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本书是日本讲谈社“中国历史”系列“魏晋南北朝”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卷作者侧重探讨了夹在汉、唐两个统一帝国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华文明的本质;当时周边地区如日本、高句丽、百济与“中华文明”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与许多国内学者不同,川本芳昭打破了国别的限制,而试图以“东亚世界”的眼光解读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传播与接受、以及这种文明的传播所带来的民族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
门阀乱
《门阀乱:且说魏晋南北朝》主要内容:中国历史上乱得最惊心动魄的时代恐怕要算是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了。和春秋战国的乱不同的是,魏晋南北朝乱得更加离奇,直乱得风云为之色变,乱得惊天地泣鬼神。从公元184年的黄巾军起义开始,天下变得一乱不可收拾,由此开启了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大幕。后虽由晋统一了江山,但没想到,其后的政权更迭却更加频繁。与此同时,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汇入,使得中国文化的走向趋于尖锐化和复杂化。经过激烈的交锋和碰撞,最终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为盛唐多元文化的进一步融合打下了基础。 这是一个后世视线被牢牢牵引的时代。今人提及魏晋,说起南北朝,似乎想起的不是兵荒马乱的世相和遍地狼烟的战事,而更多的是那面目鲜活的英雄、纵情清谈的名士和遍地林立的寺庙,还有那隔江犹唱的靡靡之音《后庭花》 -
陈舜臣十八史略:兴亡无常
《十八史略》为宋末元初曾先之所撰,采撷正史、《资治通鉴》等史书,是简明地叙述中国历史的初学者启蒙书。至明代大为畅行,更东传日本,并且在日本产生了长久的、特殊的影响。 陈舜臣所著的《小说十八史略》,将从上古到宋灭亡之间的历史小说化。尽管与曾先之的著作无直接关联,但是在将历史用简明通俗的方式介绍给大众读者这点上,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部作品首先在周刊连载,1977年出书,全六卷的销售量,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超出一百万册。之后,又改版为十二卷,也一再再版,直到2006年还有新的版本出版,成为在日本长销不衰的中国历史作品。 《陈舜臣十八史略:兴亡无常》为《陈舜臣十八史略》系列的第三本, 讲述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贯穿本书的主题是漫长乱世的兴亡无常。承接上一本情节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魏晋南北朝的乱世就此展开。作者笔下的人物,有与传统形象不同之的精彩之处。董卓除了残暴之外,也有幻术增兵的智谋和另立献帝的政治直觉;孔明政治才能高超,但是在蜀国国力疲弱的情形下,也只能用将自己神化的方式来凝聚蜀国的人心和战力;司马懿与孔明确实棋逢对手,但是其后期的示弱与谨慎是为了更好的隐藏和保全自己的野心;有着“统一天下以安万民”的理想和民族宽容心的苻坚却在淝水不可思议地溃败;对北魏的汉化倾尽全力的崔浩,可谓死于自己推行成功的汉化之下……乱世的人性、欲望、血腥、权谋,尽在本书兴亡无常之中。 -
曹植集校注
曹植在我国中古建安时代是具有卓越成就的文学家。他继承先秦《诗》《骚》的优秀传统,又从两汉词赋民歌中吸取营养,兼收并蓄,从而丰富了诗赋的内容与形式,这就为六朝隋唐文学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影响所及,无疑是较为深远的。《曹植集》旧本的编次,是据文体异同彙为十卷的。《曹植集校注》,依据作品创作时期的先后分为建安、黄初、太和三卷。这样则有助于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历程,从而对作品取得较深的认识。
《曹植 -
阮籍集校注
本书是陈伯君先生的遗著。是第一次对阮籍的诗文进行校勘和注释,引用大量第一手史料,既能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对《乐论》、《通易论》、《达庄论》、《通老论》等文的注释,作者从当时社会政局、哲学思潮出发,结合阮氏一生的出处、交游等情况,加以多方面的研究,寻奥探幽,堪称阮文的解人。 -
文选
《文选(繁体竖排版)》是我国现存的编选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共收录了周代至六朝七八百年间一百三十个知名作者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余首,各种文体的主要代表作大致具备。它的编选者萧统(公元五○一——五三一年)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字德施,天监元年(公元五○二年)立为太子。著有《文集》二十卷、《正序》十卷、《英华集》二十卷,都已失传。因为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后来又称《文选》为《昭明文选》。 我国封建社会中文化较发达的时期,首推汉唐两朝,而六朝可称是继汉开唐的转化时期。文体由楚辞变为汉赋。这种演化说明六朝时文体已相当完备,形式、辞藻、音律日益讲究,文学的观念更明晰了。这些都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准备了条件。萧统所主编的《文选》在其间是起着一定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