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生死记忆
爱与恨,光荣和卑微,活着和死亡。这是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群像,一个漫长而深邃的行列,通向了今天的记忆。 本书的内容来自于柳叶刀的博客,汇集了其中最精彩的文章,写1960年代的岁月,写那个年代普通人的生活,写那些陷入死亡或从死亡中逃离的人:快板刘、女兵苇、异想天开的冰、打船师傅、怕死的陈医生、老宋啊麻烦你给我点支烟、栀子花开了……,属于那个年代的普通人的故事,淡而坚定的文字肯定能给你震撼。 -
画天
鲁豫说---------- 他怎么能就这样离开我们呢?我以为子尤会永远地笑下去,他的热情让人会忘记他是个带病的孩子,总觉得在他身上会出现一个奇迹,而不是这样的结局。 -
一片叶子落下来
我从哪里来?我会去哪里?为什么要活着?死是怎么回事?一片叶子回答孩子所有关于生命的疑问。 这是一本关于生命的童话,作者以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讲述生与死之间的微妙平衡,文字简单,寓意深刻,最适合用来做生命教育的教材,堪称图文版、儿童版的《相约星期二》。献给所有曾经历生离死别的孩子,与不知该如何解释生死的大人。 书中一片叫做弗雷迪的叶子和它的伙伴们经历了四季的变化,逐渐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的事物,在于给别人带来快乐;明白了死亡并不是代表一切毁灭,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配上表现四季变化的照片和绘画,更营造出温暖的意境。这个发人深省的童话寓言温馨简洁,充满智慧,1982年出版以来,帮助了千千万万人好好对待生死问题,一直让大人和孩子深受感动。 著名儿童文学家任溶溶老先生的翻译文字优美、情绪饱满,读起来感人至深。 -
生命的追问
《生命的追问》里的小女孩儿多么淘气啊,她整天疯跑疯玩儿,爬楼顶撵公鸡还把表姐的蝴蝶都抛洒在秋风里。书里的少女或许有点儿浪漫,她八岁半就喜欢上一个男孩子,她吹口哨唱苏联歌曲还想去跳芭蕾舞。后来书里的少女在村里的小学教孩子们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青年时代的她长发飘飘,她执着地读书学习让眼睛看到更高更远的天空,再后来她就参加了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
生命的肖像
当死神渐渐走近,生命开始消逝,徘徊在死亡线上的人们,生与死的对比,留下曾经与现在的肖像。 一位治疗过无数病人、挽救过无数人生命的医生,临终前经常被噩梦吓醒; 一位音乐家在病床上牵挂的不是他的亲人,而是家里那只陪他度过多年的狗; 一个天使一样可爱的女孩因为母亲遗传的艾滋病,在漫长的住院期间,只是想回到家里,跟邻居的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 一位敬业的警察因为长期值夜班,只能在白天入睡,梦中也会大喊“站住!别跑!警察!”; 一位前政府官员在国家统一后失业,原先享受的高福利没有了,怨声载道,一个劲地发牢骚; 一个曾在纳粹军队服过役的老人心事重重,一言不发,对瓦尔特的拍摄心怀警惕,决不提及自己的那段历史…… 德国摄影师瓦尔特像拍记录片一样,忠实地记录下了这些在死亡线上徘徊的人们。这些图片曾在欧洲引起轰动,它们记录下一些人的生与死,他们中有科学家、官员、警察、作家、银行家、医生、农场主,甚至还有几岁的孩子和刚出生的婴儿。不管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年龄有何差异,摄影师对他们的记录无一例外地是两张照片:一张记录他们活着时的状态;另外一张则是他们死亡后的表情。在这些人的脸上,有不甘心、平静、满怀希望,也有绝望、放弃、哭泣、害怕,还有深深的哀伤。 摄影师的拍摄动机,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在二战中面对死亡时的惨痛经历。 拍摄中,瓦尔特使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类在濒临死亡时的精神状态。编辑成册的图片在欧洲展出销售时,一销而空,接连再版,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但是这组作品却获得了包括ADC金奖和荷赛银奖等纪实摄影方面最高奖项,瓦尔特也被评为德国年度肖像摄影家。 -
最后的日记
克里希那穆提卓而不群的空性,孕育出了无人可以取代的洞见。有幸能阅读他辞世前两年记录下来的这本《最后的日记》,我的心仍然被言词中流露出的对人性的深切期许所撼动。 ——胡因梦 在克里希那穆提众多出版物中,本书是唯一一本在他独自一人时以录音的形式记录下的言论,也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话语。 不同于他以往作品的言词犀利,《最后的日记》以一种平和的语言,缓缓道出生活和生命的真理。在可能的情况下,他每天都迎着朝露或者伴着晚霞,去山上散步,近距离地观察大自然中的万物,与它们融为一体,体悟它们的生存哲学。在那个远离喧嚣世俗、熙攘人群和世间丑陋交易的山谷里,橘树含苞待放,花香弥漫。在每篇日记的起始,你都能看见他用优美的笔调,描绘着这个山谷的美妙。而后,在这些自然生灵的启发下,他会生发出自己的思考,带领你一起进入思想的领域,思索生命的真谛以及死亡的真义。 在书中,克里希那穆提还虚构了一位来访者。这位来访者带着沉重的疑问,神情忧伤,郁郁寡欢。他通常在早晨来访,与克里希那穆提一起喝茶聊天,共同探讨那些困扰他的问题。变化是明显的,他开始变得平和而沉稳,对于生死的思考也愈见豁然。 《最后的日记》并不是一本适合一气呵成地看完的书,而是一本适合信手拈来、随意翻阅的作品。无论是在心浮气躁还是宁心静气的时候,翻开这本带着大师体温的最后感悟,你都会在里面找到适合自己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