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文时代
本书围绕中古著述中的纬书内容,以及具体政治活动中所体现的纬学思想,探讨中古时代知识、信仰与政治合法性的关系。"纬书"相对"经书"而言,主要指"七纬",包括《易纬》、《诗纬》、《乐纬》、《尚书纬》、《春秋纬》、《礼纬》、《孝经纬》及《论语谶》,其将经义的解释与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结合,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在王者仁政学说随宋明理学兴起之前,以天人感应和五德终始学说为基础的纬学思想,始终是中古政治理论的核心。与之相关的符瑞、灾异、德运、占候、天文、历法、音律、堪舆等内容,是古人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严密的内在逻辑,并且在当时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没有现代政治学说可以凭借的背景下,"太平"、"祥瑞"、"灾异"、"天命"等等,是主要的政治语言。而"龙图"、"凤纪"、"景云"、"河清"等,是主要的政治符号。本书所涉课题,不仅为中古知识、信仰世界的重要一环,又事关政治起伏与思想跌宕之关系,进而以中古为样本,对理解整个人类历史中政权合法性的塑造也有一定思考。 -
十六国春秋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本书的出版发行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四库全书荟要》本来就是书中精品,再辅之以现代的印刷技术,这套书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大小图书馆和个人收藏的珍品。 -
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
本书对于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了综合研究。书中所讨论的壁画取其广义,不仅包括彩绘壁画,还包括如模印拼镶砖壁画等以其他材料和技术制作的壁面装饰,此外附带讨论了装饰有画像的葬具。 上编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分区与分期,将其分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中原地区四个大区,根据资料的情况,有的大区再分为若干小区,在此基础上对有些地区的壁画墓进行分期,建立起这一时期壁画墓的基本时空框架。 下编选取典型材料,对相关问题进一步加以分析。包括以河西地区魏晋壁画墓为例,讨论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邺城东魏北齐壁画墓的特征,提出“邺城规制”的概念,以考察汉唐之间壁画墓的过渡性特征;从南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入手,探讨壁画图像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及其在墓葬中的功能;以青州傅家北齐画像石为例,观察外来文化影响下内地丧葬美术所发生的变化。本书注重对于一些新的方法加以探索和尝试。 -
北魏平城时代
本书论述的是公元398年游牧民族鲜卑拓跋部在今山西省大同市所建北魏平城政权的发展历程。以道武帝为首的一批在中原流亡过的拓跋贵族,由于感受过中原封建制度和文化的影响,积极地推行离散诸部措施,促使拓跋部落联盟迅速地解体。随后,道武帝推行了一系列仿效中原传统制度的政治、经济措施,将平城政权推进了封建社会的门槛。不过,拓跋部落的遗制仍然顽固地影响着平城政权。在皇位继承中兄终弟及遗制的干扰就是突出的反映,而且由此引发了道武帝末年的动乱。平息动乱以后即位的明元帝,采纳汉族士人崔浩的建议,以太子监国制消除了兄终弟及制的影响,确立了父子相承的皇位继承制,使其长子太武帝顺利地继承了皇位。太武帝即位后继续实行太子监国制,但结果却使太子集团膨胀为与皇权对抗的势力,酿成了太武帝末年的正平事变。事变的结果,皇权与太子势力两败俱伤,母后势力乘机抬头。由于建立平城政权之前拓跋部尚处于脱离母系氏族社会不久的父系家长制时代,母权制在拓跋部的社会中具有深刻的影响,道武帝为了预防母后干预政治,建立了矫枉过正的子贵母死制度。然而,子贵母死却派生出来保母抚养太子的惯例,进而发展成为保母干预政治的现象。太武帝保母窦氏、文成帝乳母常氏都曾干预朝政。保母干政最终导向文明太后的临朝听政,出现了与道武帝建立子贵母死制度的初衷恰恰相反的结果。文明太后的临朝听政是母后权力的一次伸张。然而,它的产生虽然与母权制遗俗相关,却并不意味着历史的倒退。因为此时拓跋社会脱离部落联盟而在封建轨道上运行已近八十年了,所以当文明太后将自己凌驾于皇权之上时她自己就成了封建专制集权的统治者,而决非母系氏族时代的代表人物。而且,文明太后推行的太和改制运动使得平城政权基本完成了封建化过程,并为其全面汉化奠定了基础。但是,在父子相承已经成为传统的封建社会里,虽然文明太后可以使她的政治权力膨胀到超越帝王的地步,却无法将这种母后至高的权力像皇权那样自然地传承下去。公元490年文明太后去世意味太后临朝听政时期结束,标志拓跋皇权重新伸张。但北魏平城时代还延续了四年,直到公元494年,孝文帝为了开拓新的政治局面,将国都迁到洛阳,才结束了平城时代。 本书是199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原题目为《北魏平城京畿考察与研究》,1999年6月完成,1999年7月经祝总斌教授、朱大渭研究员、张泽咸研究员、蒋福亚教授、阎步克教授鉴定通过,1999年8月经朱大渭研究员、张泽咸研究员推荐成为1999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目 录 序章 北魏平城政权的发展轨迹 l 第一章 皇权初建 16 第一节 道武帝早年经历考 17 一、罪徙蜀地 17 二、再迁长安 25 三、中原文化的影响 32 第二节 离散诸部考 36 一、盛乐息众课农 37 二、河北屯田 44 三、繁時更选屯卫 49 四、离散诸部后的京畿 53 第三节 皇权的确立与危机 60 一、乙未、丙申两诏书的意义 60 二、祸起萧墙 67 第二章 太子监国 75 第一节 拓跋焘为太子考 76 一、拓跋焘称谓乖戾析 76 二、立太平王焘为皇太子辨 83 第二节 太子焘监国考 87 一、太子监国权力超越常规 87 二、明元帝自相矛盾的言论 90 三、北魏史上首位太子 93 四、清河王政变中提出的问题 98 五、拓跋烈是道武帝的同母弟 103 六、道武帝末年的皇位之争 108 七、崔浩窥破明元帝的心病 114 第三节 正平事变 120 一、正平事变的真相 120 二、太子监国的意义与弊端 130 第三章 乳母干政 138 第一节 道武帝杀刘夫人原因 139 一、始作俑者 139 二、“缚父请降”者考 141 三、卵翼之下 149 四、矫枉过正 157 第二节 子贵母死故事 159 一、后宫常制 159 二、终革其失 170 三、前后意义不同 173 第三节 乳母常氏权倾内外 175 一、常氏发迹 175 二、立冯氏为后 177 三、常氏势力 186 第四章 太后听政 194 第一节 孝文帝非私生辨 195 一、拓跋氏早育 197 二、“高祖不知所生”解 200 三、杨椿之语的意义 203 第二节 文明太后临朝听政 208 一、两次临朝听政之间 208 二、冯氏势力 218 第三节 太后听政的背景 225 一、冯、常身世 225 二、活动于政坛的“小人” 232 三、恒代之遗风 237 四、北魏宫廷内的女官 247 五、文明太后的汉文化素养 251 第四节 政归孝文帝 259 一、旁落的皇权 259 二、无法解脱的困惑 265 三、孝文帝迁都策中的感情因素 268 四、文明太后对孝文帝的影响 274 末章 平城时代的历史意义 281 附篇一 北魏平城畿内的城邑 287 第一节 北魏建都前平城及附近地区的变迁 287 第二节 平城畿内的城邑 291 第三节 平城畿内城邑的发展过程 341 附篇二 道武帝时期的大移民与雁北的开发 346 第一节 北魏迁都平城前雁北的状况 346 第二节 道武帝时期的大移民 349 第三节 道武帝时期雁北的开发 355 一、农业 356 二、牧业 357 三、都市建设 358 四、交通和贸易 361 第四节 雁北社会发展的奠基 362 附篇三 论宗主督护 365 第一节 宗主督护考 365 第二节 行宗主督护的社会背景 373 一、战乱与宗族组织的强化 373 二、屯聚自保的坞壁 377 第三节 羁縻汉族豪强地主政策的体现 382 第四节 初行宗主督护的时间 388 第五节 拓跋统治者与宗主豪强携手 393 第六节 宗主督护的消极作用 398 第七节 推行三长制 404 附表一 登国年间部落战争表 408 附表二 道武朝杀黜臣僚表 411 附表三 力微至北魏建国前拓跋氏诸王世系表 415 附表四 北魏王朝世系表 416 附表五 北魏平城时代诸帝年表 417 -
神格与地域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四章十五节,从不同角度集中讨论了中国古代信仰世界中神格和地域两大问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曾经作为单篇文章论文发表。本书对任何一个专题所涉及的史料,都先进行史源学辨析,然后尽可能深入地探寻史料中所蕴含的每一个历史信息。 -
恢宏与古朴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字烈主编的四卷本《中华文明史》的普及本,分别叙述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中叶、明中叶至辛亥革命四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就,共12分册。在原书综合性,学术性的基础上,突出通俗性,以适应大众阅读的需要。 本册主要叙述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物质文化,涉及该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不同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科技进步等多个方面,对衣食住行、社会礼俗、民间娱乐等问题也有生动翔实的叙述。内容丰富,行文严谨而生动,极具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