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丁美洲革命现场
拉丁美洲,一个传奇绚丽的舞台,底层一股如骑士般的革命灵魂恒久流淌着…… 阅读拉丁美洲的历史,如同阅读一页重要的全球化历史;而阅读拉丁美洲的历史,也就像阅读一页核心与边陲之境角力的历史。 这回,张翠容将镜头转向中南美洲,从墨西哥、萨尔瓦多、危地马拉、萨尔瓦多一路至巴拿马、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古巴……试图勾勒出拉丁美洲各国在面对全球化的情势下,其政治、文化、社会运动甚至经济如何受到冲击,以及因其所衍生的社会问题的整体面貌。犀利、理性而宽广的视角,极具人文深度的文字,让读者对拉丁美洲将有全面的思考和认识。 -
二十首情詩與絕望的歌
☉內容簡介: 世紀末最美的一本詩集。 《二十首情詩與絕望的歌》是聶魯達最重要的情詩作品之一,這本詩集記載了年輕詩人的心路 歷程,同時記錄了他與女人、與大自然、與世界接觸的經驗,也記錄了他個人的欲望、激情、寂寞、 內在疏離的情感,有憂傷的回憶、有真情的吶喊、有情感的剖析、有深沈的哀嘆。 這本詩集,透過詩人李宗榮溫柔細膩的筆觸翻譯,加上名插畫家紅膠囊精美的彩圖配置,讀者 將能感受到聶魯達的詩再次在閱讀中活躍情感,詩句中情景和影像的摹寫有了最完美的佐配── 一個詩人陪你讀情詩,一個畫家陪你讀情詩的真實。 ☉作者簡介: 諾貝爾獎得主聶魯達,出生於智利中部的鄉村怕拉爾,成長於智利南部的邊境小鎮泰慕科, 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拉丁美洲詩人,他的詩作鉅多,詩貌繁雜,既抒情又史詩,深受世界各地讀者 愛戴,一九二三年第一本詩集《霞光之書》出版後立刻受到重視,二十歲時創作的第一本情詩集《二 十首情詩與絕望的歌》奠定了他在詩壇的地位。 另有詩集《地上的居住》、《一般之歌》、《元素頌》、《狂想集》、《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 晚年創作政治和歷史性的詩作,《船歌》即是追述一生的際遇、關於他的的飄泊、政治生涯。 聶魯達的詩作所蘊含的活力和深度仍具有強烈的爆發力,將繼續成為後世讀者取之不盡的智慧 和喜悅的泉源,在其死後二十多年仍源源不斷地提供給我們向麵包和水一樣的詩的質素。 ☉譯者簡介: 李宗榮,一九六八年生,擁有多次的得獎記錄,得過中國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蘭蔻香水情詩 首獎……曾從事學運、擔任過國會助理、記者,目前正在芝加哥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近年來以「肉 身的遺書」為主題,進行一系列探討死亡的作品,第一本即將出版的譯作──聶魯達的詩集《二十 首情詩與絕望的歌》(大田出版),受到各方青睞。 -
切·格瓦拉
1956年11月25日,凌晨一点半左右,埃内斯托·格瓦拉投身革命:他与菲德尔·卡斯特罗及82名战友上了“格拉玛”号。当时,他28岁,曾做过医生。是阿根廷人,然而他为古巴革命而战,为了永远的胜利而奋斗。1959年1月,革命军取得了胜利,然而革命还有待继续推进,不仅仅在古巴,而是全世界的范围里,需要“把战火烧到两个、三个乃至许多个越南战场上去”。格瓦拉是一位举世公认的国际主义者,他试图在非洲大地上,在刚果,建立一个革命家园。之后,他动身前往南美洲的玻利维亚,期望可以在整个南美大陆上再谱写出如同古巴革命一样的史诗。1967年10月9日,在玻利维亚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英雄游击队员格瓦拉的命运走到了终点。从此,格瓦拉的神话开始传遍世界。让·科尔米耶,著名记者,一步步跟随着切·格瓦拉的足迹,还原出格瓦拉栩栩如生的形象。 -
拉丁美洲短篇小说选
-
把我的心染棕
凭借熟练的语言,凭借贴近底层民众、亲近大地的满腔温情,作者在时隔多年之后再次潜入拉丁美洲大陆的深处,长达数月的孤诣民间求学,匆匆步履坚实地穿行于厄瓜多尔、秘鲁、墨西哥、古巴四国。敏锐探寻的目光捕获的不仅仅是安第斯山的雄伟、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旖旎、当地民众的风情,更重要的是,在探寻的目光背后有着一个正义学者的文化审视和学理追究。因此,作者的游历不同于一般过客的肤浅猎奇,求学的步履梭行于底层和学术,现实和历史之间。面对拉美大地丰富的细节-----无论是印第安底层民众的心声,拉美知识分子的觉醒,还是饱经新旧殖民主义蹂躏留下的历史疮痍,作者一面深情吟咏曾创造了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卡文化的这块丰饶大地,一面无情针砭被媚俗史学遮蔽了的罪恶殖民史。于是,温情和正义时时闪现在文采激扬的流水行文中。 -
拉丁美洲小说史
朱景冬 1938年生于山东省平原县,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后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西班牙语文学,研究员;曾任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研究会理事。著有《加西亚·马尔克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巨擘》、《加西亚·马尔克斯》,译有《蜂房》、《雾》、《布恩雷蒂罗之夜》、《太阳石》、《爱情与其他魔鬼》、《两百年的孤独》等。 孙成敖 1942年生,北京外语大学外国文学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