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
一、本卷所录现代中国小说理论资料,起1897年,终1916年。 一、录范围包括论文、序跋、杂评、笔记、书信、讲演辞、专著等。长篇选文则适当节录。 一、选录重点,一是与此一期重要的作家、作品有关的材料;二是小说杂志发刊词;三是对西方小说的介绍及对传统小说的重估。 一、此时期小说作者、论者,大都注重于小说开通民智、改良社会的功效,论旨大体接近;而此时期小说艺术形式与技巧的演变,虽不自觉,但更可注意。 一、所录材料去取比例,大致前较繁,后较简。以其时间在前,论者不多,弥足重视;时间渐后,人能言之,选择宜精。 一、卷末附《18978-1916年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编目》。 -
小说的时间性与现代性
内容提要 在西方小说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对小说形式、叙事结构和语言文体的研究已相当深入,但有关小说叙事的时间性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我看来,小说叙事的时间性研究,本质上是对现代性文学表征(symbolic representation)的探索。从18世纪晚期欧洲“成长教育小说”(Bildungsroman)的兴起开始,现代西方小说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始终承载着对现代性的时间观念和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的反省。本论文尝试着对成长教育小说进行“谱系学”(genealogical)分析,意在将文学形式作为探讨现代性的一种中介方式,以揭示出现代性时间叙事如何重塑了文学对世界的想象。 本论文由“绪论”、八章正文和“结语”,共十个部分构成。 绪论部分,从莱辛在18世纪对艺术形式所做的两分法——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分野开始,循着多位理论家小说时间研究的踪迹,呈现出有关小说形式与时间性关系等基本问题。并进一步深入到小说理论家卢卡契、巴赫金和奥尔巴赫的时间研究中,揭示出时间性与叙事性之间问题视域和复杂关系。 前三章以墨罗蒂对欧洲成长教育小说的研究为基础,多层面分析了成长教育小说的时间性叙事与现代性话语之间的表象关系,并力求全面清理各种小说时间性的研究方式及其在认识论层面上的局限。根据迈克黑尔小说理论所提出的两个基本研究角度:认识论与存在论,本论文进一步为成长教育小说时间性研究提出新的研究范式:成长的存在论维度和成长教育的生存论时间性。 第四、五章以两个新范式为出发点,揭示出包括巴赫金、卢卡契和墨罗蒂等在内的小说理论家在成长教育小说时间性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于:往往局限在认识论的时间性的单向度上,未能展开主体成长的另外两个时间性维度——存在论和生存论的讨论。只从单向度研究小说时间,就很难真正面对“成长教育”的传记性长篇小说——这种现代性话语的文学象征形式本体及其背后的深刻矛盾张力场。 在第六章讨论成长教育小说生存论和存在论时间结构的基础上,第七章直接进入到问题的核心——现代性的时间性研究中。随着揭开现代性话语背后线性和武断的时间逻辑之后,本章同时着手为后现代空间性叙事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话语平台。 第八章力图阐明:从现代主义的认识论时间性叙事、到后现代的存在论空间叙事,这一转化过程中潜藏的错综复杂的深层原因。面对这种刚刚出现的叙事学转向,无论是传统叙事学,还是各种新、旧小说理论,都仅仅停留在初步探索层面,有诸多关键问题未曾触及。就此而言,本章从空间与存在论的关系这一角度入手,在分析叙事的存在论因素与认识论的时间性之间张力的同时,深入研究多样性和碎片化的空间性叙事,以及它与存在论哲学思潮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蕴涵在现代性意识形态内部的矛盾之中,而借助杰姆逊、奥斯本等对现代性时间性研究的成果,并联系托马斯·曼对时间性叙事的反思,以及卡尔维诺空间叙事小说的文本分析,就成为我的一种研究策略。 结语部分梳理出三组重要的叙事关系:现代性与认识论的时间性叙事、存在论与生存论的时间性叙事、以及存在论与后现代空间性叙事。这三组关系既是小说叙事研究的重要范畴,也是现代性研究的可资参照的有效坐标。应用这三组研究范畴,本论文紧紧抓住“成长”和“教育”——两个主体和时间性建构的核心元素,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揭示出时间性叙事内部的矛盾和嬗变的根据,并且敞开时间性与空间性叙事之间的矛盾,透视其交互融合与相互转换的基础,拓展小说研究的文化视野,力求丰富小说理论的内涵。可以说,正是将小说形式的研究置于时间性现代性话语这一宽广的背景之中,本文的研究才获得了新的问题视域和研究入思角度,才可能厘定现代性与欧洲成长教育小说的内在脉络和紧张关系。 关键词:成长教育小说 时间性叙事 空间性叙事 认识论 存在论 生存论 -
小说门
本书是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小说的艺术”的最终成果。这是一部系统化的小说理论著作。作者从“古典”和“现代”的双重维度,探究了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的重大差异,在指出两者差异的同时又揭示了两者所共同遵循的小说艺术的基本面。书中若干富有新意的判断来自于对大量小说文本的精细阅读,也来自于对古今中外小说理论的吸纳与辨析。在坚持学理的同时,作者将自己在创作实践中所感悟到的若干小说艺术的奥秘,上升到理论层面,直接进入表述。其中,“摇摆”、“渗延”、“情调关系”等一系列观念,都是以前的小说理论中未曾有过的。本书既是纯粹的学术著作,又是小说创作的入门之书。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缘起 1.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小说史 2.永在:故事 3.书写经验的最佳文体 4.无所不能:再造一个世界 5.与游戏精神的契合 第二章 经验 1.小说与个人经验 (a)小说意义上的个人经验 (b)小说的自传性 (c)失败者:在个人经验之外的徘徊 (d)个人经验与集体经验 2.经验与经历 (a)经验大干经历 (b)自诉与拒绝自诉 3.极端的个人经验 (a)私人经验 (b)极端经验 4.动词意义上的经验 (a)命运:经历的书写者 (b)“深入”与“投入 5.理性与经验 (a)心智的力量 (b)理性:无法否决的力量 第三章 虚构 1.从前:对虚构的回避 (a)以虚构开始的小说史 (b)对“虚构”之名的躲闪 (c)想像等于回忆 2.小说家:准造物者 (a)对“虚构”的全面认定 (b)准造物者 3.对“虚构”的现代性理解 (a)存在的虚构性 (b)现代小说的策略 4.无法遗弃的真实性 (a)基本行为:观察 (b)似真性 第四章 时间 1.压制与自由:时间 2.“渗延”困境 (a)对“渗延”这一术语的界定 (b)情感:渗延状态 (c)空间化 (d)对策 3.切入与回旋 (a)纸上:时间游戏 (b)切入 (c)建立主体化的时间格局 4.速度 (a)均匀:一种失败的速度 (b)减速与加速 第五章 空间 1.一切皆发生于空间 2.场面 (a)场面:小说的单元 (b)大场面与小场面 (c)单一场面与众多场面 (d)无人之境与有人之境 (e)场面也是角色 3.特别空间 (a)异境 (b)目的:试验人性 4.重组与虚幻:新空间 (a)符号空间 (b)位置也是一种性质 (c)虚拟空间 5.“空间”概念的现代性理解 (a)对物质性空间的蔑视 (b)分别以“空间”和“时间”作为核心概念 (c)内空间 (d)对大信息量场面的追求 第六章 悬置 1.悬置 (a)小说:叙事 (b)小说的忌讳:判断 (c)“自然而然地 (d)“含而不露 2.零度 (a)“感动”文章 (b)古典的节制 (c)零度写作 (d)悲悯情怀 3.“介入”与“隐退 (a)戏剧化的叙述 …… 第七章 摇摆 第八章 风景 第九章 结构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
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上,下)
-
果戈理是怎样写作的
果戈理是怎样写作的,ISBN:9787538250817,作者:[俄]魏列萨耶夫著;蓝英年译 -
中国小说源流论
目录 第一章 小说与小说文体诸要素 第一节 小说概念:小说家与传统目录学家的分歧 第二节 文言与白话:双水分流与合流 第三节 短篇、中篇和长篇 第四节 结构的类型 第五节 叙事的模式 第二章 小说文体的孕育 第一节 神话传说与小说的关系 第二节 史传中的小说文体因素 第三节 诸子散文与小说 第三章 史传与小说之间 第一节 杂史杂传 第二节 古小说 一 古小说文体的形成 二 志人小说 三 志怪小说 第三节 古小说的分化和演进 一 笔记小说和野史笔记 二 向传奇小说演进 第四章 传奇小说 第一节 传奇小说的兴起 第二节 概述和场景――史传叙事方式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节 诗赋的插入 第四节 叙事类型的多样化 第五节 传奇小说的俗化 第六节 通俗化的传奇小说 第七节 笔记体的传奇小说 第五章 话本小说 第一节 “说话”与“俗讲’ 第二节 话本小说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入话和正话 第四节 韵文套语 第五节 叙述方式――说给人听 第六节 话本小说的雅化 一文人 的编纂 二文人 的创作 第六章 章回小说 第一节 成书方式之一――“滚雪球”式累积 一 从《三国志平话》到《三国志演义》 二 从《武王伐纣平话》、《列国志传》到《封神演义》 三 从《小秦王词话》、《唐书志传》、《隋炀帝艳史》 《隋史遗文》到《隋唐演义》 第二节 成书方式之二――聚合式累积以及 联缀式结构 一 《水浒传》的成书 二 《西游记》的成书 三 联缀式结构小说 第三节 从讲述型到呈现型的转变 一 《金瓶梅》文体的创新 二 学步《金瓶梅》的文人创作 第四节 传奇小说与白话小说的 合流――才子佳人小说 第五节 《红楼梦》与古代小说的终结 出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