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妮日记全集
安妮·弗兰克基金会唯一官方授权简体中文译本
唯一由《安妮日记》源语种荷兰语直译版本
作者安妮·弗兰克入选《时代》杂志“20世纪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
改编动画电影《安妮在哪儿》(Where Is Anne Frank)入选2021年戛纳电影 节官方评选
…… …… …… …… ……
《安妮日记》是二战期间,德籍犹太人安妮·弗兰克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1942年6月12日到1944年8月1日)。十六岁的少女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凋于纳粹集中营。安妮把日记本作为假想的收件人,以写信的方式倾诉心声。
日记中记录了她在成长过程中与母亲 发生冲突的困惑、对战争的看法、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见解、对爱情的憧憬和对人性的探索等。战争结束,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决定完成女儿的夙愿,将日记出版问世。
除日记外,本书还收录了更多罕见的故事、信件、图片资料。
-
攀登尼采
⭐️两代哲学家跨越时空的对话
⭐️重走尼采的哲学现场,在知行合一中领悟哲学
⭐️在中年危机来临时,从尼采的哲学中找到救赎
⭐️从平庸到超越,如何理解尼采推崇的“超人”
⭐️追寻何为真正的“回归自我”
⭐️如何将深奥而遥远的哲学,运用到我们真实的生活中
————————— ———
这是一个关于两次哲学之旅的故事:一次发生在约翰·卡格的青年时期,19岁的他只身前往阿尔卑斯山,在群山间寻找尼采写下名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灵感之源;另一次则发生在17年后,人到中年的卡格已经为人夫、为人父,在截然不同的心境之下携妻女重上阿尔卑斯山,再度与尼采的困境与救赎相遇。
何为“超人”?如何“成为你自己”?这是尼采哲学中两个极为关键的命题,而本书作者卡格认为,这两个问题在某个层面上可以合而为一。“超人”是对平凡自我的超越,但实际上也正在“自我”之中;“自我”并非一个被动存在于某处等待我们去发现的事物,而是一个在不断积极变化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的形象。
攀登尼采,是攀登尼采走过的崎岖山峰,是攀登尼采哲学中的精奥之处,也是在攀登的姿态里叩响与尼采理想的共鸣,在人生无可避免的坠落处,找到那条回归自我的“超人”之路。
————————————
两次攀登尼采的哲学之路,两代哲学家的跨时空对话
在本书中,作者以新一代哲学家的身份重走尼采的阿尔卑斯攀登之路,将旅程中自己的感悟、困惑、惊喜、绝望、震撼、释然真实记录下来,眼前的风景、自身的境遇、尼采的人生、哲学的碰撞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场两代哲学家之间无形却又如有实质的精彩对话,带给读者奇特的阅读体验。
从“绝望之路”转向“光明之路”,用尼采的哲学思想回应进退茫然的人生困境
尼采人生中的困境与救赎,曾经通过哲学的呐喊而完成。本书作者带着为人夫、为人父、进退茫然、生活失去热情的人生困境与尼采的思想重逢,反复叩问找到人生出口的方式何在,最终将尼采的哲学思想剖析透彻,也将自己的哲学观点融入其中,为读者提供一条可能通向自由的光明之路。
美国国家电台年度好书、《纽约客》《纽约时报》推荐
本书名列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2018年度好书榜,《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纽约客》《大西洋月刊》等各大媒体相继撰文推荐。英国哲学家奈杰尔·沃伯顿评价,本书“是关于哲学如何关照人生的严肃讨论,而这种讨论是通过作者个人的部分人生经历来呈现的。本书内容可读性强又趣味盎然,但并不显得松散随意,体现出了作者非常优秀的写作技巧”。
-
王羲之放鹅记
“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贡布里希的这句名言,对于中国古代艺术似乎尤其适合。中国古代艺术与中国哲学一样,首先关乎的是人,人心的,人性的。所以,古代书画的欣赏,讲起来,最好还是先从其创作者讲起。这本书正是这样的尝试。有传奇,有故事新编,有博物学,有艺术史,有民俗学,有寓言 ,有志异,有幻想,在这其中,王羲之、米芾、韩干、宋徽宗、杨凝式、倪云林等等遥远的庙堂上供奉着的古代书画大师忽然以一种活生生的方式,或诡异,或日常性地在各种奇异的故事里呈现。这些创作者人活起来,随之,他们的那些作品似乎也跟着鲜活起来了。
* 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家的故事新编
* 中国传统笔记小说在现代汉语里的复兴
如鲁迅说的“古颖艳异”
*
在芥川龙之介与王小波左右
在《世说新语》与《山月记》之间
*
风行水上(高军)、黄晓丹、何大草 推荐
-
被忘录
青年插画师忘川山人首部新水墨诗画集
一天里的生老病死,一瞬的贪嗔痴慢疑
◎ 编辑推荐
☆ 国内知名青年插画师、平面设计师忘川山人首部个人作品集。
★ 收录彩墨画80余幅、随笔诗200余首,分享生活中的一些“小画”与一些“小话”。
☆ 书中常常弦外之音,嬉笑怒骂中尽显俏皮可爱,畅读令人醍醐灌顶。
★ 正所谓尽显生活中“一天里的生老病死,一瞬的贪嗔痴慢疑”之全貌。
☆ 全书4色印刷,裸背锁线工艺,附赠「春桃 夏瓜 秋柿 冬梨 」4枚彩墨画片。
★ 别羞怯,因这余生,皆是启蒙。
◎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内知名青年插画师忘川山人首部图文随笔集。作者常年在微博记录分享生活中的一些“小画”与一些“小话”,其悠然自得的生活巧思、处事哲学一度斩获了读者的喜爱。书中收录彩墨画约80幅、短诗200首,翻读时不由感叹其画中有诗,诗中有灵,生活有趣。书中内容常常弦外之音,嬉笑怒骂中尽显俏皮可爱,畅读令人醍醐灌顶。正所谓“一天里的生老病死,一瞬的贪嗔痴慢疑”尽收其中。即使身陷生活窘态,也切莫急躁焦虑,因这余生,皆是启蒙。
-
一切为戏剧
一部好戏是如何诞生的?什么是戏剧制作人?怎样开拓戏剧市场?……
本书为中国舞台领域代表性人物,央华创始人、艺术总监、制作总监王可然从业十余年来的工作心法和剧场理念分享。书中从如何看待观众与舞台的关系、怎样和导演及演职人员展开协作、如何带好一支戏剧团队等多个角度,结合《如梦之梦》《犹太城》《雷雨》《雷雨·后》等央华重要戏剧作品的创作实例,辅以大量剧照和创排现场的图片实录,分析戏剧制作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列举值得借鉴的工作技巧,讲述诸多与演员、导演合作的幕后故事,表达了对中国戏剧创作和戏剧市场的认知、判断与期许。
观看戏剧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对戏剧人来说,作品的最后一个句号,要画在观众的掌声上。
-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格非万字导读
◆ “卡夫卡就是⽂学本⾝,正如莫扎特就是⾳乐本⾝。”
◆和小职员出身的文学大师卡夫卡聊聊天,逃离眼前的办公桌,进入属于你的阅读世界。
◆1920 年至1923 年,卡夫卡在他的生命最后四年里,向十七岁的青年古斯塔夫·雅诺施传授关于文学的一切。最生动的一线记录,还原一位文学圣徒的真实形象。
◆卡夫卡在本书中既谈论文学、写作、艺术的日常思考,也谈论工作、人的自由、家庭、城市生活等普世话题,金句频出,十分精彩。
◆1951 年初版后 翻译成十几种语言、蜚声国际文坛 与《歌德谈话录》并称为德语双璧。
本书是弗朗茨·卡夫卡的谈话录。
1920年,文学青年雅诺施初次拜访在保险公司任职的卡夫卡,从此开始了一段亦师亦友的情谊。两年多的时间里,无数次办公室里见缝插针的聚谈,或是漫步在布拉格的边走边聊,围绕文学、艺术、阅读、写作、自由、爱情、孤独等话题,卡夫卡展开了一系列洞察人心的思考和表达。他用书建起屏障,抵抗自己的局限性和惰性,抵抗眼前的办公桌和椅子。雅诺施记录了这些闪烁着思想火花的句子,让我们有幸听见这位文学圣徒的真实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