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平城到洛阳
讨论近代以前的中国历史,边疆民族与汉民族以长城为基线所发生的冲突与调和,对彼此的历史与文化所形成的激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永嘉风暴中,拓跋氏部族最后进入长城,收拾黄河流域边疆民族破坏的残局,建立起较长期的统治政权,接纳东汉以来渗入长城的其他边疆民族。然后以此为基础,和汉民族作一次彻底的融合而孕育了新的血统与新的文化因子,成为后来隋唐帝国建国的基础。 逯耀东教授以拓跋魏进入长城建立的首都平城,与孝文帝迁都后的洛阳为基点,讨论与分析拓跋魏进入长城后近一个世纪文化变迁的历程,对两种异质文化交融所形成的“文化边际”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见解精辟,体系自成。 本书以拓跋魏进入长城建立的首都平城及孝文帝迁都后的洛阳为基点,讨论拓跋魏进入长城后近一个世纪文化变迁的历程,对两种异质文化交融所形成的“文化边际”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魏晋处于汉唐之间,是一个解构与重组的时代,儒家思想失去其原有的权威地位,经学笼罩下的学术纷纷脱离经学的羁绊而走向独立。 -
四萧研究
本书以四萧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萧氏父子作家作品、文学思想,及其对南朝文学走向之影响。 -
萧纲萧绎年谱
本谱自梁天监二年(503)至陈天嘉元年(560),逐年谱叙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兄弟的本人事迹、所与交往及相关背景,广泛涉及当时政治、军事、社会、文化、南北朝交通等方面情况,是关于南北朝对立时期南朝梁朝一代的一部“综合的历史”。“五十年中,江表无事”的南朝鼎盛时代,攸关梁朝生死存亡的两大政治事件“侯景之乱”、“江陵覆亡”,闻名于史的梁武帝佞佛,玄学史上的大同玄风,文学史上的宫体诗风,书中均有详细考证与反映。 本书以萧纲、萧绎为中心,涉及事迹可考的各色人物八百多人,徵引文献一百五十余种,军国大事与日常琐事、传闻轶事兼收并蓄,展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古贵族(特别是皇族)生活的历史画卷。 -
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
这本《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所收集的十篇文章,是六十年代以来,先后发表在《新建设》、《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宗教研究》、《百科知识》几个刊物上,和《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一书中的佛教论文。其中关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八篇是本书的主体,另外二篇是关于隋唐时代或总论性的,则作为附录。《论魏晋时代佛学和玄学的异同》和《论隋唐时代佛教宗派的形成及其特点》,系和石峻教授合作,征得石先生的同意,也收集在这里。 宗教是长期的社会历史现象和意识形态。从历史的进程来看,虽然在它的形成时期以及尔后在某些年代某些国度,曾经被苦难的人民用来作为团结的纽带和起义的旗帜,但是它主要是统治阶级借以麻醉被剥削阶级的精神武器。宗教的基调是颠倒的、虚幻的,宗教的本质是消极的、落后的。由于宗教在历史上发生过重大的作用,在当代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是一个带有群众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的问题,因此,十分值得认真研究。 宗教具有包罗万象的内容,人们可以从各种角度、多重层次去进行探讨研究。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侧面来考察,研究宗教思想的形成和演变,从中总结出带规律性的东西,是一项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工作,是宗教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研究我国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尤其是其中的哲学思想,剖析佛教的宇宙观、方法论和认识论,寻觅佛教思想和儒家、道家的思想的关系,探求佛教哲学的理论思维教训,并对佛教学说作出历史的评价,是这本论丛的主要宗旨和基本内容。 -
神文时代
本书稿是《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第二辑之一种,是一部涉及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神学领域(包括谶纬神学、星占术、历律学、术数学、政治预言术等)与古代政治间的相互关系的书稿。全书除《绪论》外,分上篇《天命与预言》、中篇《祥瑞与灾异》、下篇《历数与历术》,涵盖了古代神学的主要内容。作者主要关注中国中古时期即秦汉至隋唐时期的特殊神学与政治生活的内容与关系,搜集了丰富的资料,文字流畅,论证详尽。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不多,本书着力较深,其研究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
六朝佛教思想研究
《六朝佛教思想研究》通过分析与传统的“儒教”、道家思想,或者刘宋中期之后确立的“道教”之间的关系,来解明东晋、南朝的文人贵族对“佛教”思想的理解方式。相信这个方法对于解明六朝“佛教”思想的历史事实是最合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