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上书
精选蒋勋散文佳作,主要内容为作者在各地旅行时所写的札记随笔、艺术评论,以及对故土的怀念与思考,用温婉细腻的文字,写羁旅愁思,家国情怀。文章大多是在路上所写,故名“路上书”。 -
士人风骨
《士人风骨》一书所收文章,写于1996—2010年间。第一组文章主要讨论知识人的精神家园;第二组文章多是基于历史题材的心得。贯穿全书的核心是,作者紧紧围绕知识界的思想现状,梳理古今文化传统的递变,从振兴民族精神的角度,提出建设新文化的紧迫性。明确表达了当下重建民族精神家园,要继承五四精神,要发扬“士”的传统美德,为制度转型起催生作用。 家国情怀、忧国忧民,和对“道”的承载,依然存在于一部分人中间,现在转化为对严重的时弊和改革倒退的忧虑、对普世价值的追求,还有拒绝遗忘,追寻和揭示历史真相的努力。——资中筠 -
昨日书
他的广播被两岸乐迷珍藏,甚至出现“靴子腿”(bootleg)私卖光盘。 他的文字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涌动着时代的涛声。 他写音乐,让我们忍不住翻出那些老歌,一遍遍重听。 他写往事,让我们想起曾经沸腾亦或荒凉的青春,不能 自拔。 《昨日书》来自马世芳的内心深处,却写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个人记忆与社会交响 不要轻易打开这本书── 乐音响起,时光倒流 记忆将瞬时汹涌,世界还是世界,我们却不再是我们…… 四年前,詹宏志曾专文推荐马世芳第一本书《地下乡愁蓝调》,他说马世芳彷佛是一个老灵魂装错了青春的身体。他写音乐,会让你忍不住找出那些歌,一遍遍重听;他写往事,会带你幡然重返曾经沸热的年少青春。他的广播,两岸乐迷逐集录制珍藏,甚至盗版私卖;他的文字,总在我们记忆深处,涌动着时代的潮声。他为音乐找到深情的语言,没有马世芳,台湾的音乐语言将多么失色,多么失温。2010年,即将四十岁的马世芳献给等待已久的读者第二本书《昨日书》,这位台湾六年级跨音乐、广播、文字创作等文化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第二本散文辑中收录他从2002年以来的文字四十余篇,并配置三十余帧珍藏的流行音乐相关物件照,写音乐、写回忆、写个人生命与时代的交响。 -
西班牙三棵树
哀利丝•霍珈走过来悄悄说,说如果有人欺侮你,你就种一棵树——这也太美丽得犬懦主义的春天似的;我是,是这样想,当谁欺侮了谁时,神灵便暗中播一棵树,森林是这样形成的,谁树即谁人,即又都不知道。 诗集无以指唤,才袭用一用酒的牌名,西班牙与我何涉,三棵树与我何涉,诚如Faust作者所云:假如我爱你,与你何涉。 -
十五颗小行星
2010年台湾《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十大好书•中文创作” 2011年台湾金鼎奖“文学奖” 作者以书信体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15个生动的人,15段精彩的生命故事。 “隐逝于宝岛山林 ”,讲述了一个新西兰男人在台湾寻子的故事,他每天挂着失踪儿子的照片在台湾的高山中跋涉,在寻找中失去着也收获着…… “最后的撒哈拉”则由关渡的芦苇起笔,追寻了三毛漂泊流浪的灵魂; “成为珠峰的一部分”,写到台湾年轻的登山者拾方方,用他无畏的执著攀登了世界第一高峰…… 这是一本用生命完成的书,还触碰了部分死亡的议题,却一点也不沉重,反而展现了大开大阔的心境。刘克襄用半辈子和自然打交道,获得诸多启蒙与力量。这本书是他和台湾这块土地和人物的精湛对话。 -
我的九十九次死亡
本书以记录死亡为主题,作者从对生命关注出发,忠实平等地纪念了人生中亲历的九十九次死亡,为人、动物或植物留下遗言。从幼年记忆中第一次开石板受伤的“红死”,到饥荒中饿死的年轻人;从遇难的矿工到反革命案件中枪毙的犯人;从生命最后时刻的作家路遥,到重庆红卫兵墓;从狂犬病被打死的狗到面临灭绝的熊……全书以简洁忠实的语言,尽量真切地传达面对死亡的直接体验,努力使这一陌生的经验能够容纳和安放人性,体现在世的艰辛与慰籍。《我的九十九次死亡》,不止是九十九位逝者的死亡记录,还是还原了他们的生活场景和生存状态的一部当代中国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