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修订版)
你的名字能透露什么特别信息?闹市中打手机该堵耳朵还是捂嘴巴?暧昧真的能增加吸引力?相亲最应该穿红色是有科学道理的?为什么你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为什么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记忆能否被移植?自由是否让你更快乐?…… 对身边发生的种种常见现象,人们通常有约定俗成的说法,而在心理学家们看来,其中却蕴含另一番科学解释。 你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想什么,“我”知道! -
科学碰撞“性”
一本献给勇敢研究床笫之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不畏嘲讽的科学青年的欢乐之书。 活人能否仅凭想象就到达高潮?死人是否也能勃起?阴道高潮难道只是一个神话?伟哥为什么对女性和熊猫没有作用?在《科学碰撞性》中,玛丽·罗琦向我们讲述了性兴奋与性高潮——地球上两大最为复杂,也最令人欢愉的神奇现象——为何如此难以成真,介绍了科学为使卧房变得更美满而进行的努力。 科学幽默作家罗琦凭着感染力十足的幽默机智带领读者回顾了性学研究令人拍案叫绝的曲折发展史。此人以穷追不舍的热情直追最尴尬最私密最让人侧目的问题,然后以一种冷静的科学态度调查研究,最后写成一本让人在最奇怪的笑点上发笑的书。 《科学碰撞“性”》(Bonk: The Curious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Sex)曾获得过如下荣耀—— 《纽约时报》畅销书籍 《旧金山纪事报》畅销书籍 《旧金山纪事报》2008年度好书 《圣路易邮报》2008年度好书 《波士顿环球报》新英格兰地区科普好书前五名 新英格兰书店畅销书籍 南方书店畅销书籍 山原书店畅销书籍 西北太平洋书店畅销书籍 心田书店畅销书籍 南加州书店畅销书籍 北加利福尼亚州图书零售协会畅销书籍 《科学碰撞“性”》(Bonk: The Curious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Sex)得到过的媒体赞誉—— “玛丽·罗琦就是写半圆柱活动房屋史,我也会去读。如今她写性爱如何呢?简直是神作。这本书——即令比不上那项活动本身——也是一个令人欢乐、娱悦之极的选择。” ——A·J·雅各布,著有《像圣经那样活一年》 “玛丽·罗琦对窘迫、尴尬的松弛态度,是我们的幸运。她在越来越离奇的人物和情境面前表现出不寻常的轻松自如,写作曾经的死亡、来世以及现在这个性爱话题时全然无所顾虑和畏惧。我们都有一些与我们休戚相关却耸人听闻、令人不快的问题,也都急需一解窥淫之痒。感谢上帝送来了罗琦,为我们挠了挠痒。” ——汉普顿·塞茨,著有《血与雷》和《美利加纳》 “为了这本书,罗琦投身于鲜为人知的性研究领域,并最终带回一份立即向我们揭示了许多——委实相当数量——不为人知之事的极有趣味的报告。这场性研究寻访之旅充斥着(抱歉我这样措辞)各种令人下体紧张的小知识,这些小知识也必将活跃起床笫之间的话题来。” ——埃里克·拉森,著有《白城里的恶魔》 “玛丽·罗琦是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后死亡和性爱写得最有意思的人,而且不像弗洛伊德,她不厌恶女性,也不抽雪茄烟。” ——彼得·萨嘉尔,国家公共电台《等等,等等……别告诉我!》节目主持人 “罗琦对科学研究和写作充满热诚,她说服先生同自己一起献身给了邓博士关于性交痛的前沿研究,为了改善不良性爱,研究人员必须先知道良好的——或至少有效的——性爱是什么……献身的后果虽在过程上有一些小小的尴尬,却在最终结果上相当成功。《科学碰撞性》是罗琦(继《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和《科学的来世观》后)第三本关于人类自身状况的书。本书遵循喜剧文学的套路,笑点不断……读《科学碰撞性》的感觉仿佛度过一个无所禁忌的狂野之夜。” ——Bloomberg.com “罗琦擅长从所选科学题目的枯燥中挖掘基本知识和无数几近荒诞的细节,这一次,她选择的题目是性爱。与她合作的那些古往今来对性有所研究的睿智的人们,向她提供了大量资料。这是一次精彩绝伦的阅读,充满可以说给朋友听的新鲜趣闻。” ——《旧金山纪事报》 “罗琦堪称最有趣、最大胆的科普作家之一……她在上一本书里为我们打开了传统科学研究尸体时躲藏其后的大门……罗琦与她所选的主题有着相同的无畏精神,她坚定地相信,没有什么问题是因为太愚蠢而不能问的——就算不能问,也肯定是能Google……这本书帮助我们对科学最隐讳的秘密投去生动、有趣且增长知识的一瞥。” ——科克斯书评网加星书评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的作者玛丽·罗琦,在《科学碰撞性》中解释了许多五花八门的性爱谜题。她延续了令她成为‘全国最有趣的科普作家’的风格,带领我们从实验室到红灯区,游历人类性爱活动研究的前沿领域。” ——《芝加哥论坛报》 “在玩笑和奇闻之余,读者将对性无能、性高潮、自身和勇气皆不同寻常的科学家及其他物种的性行为方式学到很多,且能读到关于豪猪交配的有趣叙述……《科学碰撞性》像一场轻快的歌舞表演,作者无论写什么似乎都能写得很愉快、很享受。” ——黛博拉·布卢姆,《新科学家》杂志 “《科学碰撞性》是一本包含很多科学知识的书,且其传达知识的方式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杰夫·贝克,《俄勒冈人报》 “《科学碰撞性》充满了科学探险……是一本内容虽渊博却易懂的书。它风格古灵精怪,内容引人入胜,排山倒海的引证更为该书增添了科学可信度。这绝对是一次充满了妙语、华彩和小机灵的令人满意的阅读体验。” ——《胸像》杂志 “(罗琦)写作自选的题材时,总是表现出令人折服的机智和一种低调的自信。” ——哈普尔·巴尼斯,《圣路易邮报》 “在一本书中以审慎、关照的态度写满20世纪人类性爱和性学(在物理、化学、情感方面)的科学研究需要的是一种技能;而能做到机智、幽默、充满乐趣,需要的又是另一种技能。罗琦的第三本书成功地兼顾到了这两点……读者们会发现,书中罗琦加上了许多具有机智感和知识性的注脚,技巧纯熟地预判并回答了许多正文可能引发读者想到的问题……强烈推荐此书。” ——图书馆报道网加星书评 “即便这世上有几千个幽默科普作家,(罗琦)也算得上最滑稽幽默的一个。而且她的选材总是很棒:2003年《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中的尸体,2005年《来世》中的鬼魂,以及这一次《科学碰撞性》中这些真正给力的话题。” ——书单网加星书评 “罗琦对荒诞有一种不知疲倦的关注,本人又有一种疯癫的幽默感,由她带我们去参观那不便示人的边缘科学地带令旅途显得非常愉快……罗琦在(对性爱科学)的突袭后,为我们讲述了各种讯息,关于人类的怪癖,关于那些被误作医学的无稽之谈,以及听来更为痛苦的、那些人类为获性满足而愿意采取的极端尝试。” ——《出版人周刊》 “读者为罗琦机智幽默的风格发笑是自然的,文中有许多写得很好的附注,拿来念给一本正经的人听应该十分有趣。” ——《粘贴》杂志 “玛丽·罗琦为自己的书作研究时,总会做足功课……所以在写作《科学碰撞性》时,她不只是去采访性学家、查阅几个世纪以来的实验室资料——还志愿参加了为科学而做的性爱试验。具体说来,她将自己英勇无畏的先生艾德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家中带去英国伦敦的一个实验室,让一个物理教授为他们动作中的身体(至少是与性爱有关的那些部分)做了实时四维超声成像。很难说她和艾德谁的勇气更值得褒奖,但总之,参与的结果为这本据说献给勇敢研究床笫之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不畏嘲讽的男女的书增添了欢乐的一幕。” ——网络版《新闻周刊》 “玛莉·罗琦将《科学碰撞性》写得如此有趣、惹人发笑,很容易使人忽视她研究选题时的执着与认真。好在,罗琦关于母猪人工授精的故事,以及亲手触摸植入假体的阴茎和亲身在超声成像机中大动干戈的故事,都相对明晰地体现了她在写作这本历史上第一次包罗了性爱研究各方面的书籍时,那种投入的精神。” ——《种子》杂志 -
是高跟鞋还是高尔夫修改了我的大脑?
“我思故我在”的时代渐渐消逝了,如今的现实是“其他人思,故我在”。 你以为大脑的神经生理学本质决定了你的性格?你以为小女孩生来就喜欢粉色,小男孩生来喜欢小汽车?不要被你的大脑骗了。世界不断在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或者你以为他们对你的看法)穿透了你的自我概念,你“被成为”了一个理性有逻辑的男人,一个照顾家庭的女人,或者相反。 可是,如果有人为共情能力付钱的话,男人的共情能力就会突然好起来。而且,女生的数学能力不是天生就比男生差的。人的大脑,其实非常有弹性。 大脑,既不是你的理由,也不是你的借口。你的表现,并不是因为你是一个男人或女人,只和你以为自己是什么样,你觉得别人以为自己是什么样有关。挑战性别和大脑的常识,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破除错觉——不要被大脑刻板印象骗了,认识你自己,给自己更多的可能。 我思故我在?非也,事实上是其他人思故我在。 一张调查问卷,一张纸币,一种颜色,一个词,就改变你的男性/女性行为。男女,强弱,外向内向,职业成就,并不是只由大脑决定,你的自我概念会被穿透,被左右,然后悄悄变了模样。 -
他们应当行走
★2006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历史类) 【编辑推荐】 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到底应该用哪种,争论至今没有停止。 乔纳斯•索尔克和阿尔伯特•萨宾之间的夙怨持续时间比他们的寿命更长。 有一点可以确定,在对抗骨髓灰质炎的斗争中,他们二位都奉献了毕生精力。 而这场斗争迄今仍是美国医疗史上最重大、最具文化特色的胜利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美国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肆虐时期的故事,以及为了治愈这种疾病而展开的竞争,重头戏是索尔克(Jonas Salk)和萨宾(Albert Sabin)关于率先研制出疫苗的比赛。 书中详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家小儿麻痹症基金会成立的过程,这个基金会彻底改变了美国人募集科研资金的方式和对疾病的看法。脊髓灰质炎的研究颠覆了美国政府在允许新药上市前对新药的审批与检验方法,也改变了法律体系对药厂责任与不安全产品的认定方式。 是扣人心弦的科学悬疑故事,也是社会与文化史,是认识战后美国的一个窗口。 【媒体评论】 最引人入胜的科学写作。 ——《芝加哥论坛报》 这部杰出的作品用绝妙的视角审视了科学团体、慈善,以及20世纪美国文化与社会史。 ——《美国史评论》 历史细节丰富,发人深省,故事讲得非常出色。 ——《科学》 奥辛斯基成功讲述了关于脊髓灰质炎之战的传说,还挖掘出了一些已被遗忘的迷人故事。 ——《经济学人》 -
极简医学史
★医学史入门第一选择 【内容简介】 两小时纵观西方医学史 如此全面又如此精悍 只有罗伊•波特做得到 医学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历史,人类一直在为生存与健康而战,这是最原始最普遍的斗争。 本书源自罗伊•波特上课的讲稿,以八个主题概述西方医学史,纲举目张,简明扼要。波特机智风趣,视野广阔,从远古到现代,他为我们描述了人类与疾病的生死存亡之战,告诉读者,面对坚不可摧又变幻莫测的敌手——疾病,医学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到了今天。 【媒体评价】 医学史学家不应只考虑医学技术的发展,还应关照当时的政治与经济环境,以及身处其中的人物之所思所想,并在过去与当下之间建立联系。论这一点,没人比得上罗伊•波特。 ——理查德•霍顿(Richard Horton),《柳叶刀》主编 波特有一种特殊的天赋,能够用令人愉悦的写法梳理庞杂的知识,并加入自己的独到见解。 ——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神经科学家、作家 这本书是一位杰出学者对一个重要话题所做的介绍,读来畅快,信息丰富。 ——杰拉德•格罗布(Gerald N. Grob, Ph.D.),罗格斯大学名誉教授 -
上帝之速Ⅲ——大地的流光
本书是“上帝之速”三部曲的第三部 。 登陆的人们发现新星球并非安宁之地,财资联早已派新舰队登陆了这个星球,开发了太阳能玻璃,并且通过基因修改混合啡多斯的方式把所有的登陆舰队队员变成了奴隶混种人。袭击他们的就是基因突变后从财资联的奴役中侥幸逃脱的混种人战士们。因被误会上帝之速号是财资联的走狗,艾米失去了父母,被变成混种人。而长老也在拯救行动中险些死亡。最后误会消除,为了自由。所有人都联合起来,一起反抗财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