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 上下)
本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与日本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能力合作、共分初级上、下和中级上、下四册。初、中级的两册各为相对独立的基础阶段,现已全部出版。 本书聘请知名的日本语学、汉学及日本语教育界的学者执笔,并充分考虑到中国读者学习日语的需要,要好基础,也不忽视实用性,力求让读者学到标准的现代日语。 实级上、下两册的程度,相当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日本语能力考试的3级水平;中级上、下两册相当于2级水平。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先后慨然为本书题写了书名,谨此致谢。 -
法语习语“源”来如此
习语是一个形态固定的语言单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成,表达单一的词汇意义。习语是长期形成的,与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基本特征为:长期的习用性、结构的固定性、语义的整体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明社会时期创造的语言符号,法语习语是有理据的。尽管有些习语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丧失了理据,但不能说它们的产生无据可言。一般说来,法语习语的源头主要有以下几个:历史事件、圣经故事、神话传说、文学名著、寓言故事、风俗习惯等。 追寻源头有利于法语学习者学习和掌握法语习语。在获知法语习语,尤其是那些形式和语义有些古怪的习语的来龙去脉后,学习者不仅会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大增,还会对其寓意有一个深入准确的理解,从而更加得心应手、恰如其分地使用它们。此外,词源知识还有助于学习者深入了解法国的历史、文化、习俗等,从而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目前,国内很难找到有关法语习语来源的书籍,本书旨在填补这一空白。 本书精选了常用、有趣的法语习语300余条,按字母顺序排列。每条习语均有法文和中文释义,以便读者对该习语的意义有全面、准确的理解。每条习语的典故与出处,都力求简明扼要,一语中的。 几乎每条习语的典故之后都附有例句,以强化读者对习语意义的理解,进而提高运用该习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使用的语境不同,习语可能会有相应的变化。 正文后附有书中所收全部习语的索引,按字母顺序排列,以便于查找。 本书既适用于法语教师、科研人员和翻译工作者,也适用于大中学校学习法语的学生及广大法语爱好者。 -
英語帝國
為什麼英語會成為全球語?為什麼是英語,而不是中文或法語?語言學權威大衛.克里斯托分別從歷史演變、文化背景與社會發展等各領域,深入探討英語之所以發展成全球語言的關鍵因素與演變過程。 本書開宗明義便分析了全球語言的定位、成因與必要性,同時也提出全球語普及所造成的語言及文化問題,如弱勢語言被淘汰,導致特殊的民族文化整個消失,或各國母語遭受外來語「破壞」等。最後就全球現況探討語言發展的未來,提出種種可能與展望:抗拒英語的潮流、英語分裂的可能、新英語的產生等等。 作者介紹 大衛.克里斯托,為目前英語研究與參考工具書領域的世界權威。於一九七五至一九八五年間任雷丁大學語言學教授,目前專事寫作與編輯。譯者介紹鄭佳美,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畢。曾任出版社主編,現為兼職譯者。 -
外语芭莎
创作《外语芭莎》这本书源于我内心的一种绮丽想象,想象着有那么一本精美小书的存在,读来生趣盎然, 唯美纯清, 却能让每一个热爱语言与欣赏语言之美的人真正有所依靠, 不仅仅能依靠它获得高分, 通过考试, 更多的是依靠它塑造自己的多元语言灵魂, 国际视野, 自由行走的自信与 跨越中西二元对立, 以更大的格局来审视人类命运的沉静内心。我一直渴望成为一个多元的人, 让美国人的创新创意, 德国人的细致严谨, 澳洲人对生活的热爱, 法国人的艺术气息, 中式的勤奋质朴等各种元素通通都属于自己。渐渐地, 我发现做一个能够超越多元的人更加了不起。“芭莎”一词有市集、百货店的意思, 这也正好与本书精雅地汇集多种美好的语言元素, “会通和合”的创作理念如出一辙。希望大家无论是在芬兰语弥漫的赫尔辛基之晨还是在中国话环绕的上海或台北之夜, 都能用心感受语言的美,为自己的多元和超越多元之后的开阔和宁静而感到欣慰。 -
2013《咬文嚼字》合订本
合订本保持了一贯的特色: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材料新颖。刊物公布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和年度十大流行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类媒体纷纷报道。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合订本经过长期积淀,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在不少读者心中形成了阅读期待。 -
方言存稿
破除“理论”迷信,强调“理论出于事实,并且受事实的检验”。如何为汉语这种方言分歧严重的语言分区,如何把现代方言和历史文献结合起来考订本字,如何从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来研究汉字问题,作者在本书所收论文中均有深刻论述并提供了精彩纷呈的研究实例。 本书收录作者1983年以来发表的文章计51篇。第1至10篇讨论学风和研究方法,11至16篇讨论汉语方言分区,17至27篇研究音韵和语音,28至33篇讨论词典及词汇问题,34至46篇研究汉字与本字考证,47至49篇是李方桂、丁声树、朱德熙三位语言学家的小传,50至51篇是国际音标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