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莱登庭神秘事件
一位老绅士将一群人请到他的宅邸里度假,哪知第二天脑袋上就多了个弹孔! 他死在书房里,书房所有的入口都被从内部锁上了。 这到底是自杀呢,还是谋杀? 我们对上述问题无从知晓,目前只知道一件事情——老绅士请来的那些人里,恰恰有一位是罗杰•薛灵汉先生。 -
Jumping Jenny
-
The Second Shot
In The Second Shot Roger Sheringham tackles his most extraordinary case - the mysterious death of popular man-about-town, Eric Scott-Davies. In this, the story of a murder rather than the detection of a murder, the fatal shooting at Minton Deeps Farm is revealed to be no sportsman's accident as was first supposed. And the police investigations turn up fresh scandal about Scott-Davies - his affair with a local femme fatale, Mrs de Ravel. In the end, the murderer reveals himself and his motives to us... -
皮卡迪利谋杀案
在众目睽睽之下,区特威克很紧张地拍了拍她的肩膀。毫无反应。他又拍了拍。还是没动静。人们从四面八方望过来,区特威克感觉到了很多双在看笑话的眼睛,于是变得手足无措,最终失去了勇气。他用两只手粗暴地抓着老妇人,用力地摇晃。 结果令人意想不到。她的头很不自然地垂在肩膀上,双手从大腿滑落在身体的两侧,整个人好像完全陷在了椅子上。区特威克忘记了别人的目光,这时彻底警觉了,他弯下腰,轻轻地抬起了老妇人的头。 那双眼睛没有完全闭合,区特威克只扫了一眼,就明白了,很重的杏仁味迎面扑来。老妇人死了—就在他的眼皮底下死了。 -
杀意
杀意,ISBN:9787221040626,作者:(美)艾尔斯著;雪凌译 -
The Poisoned Chocolates Case
毒巧克力命案The Poisoned Chocolates Case(1929) Anthony Berkeley(1893-1971)从数学到心理也真是无巧不成书,我曾写过的《礼诺谋杀案》(The Rynox Murder Mystery,1930)的介绍文字里头,文墨有感于推理小说的历史更迭,注重机关装置的本格派如何逐步向注重心理互动的社会派犯罪小说“倾斜”。我顺着文势引出一位推理小说“先知式”的人物,也就是恰巧引述到今天要介绍的小说作者安东尼?柏克莱(Anthony Berkaley,1983-1971);他在一九三〇年,也就是《礼诺谋杀案》出版的同一年,就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个人相信,简单纯粹的犯罪解谜,完全仰赖情节设计而不擅角色塑造、行文风格、甚至是幽默感的小说时日,已经落在审判者的手中。侦探小说已经来到一个阶段,未来侦探或犯罪的小说,吸引读者兴趣的心理层面,将超过数学成分。”这句话当然洞悉了时代变革的征兆,自此之后,“心理层面将超过数学成分”的冷硬派犯罪小说逐步发展,在美国终成大器,粲然大备而为盛极一时的“次文类”。历史后来的发展,的确一如柏克莱所预见与所预言,这也让我们再次看到安东尼?柏克莱光首推理士林推崇的另一个原因:他总是能洞见许多当时并不明显的事物。 《毒巧克力命案》,正是安东尼·柏克莱在古典推理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一切“数学式”推理小说的登峰造极之作。这还是柏克莱的“数学时期”,他那句出名的“心理层面将超过数学成分”的预言则还要晚一年才会说出。 故事一开始,一位先生在他经常流连的私人俱乐部里,得到一和别人寄给他朋友的巧克力(朋友收到包裹随手转赠给他),他带回家之后,他的太太吃了巧克力却被毒死了(包着酒的巧克力里被巧妙的换了毒药)。这是谁下的手?为了什么?目标是要谋杀那位收到包裹的朋友,或者是死者的先生,还是死者她本人?受害人之死是意外的牵连,还是蓄意的规画?又如何可能规画?你怎么知道收件人会把巧克力转赠给“特定的”别人?警方侦办这个奇特的案件,立刻陷入了胶着,毫无线索与头绪,不得不求助一个由各种爱好推理艺术人士组成的业余社团“犯罪圈”(CrimeCircle)来帮忙查案,不料其中六位推理小说迷竟分别找出了六个完美的推理结论来;六个不同结论都能有效解释案情,也就是都能合逻辑地“破案”,但事实真相只能有一个,哪一个推理才是真相?或者都不是,事实另有面貌?这可能是历史上最奇妙的侦探小说,一个案子不是被破了一次,而是破案了六次,甚至还有第七次,因为到了最后,作者还要你从六次答案中再破一次(某个大案或以上皆非)。这个滑稽突梯的结尾,又不乏深意,有点像是推理小说史上另一个名作《褚兰特最后一案》(Trent'sLastCase,1913)。 《毒巧克力命案》里的两位业余侦探分别也在安东尼?柏克莱的其他古典推理小说中扮演破案重任,在这里是唯一共同出现并合破奇案的角色。这两位书中的侦探,一位叫罗杰?薛灵汉,另一位叫安布洛兹?区特威克(AmbroseChitterwick);性格形貌各异,各具独特风格,但都是“犯罪圈”的成员。有趣的是,在真实世界里,安东尼?柏克莱也在一九二八年创立一个叫“侦探俱乐部”(DetectionClub)的社团组织,聚集英国推理小说的各界名流,共同为追寻并保存推理小说经典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