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病百讲
《语病百讲》大致分为四个板块:病例、诊断、辨析和链接。《咬文嚼字文库》是一套开放性的丛书。它以语言文字的研究和运用为主要内容,由咬文嚼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并组织出版。“慧眼书系”是其中的一个系列。该系列共出版六本,包括:《字误百解》、《字辨百题》、《词误百析》、《词辨百话》、《语病百讲》、《标点百诊》。《语病百讲》为该系列之一。 《语病百讲》的特点有:内容具有针对性,经验具有实用性,解析具有学理性。 《语病百讲》特别适合三类读者阅读:媒体从业人员、中学教师和高校文科学生。 -
剑桥语言学笔记
本书是作者裴文在剑桥大学研修期间的语言学成果之一。她遍览剑桥大学东方研究系图书馆、现代及中世纪语言学系图书馆以及剑桥大学图书馆的语言学藏书,就其中的五十七部世界重要的语言学著作进行介绍、分析、评述,并阐发自己的语言学思考以及对语言学基本问题的追问。读者可以藉此了解世界语言学的主要趋势,同时,也可以藉此分享作者对语言学的深入思考。 -
简明拉丁语教程
《简明拉丁语教程》内容简介:亚平宁半岛的中部地区(罗马周围地区)被称为Latium(拉丁姆),这里是拉丁语的发源地。最早的拉丁语铭文出自公元前六世纪,而大约在公元前250年拉丁语作者开始创造出比较多的文献文学作品。在罗马人统治迦太基和希腊时,拉丁语已基本形成(约公元前130年),此后基本上没有很大的变化。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年)和奥古斯都(公元前63年公元14年)的时代被称为“古典拉丁文学的黄金时期”,但被保存的拉丁文献大部分来自古代晚期(约公元150年到600年)和中世纪(约600年1500年)。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重视古典拉丁语的风格,而欧洲近现代的种种教育运动和启蒙努力都和拉丁语教学及拉丁文学有关系。 -
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
许多语言及方言的归属问题一直是备受争议的问题。传统的语言分类方法,凭经验作定性分析,却无法作语言之间亲缘距离关系程度的数量描述。因此相关结论的可信度均值得重新商榷。《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的目的是根据计算语言学的原则,利用计算器手段以及分子人类学和词源统计法等先进方法,对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的发生学关系做出科学的测定和分类。运用距离法和特征法来描述语言之间亲缘距离的程度,全面且系统地评价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的亲缘关系,从而作出科学的分类。所使用的数理树图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所有语言的相互关系,并可以发现一些有意义的理论问题,例如预测不同词的变化速度和替换方向以及计算出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分裂的年代。《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的意义在于建立起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的数学模型,建立基于语言遗传信息的系统树与基于生物遗传标记的系统树的亲缘距离以及地理分布距离的比较研究基础。这是运用计算语言学结合遗传学来处理中国语言信息的开创性研究。 《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运用词源统计分析法及分子人类学方法对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作出数理分类以及亲缘阐系程度的描述,并通过树枝长短来表示距离关系,显示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的类簇和分级层次。同时计算出汉藏语系诸语言的时间深度,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研究发现,一种语言中不同的词汇范畴具有不同的变化程度,即使是基本词汇的变化程度也不能假定为一种相同的值的理论。斯瓦迪士(Swadesh)的词表虽已成功适用于世界上上千种语言(“罗赛塔计划”Rosetta Project),但却无法用中国的语言来验证。本研究认为斯瓦迪士的100词可以用作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分类的标准。《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具有语言理论上的贡献。 从分类的结果看,更正了一些传统的错误分类,对解决学术界长期以来因传统分类引起的争论,提出了更科学的方法和结论:如畲语的归属;研究证明白语、羌语、土家语应当分别独立为一个语支;临高话分别跟黎语和壮语的亲缘关系最近,而传统的分类都认为临高话只跟壮语关系最近,而与黎语关系最远,临高话与黎语体现为不同语支之间的关系。 从语言进化树形图的结构变化,提出应当重新检讨传统的西方历史语言学的谱系分类的框架,即仅仅只在一个语言的平面上,人为地划分语族、语支、语言、方言,这种方法太过于简单,并已过时,体现不出语言的分屑和整体结构。从树图看,语支这一层次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呈动态状态,并且是多层次的,即不止一个语支,树图的每个分离点都可等同于“语支”的位置。语言进化树形图能够改进传统的分类理论,更好地反映语言的分层和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们采用每千年保留率的平均值的计算方法,不仅仅计算出每对语言的分离时间,而且计算出树图各个分离点的分离时间。我们的计算结果不同于许多语言学家已有的看法。其结论和考古学与人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一致。希望揭示东亚语言与民族演化进程的特殊性以及历史比较法的局限性。 《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还认为南岛语族生活在以华南为中心的广大区域,约4000 B.P.开始分离,并经东南沿海或西南——中南半岛向台湾及南洋群岛扩散。 研究发现南方汉语方言具有“地域共同传统”,即一个地域内的许多不同的区域性文化,彼此之间的交往对于形成这个地域的共同特征具有很大作用。语言学主流研究中的“汉民族中心主义”理念已经过时。 传统的历史语言学主要依据由专家知识出发的系统化经验法则,重建“想象”中的古代语言,但无法直接验证。《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的分类与传统分类相比较,虽然材料和方法不同,但分类的结果与传统分类大致相同,并能发现传统定性分类的缺陷。《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的研究方法与传统语言学研究不同在于:这种方法可以用公式来推导,并可反复使用和验证。这对解决长期以来的学术界因为传统的分类而产生的争论,提供了一个数理分类的样品。而这种成功的范例的研究方法,可推广至更多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 -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贺阳的研究的突出优点是对什么是“欧化现象”不仅仅是列举而是加强了论证。某种新兴的语法现象是汉语原来没有的,是受西方语法影响而产生的,并且是什么时期在哪些作品中最先出现的;有的好像是一种新兴的语法现象,但是汉语过去有过,只是没有得到广泛运用,后来受西方语言影响才推广开来的;有的是汉语原本可能产生的格式,但处于萌芽状态,过去长期没有发展,只是在西方语言影响的触发下才蓬勃发展起来的,等等。作者引用历史文献,进行了详尽的统计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得出了可信的结论。作者在第九章“语序的欧化现象”中对现代汉语书面语连词的使用和主从复句的语序的欧化现象的论证,十分细致,说服力极强。对这些欧化现象作者也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讨,指出欧化现象相对而言是“突发’’的,不是“渐变”的;“欧化现象”限于书面语,而且书面语的欧化也受语体制约,正式语体受影响比较明显,接近口语的文学作品等就影响较少。理论探讨尽管是初步的,但是今后完全可以再作进一步研究。 ------- 目录 序 第1章 引言 1.1 本书的宗旨和目标 1.2 汉语与印欧语接触的历史回顾 1.2.1 五四前汉语与印欧语的接触 1.2.2 五四白话文运动与汉语欧化 1.3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1.3.1 汉语欧化现象的研究 1.3.2 研究涉及的主要问题 1.4 本书的方法和材料 第2章 动词、形容词的欧化现象 2.1 以谓词为中心语的定中结构的复苏和发展 2.2 “N的V”结构的兴起和发展 2.3 “NV”结构的兴起和发展 2.4 “PP的V”结构的产生和发展‘ 第3章 代词的欧化现象 3.1 第三人称代词在书面上产生性的分化 3.2 指物第三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增加。 3.3 指物第三人称代词产生复数形式 3.4 指物第三人称代词做主语现象增加 3.5 关于人称代词受定语修饰 第4章 区别词、数量词的欧化现象 4.1 区别词的发展 4.2 数量词的发展 4.2.1 复合量词的产生 4.2.2 “一+量词”名词性标记用法的兴起和发展 4.2.3 “之一”用法的发展 第5章 介词的欧化现象 5.1 “形合”与“意合” 5.2 新兴介词和介词结构的产生 5.2.1 “关于” 5.2.2 “对于” 5.2.3 “在N的V(之)下” 5.2.4 关于“就而论 5.3 介词使用范围的扩大和频率的增加 5.3.1 介词“在”用于句首的时间词语 5.3.2 介词“在”用于存在句句首的处所词语 5.3.3 介词“当”使用频率的增加 5.4 介词“当”的连词化 第6章 连词、助词的欧化现象 第7章 共用格式的欧化现象 第8章 “被”字句的发展 第9章 语序的化现象 第10章 结语:汉语语法欧化与间接语言接触 参考文献 后记 -
汉语地名学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