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尔兰没有蛇
《弗·福赛斯惊险悬念小说集——轻柔说话的风》收录了6部惊险小说,包括:“事物的艺术”、“老兵”、“奇迹”、“公民”、“牧羊人”、“轻柔说话的风”等。 -
第四秘密议定书
《第四秘密议定书》,本书故事的开头是钻石大盗和一套80克拉的钻饰,而结局则是美、英、苏三国的政治角力和一颗1500吨当量的核弹。典型的福赛斯风格。钻石大盗和“疯狂的石头”可以是一部轻喜剧,一出黑色幽默,虽机杼百出不过博人一笑;而变幻莫测的国际风云、尖锐复杂的政治冲突、机关算尽的阴谋颠覆、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才是福赛斯作品的真正底蕴,是一部气势磅簿的大片,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故事。 -
谈判专家
《弗雷德里克•福赛斯作品集:谈判专家》讲述了美国总统的儿子被绑架了,而这只是一连串残忍行动的第一步。绑架者希望藉此从心理和情感上彻底摧毁康麦克总统,从而逼其离任,因为后者正打算与苏联签署一个史无前例的裁军协定。谈判专家奎因临危受命,他巧妙布局,一步步将绑匪诱入彀中,却终于发现原来自己也是一枚棋子,他陷入了一个更大的危局——赎金从来就不是绑架者的目的!于是他以一己之力奋起反击,追踪元凶,为了一个无辜的孩子、一位悲痛的父亲,以及整个自由世界。作品连续17周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榜首。1989年11月。那年冬天来得早。月底的时候,冬日的第一批侦察兵就已经顶着西伯利亚东北部草原上吹来的寒风,急速行驶在屋顶上,探查着莫斯科的防御状况…… -
敖德萨档案
《敖德萨档案》内容简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有组织地屠杀了包括600万犹太人在内的1400万平民。自由记者彼得·米勒偶然得到了一位自杀的犹太老人的日记,于是开始调查和追击日记中的“里加屠夫”——党卫军上尉罗什曼。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米勒的行动竟然惊动了西方各种团体甚至国家谍报机构。一场惊险曲折的追捕与反追捕的较量展开,从中更揭露出一桩震惊世界的重大军火交易内幕。水落石出之际,我们不禁掩卷深思:这难道仅仅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吗?作品被改编为同名电影。 -
间谍课:阿富汗人
2005年7月7日,四名炸弹袭击者把帆布背包留在了伦敦市中心。有52个上下班的市民在这场袭击中丧生,700多人受伤,其中至少100人终身致残。 爆炸发生后不到24小时,警方就已经查明了袭击者的身份并追踪到各自的寓所。在其后的一系列搜查中,反恐战士和伊斯兰专家们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有理由相信,这其中包含着“基地”组织对西方世界下一次大规模恐怖袭击的秘密计划。 “基地”组织的危险性不单在于他们极端狂热、完全不计代价,也在于其绝对严密、复杂的行动计划和高度保密性。派一个人潜入“基地”组织的秘密行动小组,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能的任务,也是最危险的任务。幸好也不幸的是,命运早已穿越地域与时间,将两个身份背景完全不同的战士,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一个变成了另一个,注定他们要一起上路,去完成一件不为人知的特殊使命。 “你们的那个人上路了。” “假如他们发现了他的真面目,唯愿真主对他仁慈。” 翻开本书,亲历世界上最极端恐怖分子的一次偷天换日之旅。 -
间谍课:万无一失的杀手
◆所有这些令人目瞪口呆的欺骗、勒索、谋杀、复仇,都是如何设局、谋划、下套、操纵、实施的? ◆在享受悬念大师带给你刺激与快感的同时,这更是一次间谍技能的全面培训,让你的谋划、设局、操纵、实施、应变能力都迅速升级。 ◆最受情报界推崇的间谍小说大师弗•福赛斯经典悬念故事集,不可错过的口碑之作。 ◆令人拍案叫绝的间谍练习题大全。 ◆世界上最有特色的国际政治惊险小说大师,也是当代文坛最强悍的悬念小说经典作家。 ◆2012年,英国“犯罪小说作家协会”(CWA)授予福赛斯终身成就奖:“钻石匕首奖”。 对于伦敦大富豪马克•桑德森来说,不管他想得到什么,从渴望到决心到设想到计划到执行,只要有严密的逻辑和精确的步骤,不存在不成功的可能。自从桑德森先生下定决心要得到他钟情的女人,他就开始像钟表一样准确地行事了,而他合作的对象,也都是高手中的高手,真正的专业人士。前雇佣军人休斯先生,行事的谨慎和毒辣已经让人联想起杀手豺狼,而桑德森先生要的却还不是他。当又一个真正万无一失、不留痕迹的杀手出现时,你如果以为其后再无悬念,那就错了……真正的精彩在最后一句等着你。 本书是最受全世界情报界关注与推崇的间谍小说大师弗•福赛斯的经典悬念故事集,十个构思绵密、回味浓郁的悬念故事,其巧妙机智的安排和出人意料的结局都让人拍案叫绝。在享受悬念大师带给你刺激与快感的同时,这更是一次间谍技能培训,让你的谋划、设局、操纵、实施、应变能力都迅速升级。 大师级水准! ——《科克斯书评》 不寒而栗,令人印象深刻。 ——《出版者周刊》 紧张、劲爆、精彩纷呈!这本书证实了福赛斯才是真正的世界级悬疑故事大师。 ——《洛杉矶时报》 收录了十个杰作短篇的这本书,是最具有阅读性及娱乐性的经典故事集。 ——《阁楼》杂志 福赛斯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惊悚小说家之一。 ——《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