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放
《安放》主要内容:王小妮的散文具有诗的敏感。在散文中对于诗意的追询,意义在于文字会由此生成温柔与内敛的张力,它会把纷繁的生活抽成一个透明的物体,通透、有寓意、超越平凡,富于生命的哲理和奥秘,而当人和人注定要产生隔膜,那么诗就是进入一个人内心的第一副镇静剂。可以说王小妮的散文有可见、可触摸和敏感敏锐的诗性,是它启发了我们的心志。她的散文的整个美就来自于她诗性的思想,思想的诗性。《安放》为“诗与思当代诗人随笔文丛”之一,收录了王小妮的九篇随笔作品。 -
上课记2
《上课记2》内容简介:2012年末,王小妮辞去教职,离开讲台。《上课记2》是她2011和2012两年的“教后感”结集,也是《上课记》唯一的续集。《上课记》倾向于记录和感受,在执教初期,王小妮对她的教师身份还有诸多新奇和困惑,这些情绪真实地呈现在她的文字中,是《上课记》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上课记2》比前作更为成熟,她对教师身份和学生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更为冷静和内敛,惊讶渐少而悲悯之情愈多。 -
有什么在我心里一过
-
人鸟低飞
在《人鸟低飞》这部萧红自传中,作者用“我”叙说,书中一再强调的观点是“我”是个女人。正因为她是女人,她的人生便是服毒的人生,“我倒霉,我是一个女人,一个软弱无力的女人。”正因为她是女人,她便会从小被父亲冷落一旁,在童年残存的记忆中,母亲是一根针,祖父是一张会笑的老树叶儿,祖母是一件黑斗篷,而“父亲是什么?我这一生也没想明白……”因为她是女人,“我这一生……总在别人的屋檐下。”童年的草垛与五娘是我唯一欢乐的源泉,到了十二岁,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在她身上重演。她选择了出走,而当她一跨进社会的门槛,迎接她的就是一副狰狞的面孔,时刻都有被吞噬的危险,萧红在试图摆脱那个时代的枷锁,而她单薄的身体还是被时代的利刃刺得遍体鳞伤。她要婚姻自主,她不想象牛马一样被他们牵着,而当面对李洁吾太太时,她被催垮了一次。也许当幻想的翅膀飞得愈高,摔得也愈重;汪少爷的出现,她再次燃起希望,可是结局是:身怀六甲的她被弃旅馆;在风雨飘荡中,她抓紧了那梦想中的一截麦杆儿,那便是与她共患难了五年之多的萧军,“他是那种男人,他坐在那儿,你就放宽心,你就不发慌。”当她发现自己已握不住这一截麦杆儿时,她选择了先入为主,“我要主动,我要马上下这个决心,脚已经站到了悬崖边儿,让他一只手推我,还不如干脆自己往下跳,死了,也占个主动。”她用自己仅有的一点坚强维护自己尊严,她不想再看到从父亲牙缝中冒出的冷笑,她想做那个时代坚强的女性,而最终她只走过了三十一个春秋,便香消玉殒了。 -
方圆四十里
这是著名诗人王小妮奉献给读者的一部极富特色的长篇小说。在方圆40之内,绝望的知青们告状、斗殴、投毒……作者一改知青小说“青春无悔”的流行模式,从局外人的客观视角,以罕见的冷峻手法和风格,塑造了中国北方知青中“垮掉一代”惨烈而无奈的群像,再现了那一段“声名狼籍”的岁月生活。这既是一部完全摒弃人物外貌和心理描写的、前所未有的纯“动作小说”,又是一部充盈着“万物有灵”式的博大襟怀的诗意小说;既是一部开“后知青小说”先河的小说,又是一部体现了独特小说理念的“作家的小说”。 -
倾听与诉说
中国散文档案·先锋文从 目录: 第一辑:怀着长剑一样的阳光 第二辑:手执一枝黄花 第三辑:目击疼痛 第四辑:提着土豆走出人群 ……我永远是好东西。买菜的时候,是我最悠闲散漫、目不旁视的时候。我是一个自由的人。我的时间无限。 菜市场是个好地方,人与人在这儿发生最简明的关系。我递给他钱,他递给我土豆。这就是人群。 我穿过他们,从不看任何一张脸,我不认识他们。我也不准备再认识别的人了。 人和人注定产生分离,人间走满了道岔。我只是悠闲提着两斤土豆的平凡人,不想做什么警世惊人的作家。 活着,就是公平。死了仍旧是公平。这样的和那样的,都要晒太阳,象一只土豆。……