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感觉开始
《从感觉开始》收录“从感觉开始”、“信号、句子与词”、“关于语言的讨论”、“论名称”、“论大小”、“哲学概念翻译的几个问题”等文章。 -
沉思录
这是一位有着强烈道德感的统治者的内心独白,是一部写给自己看的书,是自己与自己的12篇对话。书中,奥勒留考察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宇宙与人生的关系、理性与欲望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剖析了他本人独特的内心世界。信奉斯多亚学派哲学的奥勒留,强调人要过一种理性的生活,身体听命于心灵,感情服从于理智。作为人,一方面要服务于社会,承担起责任,另一方面又要培养自己的德行,保持心灵的安静和自足。 作者是古罗马的皇帝,在政治上他没有留下什么丰功伟绩,但这本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沉思录》却被无数代人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该书一直被认为有“一种甜美、忧郁和高贵结合在一起的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的高贵,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和身处乱世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 作者本人经历过不少磨难和痛苦。公共职责的沉重和个人的遭遇使他陷入了悲观之中,而他能坚强地生活下去,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哲学性的沉思。 -
从今天起,不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本书为刷爆朋友圈的理性担当公众号:油炸绿番茄 创始人,新概念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壹心理2015年度*专栏作者斑马首次结集出版。 ·网络自媒体热转作者,十点读书,清华南都,HUGO,思想聚焦,彬彬有理,不畏将来不念过去,壹心理……等大号头条转发。累计阅读超过2亿次的爆文,这不是鸡汤,这是关于生活的全部真相。 ·写给那些被世俗捆绑,被别人的眼光束缚,不敢做自己,在规矩和自我之间徘徊不定,始终心怀忐忑和不安的人。用犀利直接却不缺少善意,戳穿真相却心怀温暖的文字告诉他们:别人眼中的妥善和完美,都比不上让自己欢喜,真实的日子只与自己有关。 ·畅销书作家李筱懿、余点、艾小羊,独立女性自媒体大号HUGO ,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张洪忠 重磅推荐。 在这个人人都追逐成功,认为有钱有权有颜值才是人生赢家的时代,人人都活得太焦虑。 越来越搞不清楚,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这本书里,写了这样一群人。 有赚了很多钱,却依旧找不到安全感的女强人。 有每天加班到很晚,以为自己足够勤奋努力却并没有得到升职加薪的小白领。 有长相平庸能力一般却信誓旦旦非豪门不嫁的大龄女青年。 有被人嫌弃情商低不够圆滑世故却拿到了国际大奖的科学家。 …… 他们真实地挣扎着,如同你我一样。 他们想要做到让人艳羡,成为旁人眼中的完美,却日渐迷失了自我,越来越不快乐。 我们没有必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别人眼中的妥善和完美,都比不上让自己欢喜,真实的日子只与自己有关。 -
向明天撤退
《向明天撤退》收录的104篇文章,选自作者近年来为多家报纸、杂志撰写的都市随笔专栏。内容涉及都市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情感困惑、职场挣扎、盲从趋同、边缘心态等多个方面。作者以轻松搞笑的姿态、诙谐幽默的语调,在细述当下都市时尚生活的尴尬世相之余,不无冷静剖析及无奈反思。 -
捕梦之乡
《捕梦之乡——<哈扎尔辞典>地理阅读》是陈丹燕旅行汇系列作品,陈丹燕的地理阅读带来了与以往不同的旅行和阅读模式。因着对小说《哈扎尔辞典》的喜爱,陈丹燕带上小说前往作者帕维奇的故乡塞尔维亚,从那里找寻和重获文本里或虚构或真实的时间与空间的痕迹,用陈丹燕自己的话说“带着自己的身体走进小说坏境里,这样的阅读总是激起读者心中奇异的梦幻感。而将自己的身体带到贝尔格莱德,带到作者的家里,来到小说最初出发的源头——作者的床上、枕上、笔记本边上,短暂占有这些私人领地,一个读者疯狂的梦想实现了。” 当陈丹燕踏上这个静谧宗教与喧嚣炮火交织的异域世界,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指引着这位东方作家的旅行,而那些遗落在小说《哈扎尔辞典》里的蛛丝马迹也开始在现实世界的真实中一一显露。 作者循着小说的阅读脉络回溯了伊斯兰教的静谧精致、东正教的严肃幽远,以至多神教时代古希腊式的原始优雅……而脚步踏遍了巴尔干和小亚细亚的大片地区,最后她发现,在这条历史-地理脉络上,不管是在起点还是终点,她始终徜徉在帕维奇的“捕梦之乡”之中。作为一个读者来说,能够带上自己喜爱的一本书,前往一片与这本书互为匹配的土地,享受阅读和旅行带来的喜悦感动抑或是寂寞忧伤,是一种幸运。陈丹燕与她的读者分享了这份幸运。 这本书紧紧贴合了当下的“塞尔维亚热”“土耳其热”,同时又跳脱出一般旅行书的模式,融入作者自己的深刻思考,捧书阅读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旅途中与世界、历史、文学真挚的感情交流,而放下书便难以按捺跟随文字行路远方的激动和渴望,如果想看看这个静谧宗教与喧嚣炮火交织的异域世界,一定绕不开陈丹燕的《捕梦之乡》。 -
一曲微茫
张家十姐弟中,充和与大弟宗和最亲,不仅因为他们年龄只相差一岁,更由于二人对诗词、昆曲、书法等的共同爱好。清华的谷音社,青岛、上海、南京的曲会,抗战期间高校云集的滇黔地区……均留下过他们的高吟浅唱、曲声笛韵。 1949年,时局动荡中,充和随丈夫傅汉思移居美国,宗和则留在黔地任教,从此路远山遥,天各一方,不复相见。唯音书不绝,穿越重洋,互问短长。从1949年4月15日充和赴美后收到第一封信,到1976年12月8日宗和去世前发出最后一封信,近三十年时光辗转纸上。如算上此后充和与宗和女儿以䇇的通信,真正是历经半个世纪。内容由养花种草、衣食住行、曲人故旧谈到诗词书画、文学历史……抛去浮华与造作,字字情真意切,笔笔简单有味。 三百余封书信,三十多万字,今由宗和女儿以䇇与学者王道整理出来,几乎全为首次披露。小字蛮笺,既是张家如水斯文和姐弟情谊的见证,也是特殊年月里,个人命运为时代裹挟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