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朝墓誌文研究
本文透過墓誌,進行時代生死觀考察,對時代的精神實質,有著重要參考價值;並從微觀角度,期能對「墓誌文」這一文體,所能呈現的精神、功能,作出明確、公正的表述。 -
《資治通鑑》十六國資料釋證
本书为《通鉴》十六国资料中汉赵、后赵、前燕国部分的考证文字。《通鉴》独家保存的十六国史资料,其可供参考之处就是对正史的补充。《通鉴》这方面的价值,仅从个别段落是不易看清的,本书将《通鉴》中相关文字全部辑出,逐条与《晋书》、《魏书》及《御览》所引《十六国春秋》残卷等比较,分析各种差异及其产生的背景,辨别诸史文字、内容的真伪。作者搜罗《通鉴》独家保存的十六国史文字,分别附录於各国资料考释之後,以便研究者利用。 本书考查《通鉴》作者处理十六国资料的思路,甄别因误读或改写造成的舛讹,尽量复原各种关键的细节,意在为十六国史的研究,提供一种基础性的资料。作者更大的企图,则是尝试一种方法,即以《通鉴》为基本参照系,全面衡量、判定各种十六国文字的史料价值,利用宋代学者司马光等人的研究成果,从现有少量的中国中古民族史史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信息,为21世纪的中国学研究开辟一点新的空间。 -
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内容简介:曹操施政,受其寒门出身的影响,与儒学士族阶层一味倡导仁义,主张宽纵不同,诚如陈寅恪先生所指出:“魏统治者曹氏出身于寒族,且与阉宦有关。曹操的崇尚与政策即由他的阶级出身决定。” 曹操治军施政的一个鲜明特色在于厉行申韩法术。第一讲《说曹操》439年,拓跋焘在北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后,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当真以“太平真君”自许。此前平城开展的尊崇道教活动,实际上是崔浩在道教外衣下复兴儒教的努力,崔浩本人也因此再次在政治上得宠,使拓跋焘对他言听计从。431年,崔浩被任命为司徒,成为朝廷最显赫的官员之一。 第四讲《北魏前期历史与崔浩“国史之狱”》 从实质上讲,东晋南朝特别是其中的东晋、宋、齐、梁,是移民政权。东晋皇统是北方的河内司马氏,朝代形式上也是晋朝正统的延续。东晋转换为刘宋,刘宋创始者为彭城刘裕,又兰陵萧道成禅宋建齐,兰陵萧衍禅齐建梁。宋、齐、梁三朝皇室,原籍也无一不在北方。 -
三十国春秋辑本
《三十国春秋辑本》包括十八种史籍:武敏之《三十国春秋》、萧方等《三十国春秋》、常璩《蜀李书》、和苞《汉赵记》、田融《赵书》、吴笃《赵书》、王度《二石传》、范亨《燕书》、车频《秦书》、王景晖《南燕录》、裴景仁《秦记》、姚和都《后秦记》、张谘《凉记》、喻归《西河记》、段龟龙《凉记》、刘晒《敦煌实录》、张诠《南燕书》、高闾《燕志》。 -
魏晋文人讲演录
《魏晋文人讲演录(附赠CD光盘1张)》讲述了:文人是活跃于中国古代社会舞台上的一个重要阶层,它与士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不能等同于士人。《魏晋文人讲演录(附赠CD光盘1张)》第一次将文人从士人中分离出来,给予了明确的界定,并对文人的产生、发展作了一个粗略的勾勒。 中国文人作为一个阶层形成于魏晋,同时,魏晋也是我国历史上文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该著深入、详细地考察了魏晋文人由汉魏之际到邺下、竹林,再到西晋、东晋的发展过程,努力探讨、揭示出魏晋时期文人的阶段性特点以及他们的心境、风采、魅力、生活方式、文学成就、性格特征、人格缺陷等,为人们深入了解、认识我国传统社会的文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点。 -
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
本书为已故日本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前田正名先生在中国历史地理方面研究和北魏史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正篇共分七章,分别从北魏桑干河流域的自然地理、居民结构、都市景观的发展情况,以及平城周围的交通路线、商业贸易等方面入手研究;另附三篇论文作为附篇,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了北魏建国以前的拓跋部历史及建国后至迁都洛阳为止的北魏历史,并揭示了沿太行山脉东麓的交通路是东亚极为重要的一条南北交通线。 此书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者及日本东洋史研究学者的必读之书,许多观点可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