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心彷徨
《我心彷徨:徐于传》所记述和评论的徐于,曾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著席地,有过风靡一时的长篇小说创作。他身兼教授、作家、诗人、编辑家、记者和评论家,可以说是做过了文化界的诸项功课,且每项皆有可观之绩,并与当年的鲁迅、林语堂等文坛巨擘过往频繁。一位如此重要和特异的文化人物,必然与孕育他的那个时代胞体紧密相连。我们在阅读中不时地会听到一颗诗心的激越跳动,看到他奔波于艰难时世的那个清瘦的身影。徐訏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欧美南亚,从浙江祖居地开始了漫长的人生起步,先后去了法国、美国,并辗转于动乱时期的京沪、桂林和香港,到过越南和台湾,最后又在香港长居一直到病逝。他一生多次婚恋,情感起伏,如同作者所做出的精彩刻画:文弱而顽强,矜持更诗狂。他的经历已经构成了那个特殊时代的一部文坛风云录,这其中有文人间的曲折交往、笔债和掌故,更有恩怨源起、旧时情事,抚今挽昔,从头道来。 -
残月孤星
本书是作者葛原对她父亲徐訏的一段魂牵梦萦的悲惨回忆,是他们父女两代生离死别凄伤欲绝的血泪记事,也是20世纪中国千万知识分子苦难命运的写照。作者写也了20世纪的某些历史,她亲身经历了这些历史,也是这些历史的见证人,读来感人肺腑,震撼人心。 -
风萧萧
徐訏 《风萧萧》曾居“畅销书之首”,解放后却被视为“特务文学”。小说将白苹等放入抗战的间谍斗争中,通过她们对国家与道德的忠贞选择,塑造出理想的女性形象。本文将重读这部小说,由白苹之死分析出在救国与道德之间纠缠着的女性困境,这种理想的女性形象其实符合了传统父权制对女性的期待。 徐訏 《风萧萧》于1943年3月起在重庆《扫荡报》副刊连载,引起巨大轰动,居当年“畅销书之首”。《风萧萧》在50年代曾被作为资产阶级反动文艺受到严厉批判,甚至被视为“特务文学”而被打入文学的另册。八十年代后,《风萧萧》调和雅俗的倾向、浪漫主义特征、生命哲学意蕴等多重价值开始得到重视。本文将重读这部小说,由白苹之死分析出在救国与道德之间纠缠着的女性困境,这种理想的女性形象其实符合了传统父权制对女性的期待。 -
鬼恋
《鬼恋》讲述了月光下,她银白的牙齿像宝剑般透着寒人的光芒,脸凄白得像雪,没有一点血色,是凄艳的月色把她染成这样,还是纯黑的打扮把她衬成这样,我可不得而知了。忽然我注意到她衣服太薄,像是单的,大衣也没有皮,而且丝袜,高跟鞋,那么难道这脸是冻白的。我想看她的指甲,但她正戴着纯白的手套……几个月的流浪,我们认识了更多的吉普赛人了,我们已经被他们同化,再不爱说话,争论,再不想人间的是非与究竟,也不想知道人间冗长错综的故事与各自自圆其说的理论,我们活在情感与爱的里面,嬉戏而简单的生活当中,我们再不想跳出这谐和的世界,我们已经没有事业的理想与人世的野心,我们相信只有这个世界里生活与爱是不相冲突与矛盾的。我草兰早已焦枯,凤仙花也开始凋零,桐叶也已剩两两三三黄叶。日子平易地消逝着。但群的电报到后,信也随着不断地来;微珠闷居的日子,就在接信与写信之间谋得了充实的生活。 她有青春之火在胸中燃烧,但是环境是一个冰桶;她有许多理想,还有配置这些理想的生命力,依她的年龄,正是凭生命力去实现理想,创造环境的时期,但是她的环境实在太固定,这是有几百年的传统的环境,不是轻易可以变动的。 但已是需要爱情的年龄,而对于爱情有过分纯洁伟大崇高的理想,这种爱情的标准,连她的父母的爱都使她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