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其庸点评红楼梦
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析而言之,她有藐姑仙子的仙和洁,她有洛水神女的伤,她的湘娥的泪,她的谢道韫的敏捷,她有李清照的尖新和俊,她的有陶渊明的逸,她有杜丽娘的自怜,她有冯小青的幽怨…… 本书所选作者皆是“红学”名家或在其他领域卓然成家者,以期读者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认识《红楼梦》。所选文章不以学术观点、文化背景、政治倾向为取舍,在形式上也是长篇宏论与短篇杂感兼收,就时间来说,跨度较大,在做技术加工时,亦尽量保持其原貌;为兼顾学术性与趣味性,不以发表时间先后为序编次。 -
蔡义江点评红楼梦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其原因,不是由于贾府在为宝玉择媳时弃黛取钗,也没有王熙凤设谋用“调包计”来移花接木的事,当然林黛玉也不会因为宝玉变心而怨恨其薄幸……林黛玉之死与婚姻不能自主并无关系,促使她“泪尽夭亡”的是别的原因。 -
大旨谈情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足堪与世界上最优秀的小说媲美。然而,若问她主旨所在,却历来多有歧见,鲁迅曾有精辟的概括:“……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众所周知,毛泽东主席就是把《红楼梦》当作历史读的! 该书分悲情篇、苦情篇、怨情篇、杂情篇、论情篇等几部分,具体入微地分析探讨宝玉与诸钗、宝玉与诸鬟的情恋,以及贾府四春、红楼众生的情恋,并在此基础上宏观地考察论述了《红楼梦》一书的婚情性观念,为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深入解读《红楼梦》提供了一个新颖而独特的视角。全书将可读性与学术性有机结合,语言平易,笔调流畅。 -
红楼梦古画录
《红楼梦古画录》:在二百余年人们热读《红楼》的过程中,有一个特殊的阅读群体——他们是一些早期的红楼“粉丝”,同时又是画家——包括那些给小说刻本作插图的无名作者,十九世纪的文人画家,以及民间的画师们。他们不仅热爱《红楼》,并且用特殊的艺术形式——绘画传达自己的读《红》体验,因而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红楼阅读和接受现象。 -
红楼梦鉴赏辞典
-
还原脂砚斋
古典文学研究丛书。 本书通过深入细致的考证,揭示了有关脂观斋的两份“证言”——《枣窗闲笔》与刘铨福题跋,都不具备台法性和有效性,能证明脂砚斋“存在”的只有数千条批语,亦即他本人的自白。在对脂批垒面整理、鉴别、清点的基础上.作者从“脂现斋‘自由’中的个人信息”、“脂现斋与曹雪芹”、“脂砚斋与《红楼梦》”、“脂现斋与红学”四个方面进行剖析,证明脂砚斋生活在比乾隆晚得多的年代里,他对于曹雪芹著作权的论证,对曹雪芹家世生平的介绍,都是不可靠的,他对《红楼梦》书名的取舍,对小说素材的了解以及创作的参与,也都是经不起检验的。 脂砚斋不是《红楼梦》的“能解者”,更不是所谓“首席红学家”,他对《红楼梦》的“赏鉴”充满荒谬之见,“重评”型脂批更证明了他的晚出。脂批是所谓“原本”的伪证炮制者,又是“探佚”的虚诞信息源。 在本书最后一章.作者以出版于1911年的有正奉为参照系.通过两条“线路”的求证,证明脂砚斋是为了迎合胡适“红学观念”而构建,事后又被“追认“为“关键性证据”的;所谓“脂砚斋之进”、“续书之谴”、“探佚之谜”等等,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挣脱梦魇,回归文学”,是红学研究的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