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光与苦难
本书是“阁楼文丛”的一种,是北大青年学者吴晓东的思想随笔集,书中绝大部分文字都烙印着80年代的痕迹。尤其是书中关涉到的诸如流浪、梦想、感性、反叛、失落、苦难等范畴,更带有80年代的文化和历史语境特征。凭借对这些范畴的体察,作者试图把个人一己的体验汇入已逝的一个时代的总主题之中,并奢望成为一代人心路历程的一个见证。 -
二十世纪的诗心
《20世纪的诗心:中国新诗论集》作者把诗歌研究理解为对“文学性”的探索、对诗人精神的怀想以及对千载“诗心”的领悟,在对诗歌艺术佳构的精细阅读以及诗人心灵世界的深入解析中,力求捕捉和传达内在的诗性,并试图展示中国新诗百年历程中的诗学轨迹与精神侧影。 -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内容简介:建立一种东西方文学传统的双重参照背景是本文考察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一个主导的命意。但是,这种意图是否能够真正得到实现,关键还在于对现代作家象征主义创作实践的具体考察。这种考察的目的决不是单纯为了印证西方象征主义的原初形态在中国也存在着翻版,这种简单的指证往往会陷入西方中心主义式的窘境,具体的论证过程也不过是为了证明究竟哪些中国作家以及哪些现代作品是象征主义的。这种现象层面的影响实证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但这只是立论的一个出发点。而真正有价值的工作尚在于考察象征主义与中国作家创作实践相互融合的具体途径,在于辨认象征主义到底为现代文学带来了哪些艺术表现的深层方式以及在于分析现代作家如何在吸收与内化西方滋养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把异质的因素转化成自己民族的美学风格。象征主义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真正实绩正在于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之中。对这种创造性艺术生成的考察是影响的实证描述所无法替代的。基于上述考虑,《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更关注于那些创造性地吸收了象征主义诗学观和艺术表现方式并在具体的创作中致力于更高的艺术综合的作家。他们并不追求与本原象征主义的“形似”,而是以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艺术体验去融化象征诗艺并进而生成为自身艺术创造中浑然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思索的核心艺术问题不在模仿,而在创造。象征主义诗学在他们这里重新还原为一种艺术把握世界的审美和认知的深层方式,因而他们的成就代表着象征主义在中国文学中更深刻的转型,并且力图把这种转型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相互融合。他们的创作实绩充分显示了把象征主义的外来传统纳入民族化进程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
记忆的神话
在前现代社会里,一个人的籍贯,不只代表着方音、饮食、习性等,更包含着文化趣味与学术倾向。而在教育日趋普及、人口流动性很强的当代中国,人们见面时,还会互相询问“你是哪里人”,可那基本上属于寒暄性质,只适合于初次见面或把酒聊天。一旦进入知识领域,学者的籍贯或出生地都变得无足轻重,“乡亲”的观念自然也就十分淡薄。以至于过去史书所津津乐道的南北学风差异,不能说毫无道理,但起码显得不太重要。 -
文学性的命运
本书作者一直关切文学性的问题,并始终坚持在文学研究中贯彻文本细读原则,强调艺术感受力、文学悟性、审美精神对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本书也试图把文学性进行多向度的理解,尊重与还原文学在其历史进程中固有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进而尝试深入理解文学在其创作与被阅读的过程中所关涉的心灵活动和精神历程。 -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在每一章中都侧重分析一两部代表性作品,尤其侧重对晦涩难懂的重要作品的解读,并在每章之后附上思考题,提示本章最需要弄清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