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亚洲腹地(上卷)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陈星灿、《失落的卫星》作者刘子超推荐!
国内首次完整引进,“西域探险之父”斯文·赫定第四次亚洲探险全记录。
完整展现1899~1901斯文·赫定探险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三年。
◉ 编辑推荐
斯文·赫定第四次深入亚洲腹地考察的实录,
一百多年前我国新疆 、西藏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生动写照。
斯文 ·赫定的游记,一如他的素描,真实、朴素而传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陈星灿
一场非凡的发现之旅,一次动魄的阅读体验。
——《失落的卫星》作者刘子超
这是一部关于探险家的真实日常之作,完整呈现斯文·赫定成果斐然的一次亚洲探险。
全书用类似日记的形式重现在凄凉孤寂的荒野中度过的每一天,记录沿途三年间 6000 多英里路程的波澜壮阔。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现沉睡的楼兰古城,考察古罗布泊风貌,再次踏足西藏高原,向着神圣的拉萨一路前行。
◉ 内容简介
斯文·赫定的第四次亚洲之旅并不顺利,一路惊险连连,从藏北进入拉萨的尝试宣告失败,他和旅队不得不穿过大片未知的土地,回到罗布荒原,为再次进藏做准备。整夜的大风暴过后,一座消失已久的古城—楼兰出现在他们面前,为这支备受打击的旅队带来了巨大惊喜,也为新疆现代考古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最终,他们未能抵达拉萨,但发现楼兰古城、重新界定罗布泊的位置等成果让这次亚洲之旅成为传奇。
-
追逐太阳的航程
这是一次探险之旅,一艘二百多年前的瑞典木帆船哥德堡号被原汁原昧地还原出来,此时,她的桅杆上已扯满了风帆,即将去搏击21世纪的风浪。狂风、巨浪、寂寞孤独甚至海盗都可能盯上她那木制的流线型的身躯,这艘 1000吨的帆船能一路平安吗? 这是一次新奇之旅,来自瑞典、西班牙、巴西、南非、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一批年轻人将轮流登上哥德堡号担任见习船员,他们拥有的现代知识和经验能帮助他们适应和驾驭这艘18世纪的帆船吗? 这是一次友谊之旅,她将满载着从她的原型母船中打捞上来的中国瓷器和丝绸,在经停五大洲上的五个国家后,驶向她二百多年前的目的地——中国。 这是一次浪漫之旅,她将随着三大洋上的季候风,追逐已经南移过赤道的直射阳光,绕非洲好望角,一路航向东南,直至2006年7月,哥德堡号与悬挂在她风帆上的太阳一起到达北回归线上的中国广东。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决定把这本记录了哥德堡号航行过程中点点滴滴的书定名为《追逐太阳的航程》。 -
海岸以东·纽约
《海岸以东•纽约》介绍了从洛杉矶到圣迭戈,再到中部的盐湖城、三州交界的黄石公园,最后到纽约,一路感受了美国慵懒舒适的西部海滩,空旷辽阔的中部原野,以及繁华忙碌的东部大都市。这是作者在美国旅行的经历,记录了旅途中感受到的文化、艺术、宗教、建筑的精华,以及在旅途中遇到的有趣故事、惊险经历,并记录了美国的生活方式、形形色色的人,希望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并不专业的镜头呈现出自己印象里的美国。 -
去他的飞机!-我脚踏实地环游世界
赛斯和他女友都痛恨飞机,因此他们决定进行一趟没有离开地表的环球旅行,不管是双脚、脚踏车、巴士、渡轮与火车……都可以,总之就是不搭飞机! 最后,他们决定辞掉工作,退掉房子,寄存家具,搭货轮、游轮和渡轮,坐黄包车、摩托车和公交车,驾车横越澳洲内地,骑自行车穿过越南,更搭乘看似永无止尽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从俄国的一边到另一边,在地球上漫步。 货轮中,房间贴满波霸美女相片的船员房间,唯一有穿衣服的相片是他的女儿;在往海参威的火车上,亲眼看见五十四个人挤进了三等舱,天啊,当中还有人带着一条鱼上车,我开始同情他们了…… 通过本书,作者带我们回到一个更浪漫的时代。在那里,“旅行”代表从一个偏僻小站到另一个偏僻小站,在地上跋涉,历尽千辛万苦,以及交通工具上的种种奇遇,而多数现代长途旅行者却只要在三万五千英呎的高空飞越即可。 -
老巴塔哥尼亞快車
「我生命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住在不屬於我的地方, 我一直是個不折不扣的異鄉人。」 ──保羅‧索魯 「我感興趣的是在晨光清醒後的故事:從熟悉到有點陌生、到頗為新奇、到全然不識,最後到置身於奇鄉異地。重要的是旅程,而非抵達;是旅行,而非降落……。我於是決定做個實驗,隻身隨著火車,從麻薩諸塞州的梅德福向南奔到不能再遠的地方……。」 單是為了一個再單純不過的「實驗」的念頭,作者保羅‧索魯不設定旅行目的,也不預期行旅的心情,只帶著一副沾沾自喜的如逃犯般落魄的模樣,展開一場從北美到南美別出心裁的漫長旅程。 在旅程的起點,保羅‧索魯選擇湖岸快車與他一同登場。平穩前行的列車上,他讓別人的終點站成為自己的起始,晃晃盪盪地揭開與空間的對話之旅。整個旅程由二十二種火車接力式地串聯而成,且以不同風貌呈現奇麗多變的旅行情味。如橫跨美國六州的孤星號,像櫥窗般透視出墨西哥的衰頹與肉慾的阿茲提克之鷹,橫越重山駛往秘魯的山脈列車;還有穿行國界、路程長達一千哩以上的泛美特快車……最後,為旅程畫下句點的,則是有百年歷史、速度也如年邁老牛的老巴塔哥尼亞「特快」車。 一場孤獨的旅程,二十二種不同風情的火車,隨著悠長的汽笛鳴聲,讓一幕幕真實上演的旅遊過程,有情有味地在《老巴塔哥尼亞快車》一書中重現。 -
一个人的欧洲
艺术是否必须有用?旅行是否必须有意义?从事艺术评论的年轻笔者一个人背上书包,以美学方式游遍欧洲十二国。她以私人化的视角,借助旅行为载体,将生命里的一段真诚与读者分享。生活经历,艺术思维,人文情怀都在其中,用文字与镜头打造一个她独有的欧罗巴王国。旅行,无论几人成行,最终都是一个人的事,同行者,偶遇者,无论身分,最终都成为过客,只有所感所想成为记忆中的永恒。旅行中有酸楚,亦有美好,她在北极圈遇见北极光,在丹麦寻找安徒生,在巴黎舞一曲探戈,在西班牙遇险,在匈牙利吟唱布达佩斯之恋,在爱沙尼亚寻找挪威的森林,在瑞典聆听小津安二郎的樱花物语……在路上,人比风景精彩。 ——“人选择旅行并非是为了逃避现世,一旦踏上了旅途,最初的目的就在步履中消弭,行走自成因果。” ——“内卡河蜿蜒流淌,穿过整个图宾根市。河岸旁的堤岸上坐满年轻的学子,他们荡着双脚,在阳光下安静地看书。街上的旅人走得缓慢,提着菜篮的妇人笑着和我问好。这儿还是德国吗?” ——“我更痴迷于观看戈雅早年所绘的线稿,黑漆漆的细致笔触描绘着魔鬼撒旦与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中的各种神怪,以及欧洲当时的瘟疫情况与人类的病痛……这一切都难以在其他博物馆中看到,人们一直以为这位画神是光鲜亮丽的,到了普拉多才发现,这显然是个误读。” ——“眼下再看,我发觉巴赫最好的地方,其实是他的快与停。停下来写一段‘巴赫乐旨’,他亦知道,复合音乐所承载的庞大的、错综复杂的体系并非他能在生前解决的,所以留下赋格并称其为艺术,冠以这悬疑的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