图动摇批评者的知识基础。威尔逊的这种举动搏得了一些生命科学家的赞扬,却招致了很多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威尔逊的做法是将自然科学简单的外延,缺乏坚实的依据和推理,因此,威尔逊的还原论做法被一些人视为粗鄙甚至粗暴,有人将威尔逊称为“不可救药的还原论者和生物决定论者。” -
复杂性思维:物质、精神和人类的计算动力学
复杂性科学是可与相对论、量子力学媲美的20世纪重大科学突破之一。在某种意义上,复杂性对整个科学体系的影响,也许比后两者更深刻、更广泛。进入21世纪,探索和理解复杂性,依然受到自然、社会、人文等各学科的共同关注。德国著名哲学家、复杂性科学专家克劳斯o迈因策尔教授的这本名著已出至第五版,它从哲学的高度,广泛涉猎物理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揭示了不同学科体现出的共同的复杂性特征,以详尽而不失之繁琐的例证,和严谨而又尽可能通俗的笔法,阐释了对复杂性的探索将如何引起人们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 显示更多 显示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