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左传正义
出版说明 “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种,历代尊为儒家经典,故称为“经”。其成书年代各不相同,上自上古,下讫秦汉。其内容极其广泛,包括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经济、语言文字、伦理、民俗、地理、科技、典章制度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历史文献。 《十三经注疏》明代有监本和汲古阁本,因辗转翻刻,讹谬百出。清嘉庆中,著名学者阮元裒集宋本重刊,并广校唐石经等古本,撰校勘记附于诸经卷末,成为一代精校本,素为世重。我社现以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江西书局重校嘉庆二十年(一八一五)阮元主持校勘重刻宋版《十三经注疏》本,采用四拼一形式影印出版。经文句读则采用近代著名国学大师蕲春黄季刚(侃)先生《白文十三经》断句。黄季刚先生治学严谨,深谙文字、声韵、训诂之学,于《十三经》章句之学用功尤深。平生曾数次校读清刊《十三经注疏》,又于一九一四年商务印书馆刊印之《白文十三经》上施加句读章句。黄氏句读,深究古训,审度辞气,探其义旨,反覆推究,允称精确。惜其《十三经注疏》校读原本已佚,幸《白文十三经》校读本尚存。一九八三年,本社曾据其原稿影印出版,今复据其经文句读,过录断句于《十三经注疏》中,以助阅读。原书句读,施用多种符识,为简便计,均改用圈号为断。又《仪礼》一书,黄氏据旧注分章析段,并加标题,颇与清刊本不同,亦标记今本之上。谨此说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7月 -
春秋史
《春秋史》是一位大学者所作的通俗史,将极其深奥繁复的考证化为极通俗浅显的白话文,体例谨严,文字通俗,是当今不可多得的一部关于春秋历史的著作。《春秋史》纵横会通,将二百四十二年的春秋时期的周以及各主要封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关系各方面的发展变化脉络梳理的清清楚楚,将我国动荡变化最激烈时期之一的春秋时期的各个方面动态的展现给读者。 -
春秋那些事儿(春秋五霸卷)
春秋那些事儿:春秋五霸卷,ISBN:9787500846185,作者:江湖闲乐生 著 -
春秋谷梁经传补注
《春秋谷梁经传补注(套装上下册)》为清人十三经注疏中的一种,其内容是对《春秋》三传之一的《谷梁传》在吸取前人注疏成果基础上所作详细的补注补疏,网罗面广,内容翔实,考订精细,是研究《春秋》经与《谷梁传》的必读参考资料。 -
春秋公羊传译注(上下)
凡 例 一.《春秋公羊傳譯注》以1980年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之《春秋公羊傳》爲工作底本。錄取《公羊傳》原文一概據守底本,但編輯體例略有變化:《譯注》以春秋十二公先後次第爲各篇章標題。各公後括注其在位公元紀年的起訖,附注该公在《十三經注疏》底本中的卷次起訖。各公之下,一年作爲一個單元。每一年中又據內容的多少分为一、二、三、四節不等。每一節都包括原文、譯文、注釋三方面內容。因爲讀《公羊傳》須臾離不開何休《解詁》,故每一節原文之後括注中華書局縮印本《十三經注疏》的頁碼及上中下欄,以方便讀者查閱原文、參考《解詁》。 二.解經是本書的側重點。《公羊傳》爲今文經學,兩漢以後一直遭受冷落,處于沉淪境地。因此,無論是學術界還是社會上,都覺得今文經的經意晦澀難懂,甚至怪誕。《公羊傳》几成絕學。鑒于這種情況,《譯注》除了在古漢語字詞的注釋上下功夫外,更着力于其經意的闡發和詮釋。 1.原文謹遵底本。誤字、衍文加圓括弧標記,奪字、校正的誤字加方角括弧標記。 2.譯文,以忠實原文的直譯爲原則,盡力兼顧疏通文意及傳達經意的二元目的。譯文當中加圓括弧的文字是超出原文字面直譯的文字,或是隱含於原文之內的內容,或是輔助理解的注釋性文字。 3.注釋,根據掃清文字障礙及解經的雙重需要選擇條目,或字、或詞、或詞組,或句子。在古漢語字詞的音義的注釋方面,從專書語言研究的角度出發,以實詞、虛詞並重爲原則。對于包涵經意的詞、詞組、句子則根據公羊家的觀點給予比較詳細的疏解,必要時摘引古文經及其他典籍的說法,其見解相同者可以相互印證或補充,意見相左者以資對照思考、研討,時或略陳自己的淺見。《春秋》的宗旨是以史實說法、借事明義,但其史實交待過于簡略,不利于理解經意,故此在注釋中會補充交待一些歷史事實,其主要依據是《左傳》。 《春秋公羊傳譯注》是在本人《春秋公羊傳辭典》的基礎上完成的。緣于體例所繫,《譯注》在經意方面的注釋往往比《辭典》詞條的注釋更詳備一些。同樣是體例所繫,《譯注》在專書語言研究方面提供的資料及詮釋則顯得不周到、不系統,那只能見于《春秋公羊傳辭典》了。 三.關于注釋中互見的幾種類型。 有一些被注釋的條目雖然反覆出現,但沒必要一一互見,如各篇章中的魯公,在本篇之內,只于第一次出現時出注,以下不出注也不互見,出現在其他篇章中時則出互見條。還有一種情況,如古代盟誓有其特殊的儀式,但“盟”是個常用詞,則在其首次出現處設主條,其餘只在諸公第一次結盟活動時出互見注,此亦是對該公第一次國際聯盟活動所作的提示,其餘不出互見注。 互見中的“見某”: 1.同一個人,無論稱謂是否相同,詞條互見。《春秋》對于諸侯是否記卒記葬,用什麽稱謂記卒是有其書例的。有的記卒又記葬,有的只記卒不記葬,有的既不記卒也不記葬,其中多有微言在。故其主條,首選記葬的稱謂,此類多爲諡號,屬于正常死亡一類;不書葬者選記卒的稱謂爲主條,此類則或名、或爵、或爵加名,情况不同。凡此,主條皆在後面的篇章,即均見於後。爲了便于讀者查檢,互見詞條有時作一些小提示性的簡單注釋,使互見條之間關係明顯、繫連醒目,如“晉厲公”的主條是“州蒲”,那麽其互見條中提示“晉厲公,名州蒲”。又如主條爲“鄭伯睔”,其互見條提示“鄭成公,名睔”。凡此類以名或爵加名爲主條者,多爲被弒國君,或只記卒未記葬的國君。 2.對于未記卒也未記葬的諸侯,於其首次出現設主條,互見者則見于前面的篇章,此類多爲爵稱。 3.卿大夫,均在首次出現處設主條。卿大夫有大夫的書例,有時會隨褒貶不同,其稱謂有所變化,但都比較好辨識,故於互見處不作特別標志。 互見中的所謂“參見”條,是內容相關,有互補作用的條目。 四.關于異體字的處置。原文以基本上忠實底本字形爲原則,底本中屬於刻工誤筆、避諱字則徑直改正。翻譯、注釋大致採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1964年聯合發佈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規定的新字形、《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規範字爲准。 傳世先秦古籍中,“于”“於”在意義與語法作用相同的情況下,多混用無別,但《譯注》之《公羊傳》原文中之“于”“於”完全忠實於底本,所引用之《左傳》及其他經書也忠實於《十三經注疏》原文。其餘譯注行文中則無所拘泥。 -
读罢春秋不成歌
市面上,通俗讲史的书正多,其中关于春秋的,也已经有了不少。 既然又添了一本,就有责任说明一下,这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想了想,似乎可以说这么几条。 第一,本书没有翻译《东周列国志》。 这条拿出来,实在有点荒诞。《东周列国志》是小说,和《三国演义》一类,谈历史不能从小说中找材料,这还值得一说么? 但在这年头,或许还真有必要说一下。虽然,本书也绝非什么正经著作。 第二,本书比较短。 春秋时期,差不多三百年历史,《左传》里提到的人物,就有2000多个。展开来写,很自然就会写好几本书。我比较懒,只勾勒了一下主线,所以一本书就写完了。所以,这书也许适合同样比较懒,不想看好多本书的读者。 第三,本书没什么新意。 现在流行的,是《原来,这才是×××》、《×××应该这样读》之类的书名。这样一张嘴就发千载未发之覆的派头,或者有益于销量罢。我虽然想跟风,却实在鼓不起勇气。 何况,本书也确实没什么新意。这书是讲稿的底子,给本科生、大专生上课,首先的责任是把一些常识讲清楚,是把前辈学者的见解,用通俗的语言介绍出来。而且据我的经验,对只在中学教育和电视剧里接触过历史的人来说,让他们面对许多并无新意的东西,就已经够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了。 第四,这本书不指导人怎么取得成功。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句话我很喜欢:“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有些问题,谁也别指导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