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 1931-1945
一九九九年,大江健三郎發表《空翻》一書,描述日本兩位重要宗教領袖,突然推翻自己所傳佈的所有信仰。這個讓信眾譁然的宣言,如同原地翻筋斗,所以稱之為「空翻」。 一個人的想法,為何會產生一百八十度的改變?或者說用另外一種說法:在怎樣的狀況下,人會「轉向」? 這樣的問題對大江健三郎來說,可能是個哲學或心理學問題;但對本書作者鶴見俊輔來說,這是一個得以認識日本這個國家的切入點:因為人民的「轉向」,牽涉到國家的設計、國家行使的強制力。 一九三一到一九四五年間,日本政府由軍國主義者把持,陸續對其他國家發動各種挑釁行動。面對這樣的狀況,不同意見、不同來源的知識分子,如何接受這個國家的種種作為? 當時最具反對力量的日本共產黨委員長佐野學,在獄中突然發表「轉向」聲明,撤回自己以前所有的激進主張(例如殖民地自主),轉而支持天皇制,引起大量知識分子的「轉向」潮。 這個極端的例子,代表了日本人在戰爭期間的思想轉變:明治維新之後所進入的西方理性邏輯,在這段期間全被擊倒。 在這個思想的撕裂點上,鶴見俊輔追溯「鎖國」、「國體」、「大亞細亞」各種概念,讓我們窺見日本知識分子面對國家時的思想弱點,也藉此反省日本走上軍國主義路線的歷史。 台灣讀者對於本書內容將會有強烈的親近感,一方面因為同是島國、曾經受日本殖民,更容易理解本書所討論的內容,同時也因為書中提到台北出生的尾崎秀樹、新竹出生的埴谷雄高等人,作者相信,這些殖民地出生的知識分子,在「精神深處顯然都烙印著殖民地﹝台灣﹞的記憶」(台灣版序言)。本書作者鶴見俊輔是日本現今少數可稱得上「思想家」的學者,除了曾經寫下無數重要的思想作品,更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 六○年代他參與日本國內反越戰運動;九○年代,他參加從軍慰安婦之求償運動;而二○○四年六月,他與大江健三郎等人組成「九條會」,反對日本右派團體修改憲法第九條的企圖。 本書為鶴見俊輔於加拿大授課時的講稿,原本以英文撰寫,之後再譯回日文發表。於一九八二年後,至今在日本仍再版不輟,並曾獲得朝日新聞社第九屆大佛次郎獎。 邱振瑞,資深譯者,大學講師。譯著有:宮本輝《流轉之海》、《地上之星》、《血脈之火》、《天河夜曲》,山崎豐子《女系家族》、《女人的勳章》(以上均為麥田出版),松本清張《砂之器》、《點與線》、《眼之壁》(獨步出版)等書。著有小說集《菩薩有難》(商周出版)。 -
20世纪日本历史学
本书对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历史学的演进做了详尽的叙述和分析,反思了日本史学依据何种思想、具有何种问题意识、利用何种方法推进其研究、历史学的趋势与未来等问题。作者并不志在深入描述各个时代、各个领域的具体研究史的细微内容,而是希望厘清历史学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 全书分为两篇,上篇“近代历史学的形成”从明治维新时的日本史学谈起,讨论了启蒙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超国家主义历史观等史学观念与流派的影响;下篇“现代历史学的发展”对二战后至当代的日本历史学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
日俄戰爭的時代
於日俄的大戰爭,敵我雙方都失去了眾多的生靈及財力,對於有如目前此種的大事業,日本男子只看到它的勝利,而這場戰爭具有什麼意義呢?這場戰爭的犧牲又帶來了怎樣的後果呢?儘管戰爭之名如何地美化,但說實話,這不是發揮了與世界文明的中心思想八竿子打不著的野蠻性嗎?會這樣靜靜地細心反省與批判的人太少了。…… ——與謝野晶子,一九一一年 在二十世紀初頭的一九○四年二月,日本與俄羅斯兩國為了爭奪中國滿州與朝鮮的利權而爆發戰爭。經過一年多的戰鬥,以及喪失數萬生命後,日本獲得了勝利。 這場戰爭將日本推向世界級的「一等國」地位,但在勝利凱旋的背後,對當時的日本平民來說,這場戰爭又代表了什麼?這場戰爭對於此後的世界,又有著怎樣的影響? 本書從近代國際政治發展的觀點,以及當時日本民眾的視角,帶您一窺這場帝國主義與國族主義下的歷史大事。一場戰爭的歷史不該僅看戰爭的進過程,隱藏在戰爭背後的,才是更值得人類思考的事…… -
无约束的日本
本书旨在描述当代日本生活,中心论点是:日本民族迫切地需要恢复作为记忆存留在想象力中的本土文化,以免它在现代化进程中被“外国”因素所吞噬。 -
日本人与日本论
《日本人与日本论》内容简介:日本是中国近现代史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一个国家。对于日本,无论是怎样反对他、攻击他,总而言之,非晓得他不可。过去如此,现在更是如此。 《日本人》一书从日本的自然条件、历史渊源说起,通过分析近代日本的国际局势、经济困境、政党矛盾、阶级隔阂等,综观了日本社会的变迁,指出了日本民族精神上的空虚与矛盾。并对于中日战争得出了最终的结论:“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此书一出,满城轰动,成为中国抗战的重要理论支柱。 《日本论》一书对日本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原始信仰、皇权崇拜、社会阶级的演变、武士和町人的性格、政党的形成、民族主义向军国主义的演变、社会风气、生活习惯、家庭成员的关系等,一一作了分析。被学界视为研究日本的一本标杆性的著作,其思想价值经久不衰,即使在成书70多年后的今天,对于中国读者了解日本的民族性格仍有重要作用。 -
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
中日的近代交往,是一段兩國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利益相衝撞、相廝殺的歷史。中國為何選擇了一條與傳統「天下」思想截然相反、按照「民族」的範圍確定國家疆界的形式?要想回答這個問題,不得不承認是因為中國接受了自稱為單一民族國家的日本的近代國 家思想的強烈影響所致。為了尊重歷史事實,本書作者使用了當年日本政府、外務省、陸軍省檔案等大量日文原始資料,以探討中國民族和邊疆問題與日本的關係。 書評 / 推薦 王柯教授指出近代日本之於中國兼有朋友、老師和敵人多重角色,在近代中國思想史研究中,應當格外重視日本的影響。他特別強調,近代日本「單一民族國家」的思想給兼有滿蒙回藏漢苗多民族的中國從傳統帝國到現代國家轉型,帶來了種種啟示、問題和麻煩,反過來也影響了日本對中國的政策、理解和觀感。作者在日本學界多年,對近代日本歷史和文獻非常熟悉,這一觀察角度十分重要,有關國家、邊疆和民族問題的討論,也相當有啟迪意義。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 中國和日本這兩個亞洲強國,關係陰晴不定,近年更因為領土主權爭議鬧得不可開交,對立意味濃烈。雖然中日在戰略關係上屢有競爭,但兩者世界觀及民族主義原來擁有極大淵源。近代中國向明治日本求師複製改革經驗,不但引進現代科技,而且從中模仿「單一民族國家」思想,改變中國的「邊疆」意識、影響國家建設過程,造成始料不及的效果,延續至今。王柯教授聚焦探討兩國民族主義觀的發展及其影響,是當代東亞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環。 ──沈旭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